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朝紅+肖素美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作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第一課的大學語文再次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專家學者們一致指出:大學語文課程與中小學語文課相比,是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的語文素養教育,充分認識并肯定了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工具性、審美性等性質特征。其實,我們還要看到大學語文和中小學語文課程同樣還具有實踐性特征。但是在大學尤其是在高職院校里,大學語文課程的實踐性是嚴重缺失的。
一 、大學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征
因大學學科專業化的發展,大學語文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遠不如中小學語文重要,不再是基礎與核心課程,但大學語文課程所承擔的母語教育的性質并沒有改變。不論在語文知識、能力,還是在人文素質的培養上,大學語文都應該是中小學語文的延續性與深化性教育,是更高層次上的語文素養教育,因此大學語文課程同樣具備語文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什么?這是語文教育領域爭論最多的問題。不論專家們對語文課程的性質如何界定,語文課程實踐性的特征是無需質疑的。教育部在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很強的實踐性。”“應該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
大學語文課程是中小學語文課程的延伸,也應該充分體現出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因此大學語文也是一門實踐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其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且語文能力的培養必須依靠語文實踐。
二、大學語文課程實踐性缺失的現狀及原因
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的漢語能力是不容樂觀的,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語文能力顯得更為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學語文課程實踐性缺失,沒有在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一)大學語文教學中缺失語文實踐的現狀
很多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采取的授課方式依然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課的思路也依然是從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的介紹到段落大意的劃分再到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的歸納總結。教師掌控整個課堂,唱著“獨角戲”,同時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從歷史背景、藝術理論到人物性格、藝術成就進行“滿堂灌”。學生在課堂上則成了觀眾或者配角,配合著教師完成他的教學任務。
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沒有設計提問以促進學生思考,沒有組織課堂討論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沒有落實閱讀(朗讀)以品味語言、提高審美情趣、感悟人文情懷,教師忽視了對大學生的語言表達、閱讀理解、邏輯思維、審美鑒賞、寫作等語文能力的訓練,也忽視了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熏陶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潛移默化。這種課堂教學缺失了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而脫離了語文實踐的教學,是難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的。
(二)大學語文課程實踐性缺失的原因
1.教師的教育理念中缺失了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包括小學、中學、大學的語文,都應該在語文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依據語文教育的特點進行教學。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有其自身的教育特點。教師的教學不能和自然學科類課程一樣去力求科學化、客觀性、確定性,不能過度地進行理性分析。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特別是文學作品),教師不能要求學生有一致的理解,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獨創性的理解。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教師不能按照教學參考資料進行生硬的宣講灌輸,而應該采取多種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讓學生在讀、思、議的實踐中充分感受漢語言文字和人物形象的美。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得到美的熏陶感染能逐步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高尚的審美情趣,這樣的教學還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2.學校辦學理念中缺失大學語文應有的地位
我國高職院校存在著重專業技術、輕人文素質的辦學理念。在這種辦學理念之下,學校以培養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為最大目標,最大限度地加強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人文性學科。學校按照企業需求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最大限度地加強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這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大學生的就業率,在某種意義上也有利于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同時高職院校認為大學語文這樣的公共基礎課可有可無,因而課時一再被壓縮,有些高職院校干脆不開設大學語文。這種辦學理念下,大學語文失去了它應有的地位。
大學語文課程在整個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中的定位是為高職學生提高基本語文素質和人文素質以及各種綜合素質的公共基礎課程。在高職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和形成中應該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學校課程設置中應該是公共必修課。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以筆者執教的高職學校為例,大學語文作為公共選修課,在第四學期開設,總共36課時,采取的是合班授課,每一個班約有兩百名學生,而在這一學期里學生還會因要參加實訓課而總有幾周不能來上課。在僅有的30多課時里開展充滿實踐活動的語文教學,對于教師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嚴重受挫,學生也難有學習的熱情。
三、如何增強大學語文課程的實踐性
(一)增強大學語文課程實踐性的意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學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的同時,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可見,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必須首先要有文化知識和人文素養。而大學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文化知識和人文素養的重要陣地,必須增強大學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切實提高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要通過大學語文的實踐性教學,使學生在大量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學習中,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發展智力。
