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峰



和時下愛留著一把大胡子的藝術家不同,70后山水畫家彭熙平顯得并不另類,說話慢聲慢氣,聲音稍稍有點嘶啞。但一談到他的“密碼山水”,兩眼就放出光來。
顯然,正是因為這種對自己獨創的繪畫技巧的狂熱,彭熙平才能毅然決然地放棄干了十年之久的、收入不菲的設計總監的工作,專心致志地成為一個職業畫家。也正是因為這種近乎偏執的熱情,他的作品的價格,才能在5000元每幅的價位上供不應求。
最愛的創作元素之“樹”
彭熙平,1975年出生于江西新余,1998年畢業于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系。
彭熙平在北京的廣告行業從事創意設計十年之余,2008年徹底放棄了原本的設計工作,全心投入油畫和國畫藝術創作。油畫作品主要是“白樺林白楊樹”系列。國畫作品主要是“文字密碼山水”系列。
彭熙平迷戀過京劇鮮艷的流光溢彩和西藏莊嚴神秘的五彩經幡,早期創作過一批京劇和西藏題材的作品。在嘗試過鮮艷的色彩題材后,近年轉入灰色深沉內省的樹林系列和純抽象的文字山水。
樹,是人們生活中最司空見慣的,它既可以剛正不阿,也可以曲折多姿。所以,在畫家筆下,樹也是被表現和描繪最多的。在畫家彭熙平的筆下,樹更是成為一種生命的象征符號。
“樹其實是大地母親回饋人們最大最美的禮物。樹的綠色讓人們的心靈得以平靜,樹的綠蔭帶來夏天的遮護。”彭熙平告訴筆者,動物有靈性,樹同樣也有靈性。在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里言情總離不開山河林木,何也?臨木而居,夏則蔭護,冬則防風,樹是我們最貼身最安全的護佑。“人們都有在夏日的樹林中漫步的經歷,那一刻,樹林給予人們的是那么的安靜神秘,猶如嬰兒在母親的子宮內的安寧和平靜。古人常詠嘆梅蘭竹菊,那是宋朝文人對植物的人格化。‘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唐詩中的物我相融是千年前古人的感悟,相似感悟之人今人又有幾多?”彭熙平如是說。
正是因為對樹的這種特殊情感,所以彭熙平的作品中總少不了這個最衷情的創作元素。采訪中,他還動情地給筆者講述了他曾經看過的一部法國制作人雅克·貝漢的《天地人》三部曲之一《人》篇里一些場景。他說,其中的《人》篇里有一段拍攝的是西藏的一個小和尚從沒見過樹木,因為高原條件,大樹在西藏是無法看到、生存,那里偶爾有點低矮的小灌木,他從小對樹的認識是佛經里樹的圖像——那密密麻麻升上天空的枝干葉子,小時候他一直幻想樹是什么樣的。等他成年有幸走出西藏,終于看到真實的樹的時候喜于言表。
最愛的創作元素之“草書”
除了樹,彭熙平的“密碼”山水中不得不提的另一個類別,是草書。
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草書是唯一可以稱之為“個人符號”的藝術,與其它書法形態相比,草書的形態價值之所以要擺在首位,是因為草書筆觸的粗細長短,筆的走勢,書寫的節奏、章法、空間等總是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在書法的討論中,人們始終跨越不了兩大門檻:一是揮之不去的“傳承”情結,二是泛文人化的自戀和自足。中國傳統藝術卻因為只注重過去而忽視現在和未來,只注重古人而忽視自己,所以只能一步步走向沒落。人們的傳統教育觀點是:一切成就都是古人的,一切榮譽都是過去的,一切標準都是傳統的。
面對傳統藝術,大家都在遵循古人建立的標準。從表面上看,這個標準似乎是一個“普遍標準”,但深入到傳統精神的內核我們就會發現,傳統藝術的所謂“共同標準”,是一種只能有其一不能有其二的權力標準和心照不宣的惰性標準;反映在作品上,則是一種不思進取、無言超越、僵化了的范式標準,這個“共同標準”的長期存在和長期生效,使中國文人的思維始終被古人控制,“此我”只能與前人重疊,大家只能標榜“無我”而不敢“有我”,或曖昧地“共我”。以至于千百年來中國的藝術大致都是一個模樣。草書藝術之所以在一千多年的時間中未能被超越,首先是后人自己把顛張醉素當成了唯一,為自己樹立了一個主觀的、不可逾越的高度,讓這個被神化了的影子遮擋住了視野,既妖魔了顛張醉素,也同時為自己畫地為牢,并甘愿被囚。
彭熙平的國畫作品基本遠離保守的傳統手法,革新了中國畫的表現形式,是用抽象的草書筆觸通過西方的聚與散、深與淡、密與疏形式感的對比代替了樹和叢林的枝杈葉片的具象表現。
作為象形文字,中國漢字早已蘊藏了繪畫成分,而中國書法一直標榜“間架結構”,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抽象暗指呢?從宋代開始也有了“寫意山水”以至后來的“寫意畫”。因此,在彭熙平的作品里“象形”、“間架結構”,再透過“滿”和“密”的表面,明確植入了構成意識。但中國草書和真正意義上的抽象構成放到一個平臺上融合,成就自己的獨特風格是一次創新。筆者至少看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彭熙平已用現有的積淀、個人方式,在書法與抽象之間成功搭建起了一座橋梁,并通過近十多年的努力完成了從書法到抽象的一次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