華超 楊祖輝
(南京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6)
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視域下分析中超球員球場暴力行為
華超 楊祖輝
(南京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6)
本文對于球場暴力行為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進行簡要概述,并結合2007—2013賽季中超球場球員暴力事件,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上對其行為進行分析,認為中超球員球場暴力行為與需要層次有著緊密聯系,從而提出分別從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社會交往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來進行對于球員球場暴力的控制,為遏制中超球員暴力行為提出有效對策。
球場暴力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控制 對策
1943年,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人類動機理論》中提出需要的五個層次理論。(1)生理需要。這是人類維持生存的最基本需要,是解決饑餓、口渴、性等生理機能的需要。(2)安全需要。這是人類對于人身安全、身體健康、財產安全等方面的需要。(3)社交需要。包括愛和歸屬的需要。(4)尊重需要。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和外部尊重。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渴望得到他人尊重。(5)自我實現需要。是指追求個人能力極限的內驅力,包括成長、發揮自己的潛能等。馬斯洛認為對于各級層次的需要是由低到高出現,當最基礎的需要層次得以實現后,人們就趨向于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但等級的高低因人而異。相對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尊重與自我實現的需要屬于高級需要,它們得通過內部因素的激發才可以得到實現。一個人在同一時期可能存在多種層次需要,但每個時間段個體行為只可能支配一個需要,它對個體的行為起著決定性作用,其他的只有一種輔助性功能。
通過查找中國足協官網,分析從2007—2013賽季(見圖1)中超球隊,在30輪比賽中發生的中超球員球場暴力事件。其發生形式表現不一,主要有球員惡意犯規,做侮辱性動作,辱罵推搡裁判,與球迷的沖突。
從圖1中可以發現,2007—2013賽季中超球員暴力行為共發生了54起。其中球員的惡意犯規,侵害他人安全需要的共計發生33次,占總數的61.1%,是球員球場暴力的主要表現形式,這說明對于場上球員動作的控制,能很大程度的控制球場暴力行為的發生,也能保證對方球員的人身安全;其中,由于惡意犯規引發的雙方球員的對峙混亂共13起,占總數的24.1%,是說明球隊球員之間的社交需要是必然存在的,也是球隊之間沖突的主要原因之一;辱罵推搡裁判累計發生了14,占總數的25.9%,這一方面與裁判的執法能力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球員偏激的勝負觀念有關,對于個人(球隊)價值的實現太過于迫切;球員做侮辱性手勢共發生了5起,占總數的9.3%,這說明球員在對于他人尊重需要的觀念正在加強;而球員與球迷的沖突7個賽季只發生了2起,占總數的3.7%,這說明球員與觀眾的暴力沖突是最可能被控制與避免的。

圖1 2007-2013賽季中超球員暴力事件發生頻數
球場暴力一般以侵犯他人的形式表現出來,在《社會心理學》中提出:“侵犯行為在本質上是一種本能,人類在基因里就被預先設置了這種行為的程序。”個體行為受到本我沖動力量影響,腎上腺素分泌增多,新陳代謝率提高,肌肉力量變大,球員此時在沒有超我監督之下,因此做出暴力和攻擊性行為。泰勒將這種稱為“腎上腺素的競爭”,其實也是生理激素的釋放過程。由于,在球員被激怒時,缺少處理情緒宣泄的方式,取而代之的行為暴力被球員認為是唯一可實施行為。
3.2.1 財產的安全
雄厚的薪金空間是球隊穩步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球員努力爭勝的心理精神保障,所以如果由于資金鏈的問題造成對于球員工資的拖欠,勢必會造成球員心理上的波動,球員對于球隊的命運的懷疑,對于自己未來的迷惘,造成的不穩定情緒在球場上表現出來的也將會是不理智的行為。由此可見,財產安全對于球員與球隊的重要性。鑒于此中國足協在2003年9月發布《中超俱樂部一線隊工資獎金管理規定》意見征求,其中提到“對于連續虧損的俱樂部先給予警告,行為惡劣的勒令降級”。
