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之意,包括“評”和“點”兩點。評點的形式要素有兩個方面:評點符號包括圈、點、抹、刪等;評語包括總評(序、跋)、眉批、旁批、夾批等。所謂評點符號,就是指給書或者文章的正文部分中特別精彩的字句描寫以及重要的語句加上點線和圓圈等。與“圈點”并用的還有“批評”,也就是評語。評語是評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或者稱之為實質部分,它主要是指對文章的主要語句、人物描寫、景物描寫以及文章結構等部分加以簡短的評論。根據其在書頁上的位置,我們可以把這些評點語言分為眉批、夾批、旁批和總批。明清盛行的這種文藝批評形式,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被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引入到語文閱讀教學中來,這是一種對傳統的回歸。本論文主要圍繞評點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的意義、案例研究和反思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評點法在閱讀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江蘇)》中指出:“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是發現和構建作品意義的過程。作品的文學價值,是由讀者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構建文本意義。”這就強調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教師只是起到點撥和引導的作用。學生必須自己去理解建構作品的意義。評點法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它在學生和文本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學生通過勾、畫、圈、點,熟悉文本。在熟悉的基礎上,對文本的語言、結構、思想進行個體化的理解,生成自己的個性化語言。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能提高學生感悟作品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評點法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能提高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能力。評點法在語文學習中的回歸,影響深遠。
二、評點法在閱讀教學中應用的案例
在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月是故鄉明”這一模塊中,教材的主編在每篇文章右側設置了“對話欄”,并給出了范例。這就是評點法中的旁批應用。例如韓少功的《我心歸去》第一節寫道:“我在圣·納賽爾市為時一個月的‘家,是一幢雅靜的別墅。高層樓的六間房子四張床三個廁所全屬于我,怎么也用不過來。房子前面是藍海,旁邊是綠公園。很少看見人——除了偶爾隔著玻璃窗向我嘰哩哇啦說些法語的公園游客。”這一節右側的“對話欄”中對這一節進行了點評:“描寫物質環境的優裕,為下文作鋪墊?!?/p>
韓少功身處異鄉,百無聊賴之際寫下這篇文章。作者身處別墅,物質條件很優越,環境也非常優美。只是很少見到人,即使見到了人,也聽不懂人家在說什么。其實,一句“很少看見人——除了偶爾隔著玻璃窗向我嘰哩哇啦說些法語的公園游客?!本鸵呀涬[約透露出作者身處異鄉的孤獨。如果繼續讀全文的話,就知道作者這樣寫第一節的作用,是為下文作鋪墊。評點得恰到好處。
對于經典的文章,不僅對句子、段落評點,還要對用得好的字進行評點。例如還是韓少功的這篇文章第三節中“你對吊燈作第六或第六十次研究”一句后有個評點:“被夸張了的細節。細節在散文作品中也具有很強的表現力?!睂毠澾M行描寫,而且還是用夸張的寫法,是一處需要品味和評點的地方?!皩υ挋凇敝薪o的評點只是一個范例,若是對這一句深入挖掘,還能引導學生對這一句話進行深入的解讀。對吊燈的研究本來就是百無聊賴之舉,還六次或六十次的研究,更是讓人發瘋。這種對作品的評點與解讀,確實能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對話欄”的范例,來教學生如何評點,那么學生學會了這種方法,終身受益。
在曹文軒的《前方》中,“對話欄”中都是空白的,這就是要求學生自己評點。無論是對字、詞、句還是對段落的理解,都可以寫在“對話欄”的空白處。教材主編也在有意培養學生自主評點的積極性。
三、評點法在閱讀教學中應用的反思
新課程改革以來,評點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一線教師的重視。評點法的價值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實際教學中,效果也很好。但是,評點法在實際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硬性規定的評點要求。有的老師在教學中要學生對一篇文章的某一段進行不低于一定數量的評點。這種要求是對評點法矯枉過正的應用,非常不可取。它違背了評點法自身的規律,也會使學生對評點法抵觸,厭惡這種學習方式。二是教師對學生點評的語句沒有進行檢查和評價。學生雖然對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在教科書上對其作出評語,但是學生的體悟并不都是正確的,寫出來的語句也會出現病句。這就要求老師能對學生的評點進行及時的和正確的評價。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切實提高評點的水平。
評點法是一種傳統的國學學習方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又重新走進語文課課堂。合理地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使用評點法,不僅能提高學生文學鑒賞水平,而且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評點法,是一種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
(葛峰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 221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