現代社會充滿機遇和挑戰,高職院校培養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僅憑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并不能完全適應這個社會的需要。我們必須借助大學語文這門課程,幫助學生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較強的表達溝通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以增強競爭力,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
哈佛大學前校長查爾斯·艾略特曾說:“我認為有教養的青年男女唯一應該具有的必備素養,是精確而優雅地使用本國語言。”而要想能“精確而優雅地使用本國語言”就必須先有語文的實踐,在語文實踐中培養語文能力。
(二)增強大學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的建議
1.從學校層面更新認識,給予大學語文課程應有的地位
很多高職院校過分注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文化修養的全面和諧發展。對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大學語文課程不重視甚至取消了,這是學校層面沒有認識到在高職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必要性。
早在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在《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紀要》里明確提出:“在高等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大學語文應當成為高等院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公共必修課。”而后,又在2007年第38號文件中,再一次向全國高校提出此條建議。因此,高職院校當然應當開設大學語文,并把它納入公共必修課系列,保證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課時間,讓教學活動有充足的教學時間開展。
2.客觀看待師資現狀,幫助教師提升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能
在“重技術輕人文”的大環境下,教師認為大學語文課沒必要認真上,采取應付式教學,不愿意精心備課,只依靠教材或教參上課,也不愿意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照本宣科,教學內容局限在字、詞、句、段、篇的分析上,沒有知識的延伸與更新,沒有調動學生參與,更談不上人文精神的滲透。教師的這種狀況除了受大學語文課程不受重視的影響之外,更多的是因為教師缺乏相應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能。教師有必要學習了解本課程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定位,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技能。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頒布的《大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前國家教委高教司也曾明確指出:“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類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素質教育課程”,“課程設置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漢語語言文學方面的閱讀、欣賞、理解和表達能力,這是大學生文化素質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由此不難看出大學語文課程的課程目標和人文性學科的性質特點。
因此,在高職院校擔任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教師應當與時俱進重新認識語文課程,更新語文課程的教育理念,改進教學形式。
首先,教師要認識到語文課程是人文性學科,有人文性學科的教學特點。在教育部的組織領導和大力推動下,中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改已經進行了十幾年,取得了很多實質性的進展。但是大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卻猶如一潭死水,教師對語文課程的學科特點不甚明了。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也就不會有正確的教學行為,就出現大學語文課堂里缺乏語文實踐性的教學現象。教師的教學如同自然學科的教學一樣,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讀、悟、議等語文實踐。因此學校要積極組織教師學習,以便教師能認識到大學語文人文性學科的教學特點,并以其為指導思想展開教學。
其次,教師還要認識到大學語文課程也具備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性質特點,且人文性與工具性都離不開實踐性。工具性強調的是大學語文必須提高大學生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能力,大學語文還要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人文性強調的是大學語文必須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健全學生人格。大學語文與中小學語文一樣,既擔負著提高大學生運用母語的能力,又擔負著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任務。不論是大學生母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還是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都是在教師組織下的學生的實踐練習中和教師引導下的學生的感悟中完成的,教師的越俎代庖是沒有意義的。
最后,教師還要樹立“以學定教”的教育思想。正確認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依據學生學習的需要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要看到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對于語文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在教學中確定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就不一樣。教師還是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將語文實踐的權利還給學生。
(基金項目:本文受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重點科研課題“關于我院科學高效的教學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建設的研究”資助。項目編號:WRGK2009006)
參考文獻:
[1]喬光輝.銜接性視野下的大學語文教育淺探[J].中國大學教學,2007,(8).
[2]劉邦凡,張松竹.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與發展策略[J]. 語文學刊,2013,(12).
[3]夏家發.語文課程的實踐性及其實施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12,(4).
[4]岳德虎,覃俊達.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育的缺失及改進[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5]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語文課程標準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葉朝紅 肖素美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教學督導處 4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