3.2.2 生命健康的安全
(1)球員與球員。
球員在防守時為了本方利益或帶有個人的情感向對方球員進行犯規或帶有報復性動作,造成對方球員身體上的傷害,利益的消失,一旦被比賽過程中急躁、煩惱或憤怒的情緒所激發,這時很容易的就形成雙方隊員之間的對峙、推搡,繼而發生球場的暴力。2013年4月,在北京國安與上海申鑫的比賽中,周凱為奪回球權進行反擊,不顧倒地護球的凱撒,猛踢足球,造成凱撒身體上的受傷,凱撒馬上對其進行還擊,場面一度陷入混亂。
(2)球迷與球員。
球場上有些觀眾在理解和詮釋外界刺激信息時,不可避免的參雜了個人的價值判斷,因此會有明顯的敵對性歸因與憤怒的情緒感受。他們會不顧社會道德與法律,攻擊那些令他們主觀上不滿意的球員,來達到自己心理上的愉悅,繼而引發暴力沖突的發生。2009年首輪中超聯賽,某天津球迷為表達自己的不滿,故意向客隊隊員投擲礦泉水瓶,造成球員的受傷,從而演變成為大規模的球迷與客隊球員的沖突。
球員長期的交往產生的較強的集體意識具有:(1)強烈的歸屬感;(2)不同群體之間存在相互敵視的特點。球員當遇到隊友被侵犯是,在決定所要采取的宣泄情緒的對策過程中,認定攻擊性行為更能體現其信心,展示自己的實力,同時能夠確立隊員之間的交往地位,從而通過暴力行為來表達自己的“友情”。2012年在青島中能與上海申鑫的比賽中,青島隊員郭亮受到侵犯,隊友鄭龍見狀為其強出頭,與對方隊員安東尼奧扭打在一起,造成場面的失控。
3.4.1 球員與球員
(1)球員與對方球員。
在中超賽場上球員經常會用“垃圾話”去干擾對方球員,以達到在心理上傷害他人的行為,影響其情緒,降低對方運動員的認知效能,干擾其對球場情況做正確的判斷。然而言語的攻擊一旦超出了對方球員心理的底線,對方球員就會以行為反映出來,最后導致暴力事件的發生。2009年江蘇舜天隊員秦升在防守對方球員金英權時,想用通過帶有侮辱性的韓語影響對方,結果后者的自尊受到傷害,并采用暴力行為進行還擊,造成場面的一度混亂。
(2)球員與本方球員。
這類事件發生的機率雖然相對較小,一旦發生,對于球隊的傷害往往會是最致命的。一般都是由于隊員的錯誤行為造成球隊利益的損傷,而受到隊友的攻擊,自尊心受到傷害,從而進行反擊,形成隊友間的沖突。2007年深圳客場落后,隊友馬利克因不滿隊友的不傳球行為,場上掌摑隊友張文釗,兩人在場上廝打了起來,造就中超歷史上為數不多的隊友間的暴力事件。
3.4.2 球員與球迷
隨著人們對體育賽事的關注,越來越多的球迷更“專業化”,他們時常會用侮辱性言語、動作去攻擊對方球員,宣泄自己的情緒,造成對方球員心理上的傷害,而使本方球隊獲得利益;相對的,有些激進的球員也會挑釁回擊對方球迷。2011年10月,長春亞泰隊員張萬鵬在取得進球后,豎中指向北京球迷示威,此舉造成了北京球迷的強烈不滿,引發了球場暴力行為。
偏激的勝負觀念使球員的認知機制在行為決策時,會受到比賽結果的嚴重干擾,忽略了先驗概率的存在,從而產生認知偏差。當比賽結果無法被本體所接受,球員的自信和自尊受到嚴重打擊,造成心理失衡而發生越軌形為,通過暴力行為發泄心中憤懣情緒。2009年,北京國安與大連實德的強強對話中,大連外援貝爾加拉面對翻盤無望,在無球的情況下侵犯對手楊昊,并進行言語與肢體上的攻擊,最后招致紅牌罰下。
(1)對于球員生理需要產生的暴力行為,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實時性,即旨在宣泄情緒,本體上球員自身應該極力控制自己的情緒,而裁判應及時準確判罰,隊友進行指導性控制,足協與法律的嚴明要求這些都能減少此類球場暴力事件的發生。
(2)足協及相關機構頒布相關文件,強制各個俱樂部及時發放運動員等相關人員工資,不得拖欠,不然給予嚴厲懲處,對于球員財產安全的需要給予保障。
(3)盡快改革和完善我國足球競賽規程,制定嚴格的足球競賽規程,制定《反體育暴力法》等法律武器加強對球場暴力的打擊控制力度。從硬控制(法律、法規)的角度對球場暴力進行強制性控制,對于故意傷人鬧事的行為嚴懲不貸。
(4)提高球員與球迷等相關人員的自身素質,當責任、信念等內在控制因素足夠強大時,球員就懂得尊重他人,從而有助于維持球場控制,通過球員及球迷的自我內化過程,滿足人們對于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球員比賽或意識中所滲透的價值指向,要對于球員給予正確的自我價值引導。在面對球場各種利害關系是,球員能基于自我的價值觀從容面對,展示自己的道德風尚,這才是球員自我價值需要的真正體現。
[1]錢宗梅.我國球場暴力的現狀及其成因研究[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2013(5):56-58.
[2]王鳴捷.中國足球暴力成因探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31-35.
G843
A
2095-2813(2014)09(b)-0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