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杰+張國平
作為京城“百年老校”之一,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傳承百年校園文化發展基因,積淀百年先進獨特的辦學理念,與時俱進,兼收并蓄,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校本課程,實踐全面育人,走出了屬于自己的本真育人之路。
傳承校園文化,構筑育人環境
走進今天的附中校園,優美的自然環境,富有內涵的書香文化環境,和諧的師生人文環境,各種作品、展覽、活動場景,構筑起歷史與現代、自然與人文的浸潤式立體育人環境。
首先是自然、書香的校園文化環境。每天早晨一走到校園,門口四季常青的針葉松樹永遠帶給學生充滿活力的召喚;校園里赤心報國鐘紀念亭旁成長了幾十年的老槐樹,見證了一代代附中人的成長與成才經歷;隨處可見的綠地上,刻畫著校名的變遷、校友的題詞、激勵學子奮發向上的警句。學生隨處可以閱覽的圖書、雜志,自習室、閱覽室、校史館,科技長廊、藝術作品展廳、鋼琴彈奏區等構筑起學校獨特的書香文化環境。
其次是和諧、平等的師生人文環境。在人文風貌建設方面,附中著力營造健康文明、和諧向上、敬業奉獻的校園文化氛圍,努力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教育環境,搭建適合每一位教師發展的教學平臺。振興杯比賽,一二九、紅五月活動見證附中學子生生不息的歷史情懷,感動校園、五四表彰、校園之星體現了走向未來的正能量傳遞,藝體活動、科技活動、文化活動、實踐活動,踐行著附中人注重文化、注重實踐的教育智慧。學校堅持“課堂教學為主、學術研究為魂”的主導思想,以學術型教研組為依托,通過校本培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借助課題研究提升教師科研能力,鼓勵教師“教有特色、研有成果”,幫助教師成名成家。和諧的人文環境、平等的師生關系、名師薈萃、治學嚴謹成為這所名校吸引人才的名片。
構建校本課程,完善育人路徑
課程建設是學校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也是落實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作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校之一,首師大附中在長期的課程建設實踐中,以國家課程的高質量校本化實施為基礎、精品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為補充,構建了與學生內在發展需求相一致的、有利于夯實學科基礎、促進專業發展、提高綜合素養、形成自主能力的“通修+精修+選修+研修”“四修”課程體系。
“四修”課程體系的建構目標是:
課程設置與學生內在發展需求相一致。興趣是學習的源泉,是推動學生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而自我發展需求則是更為持久不竭的動力源泉。實踐證明,只有構建與學生內在發展需求相一致的課程體系,才有可能徹底解決學習動力問題。為此,我校特別增設了發展指導課程,根據各年級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給予必要的幫助與指導;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未來的專業規劃,設置各具特色的實驗課程,目前已開發出高中創新實驗課程、理工實驗課程、人文實驗課程、中美AP課程等。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在完成國家規定的基礎通修課程基礎上,可適度選擇專業課程的精修和校本選修內容,促進專業的深入發展和綜合素養的提高。
“全面發展”與“學有特長”相統一。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通修課和選修課,指向于學生基礎素養的發展。其中“基礎通修”保證學生全面發展、多種素質的達標要求,使學生獲得共同的基礎學歷,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要求。“興趣選修”旨在開闊視野,擴展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如將人文與社會和科學領域中的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的選修課程,設計出不同的排課方式,滿足不同志趣的學生個性化修習需求。“專業精修”指向于學生專業特長方面的發展,體現學生的學科專攻方向和不同學生對課程的不同選擇需求,為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打下堅實的基礎。
具有鮮明校本化特色。附中課程體系校本化特色,首先體現在對國家課程的高質量校本化實施上。在現有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我們發現:同一學科內必修和選修教材的部分內容有一定的重復,在不同學科的同領域知識上,也有一定的交叉和重現,這無疑影響到了教學效率的提高。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相關學科老師相互協作,整合資源,形成具有首師大附中特色、充滿活力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學效益。在精品特色校本課程的開發上,我們始終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一切從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出發。目前,學校已形成許多成熟的品牌化校本課程和幾十門深受學生喜歡的實踐型校本課程,為學校特色發展奠定了基礎。
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由于部分課程內容的整合和大量校本課程的開發,讓教師角色發生了改變,由過去單純被動使用教材發展到自主開發校本教材,每一位教師具有更為強烈的課程主體意識,同時課程的系統意識、目標意識、參與意識、資源意識、創新意識也會落到實處。課程內容整合和校本課程開發成為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平臺,最終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有利于發揮綜合素質評價的激勵作用。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是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內容。學校積極推進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在綜合素質評價中充分吸納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在評價中引領和指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注重評價的多元性,突出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充分借助綜合素質評價平臺,促進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的整合。
“四修”課程體系的主要特點是:
全體+全員+全程+全方位,德育課程隱形化,教書與育人相融。德育重在“身教與滲透”,需要以活動、事件為載體,需要榜樣的影響,德育隱形化是德育實效性的重要保障。多年以來,首師大附中始終把全體學生作為德育對象,以課堂教學滲透為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以系列化德育活動課程為重要載體,提倡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已形成“立體浸泡式德育”的鮮明特色。
通修+精修+選修+研修,課程體系立體化,全面發展與學有特長相統一。首師大附中“四修”課程體系的確立,將“全面發展”與“學有特長”完美統一,達到了“通修”夯實學科基礎、“精修”促進專業發展、“選修”提高綜合素養、“研修”形成自主能力的目的。
符合+結合+整合+適合,課程實施校本化,科學性與高效性兼顧。社會需要各種特質的人才,這就需要學校在符合國家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結合各校的生源特點和師資水平,兼顧課程開發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整合教學資源和課程資源,嘗試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開發,構建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特色課程體系。首師大附中“四修”課程體系的確立,很好地解決了知識的交叉和課堂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實踐全面育人,實現知行統一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踐行我校“知行合一”理念、實踐全面育人的重要舉措。實踐活動包括科學領域(數理化生)的實驗和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還有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研學、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等。
科學技術領域的實踐,既要有傳統的知識技能的理論性學習,更要加強和落實技術課程的實踐學習以及科學、化學、物理、生物、數學等的實驗學習。學校提倡“實踐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相結合,提倡教師在課堂中結合教學內容,啟發引導學生與自己的生活環境相聯系,選擇研究性學習課題,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為充分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學校開設生物技術、無土栽培、傳感器應用與實驗、機器人設計、模擬飛行、汽車模擬駕駛、自然學科實驗設計、陶藝、軟陶制作等課程。
學生社團也豐富多彩,形式各異,如學生公司、JA經濟社、紫竹文學社、模擬聯合國、街舞社、清風棋社、天文社、機器人社等。學校保證學生的社團活動時間,為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提供場地、器材、培訓等,引導學生社團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
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走出去和科技場館、科研院所、軍訓基地、農業培育、種植基地等建立密切聯系,使我校的學生可以充分依托這些校外資源進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社區服務,深入開展研究性學習。請進來是指請校外專業老師在校內進行講座與指導。
我們不遺余力地挖掘社會資源,打造依靠文化提升素養的平臺,開設了“校長邀你聽講座”的系列講座活動,同時選拔優秀學生參與到較高水平的科學研究領域,為他們聘請大學知名教授、專家進行課題指導。學校每年寒暑假組織近200名學生到歐洲、美國、日本、新加坡、泰國,以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參加冬夏令營活動,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文化,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和公民素養。
首師大附中堅持走內涵發展之路,培養師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創造獨立思考和團隊合作環境,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創新思維、動手實踐能力,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守正出新,全面育人。
■ 編輯王雪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