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
通惠河是我校南面的一條河流,許多學生居住于通惠河兩岸,他們從小在河畔玩耍、嬉戲,伴隨著通惠河的流淌成長。隨著經濟的發展,污濁的河水帶走了學生童年的快樂。行走在通惠河畔,學生看著、憂慮著。
上世紀90年代末期,學生自愿成立了“青少年愛水行動課題研究”小組,在科學教師的帶領下,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以通惠河為主線的環保教育活動,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時間。幾任科學教師一直堅持帶領學生開展對通惠河的調研活動。2008年,學校將學生們的調研成果匯集起來,編制了校本課程《我的母親河——通惠河》,并開展了一系列主題研究活動。在綠色課程與系列主題活動中,學生們懂得了愛護環境、尊重生命,綜合學習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自下而上”的課程開發
什么是校本課程的核心價值?簡單地說,就是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全面發展。我校將《我的母親河——通惠河》這門校本課程的核心價值定位成開展綠色教育,促進師生、學校可持續發展。
《我的母親河——通惠河》這門課程,是在科任教師自發實踐活動的推動下,學校管理者與師生共同進行的課程開發。我們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開發過程:教師自發進行課外活動實踐→課外活動課程化→確定校本課程整體結構→提煉學校課程文化和特色→確定學校教育哲學→指導校本課程的進一步完善。
十多年來,我校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實地調查、做實驗、走訪大運河,讓學生更加真切地去感受家鄉、認識家鄉。在此過程中,學生創作了繪本教材,充實了課程的內容,也成為了校本課程的開發者。
校本課程的實施
1.以生為本的教材編寫
在《我的母親河——通惠河》的教學中,任課教師大膽創新,改變枯燥無味的單純講授,融合科學課、綜合實踐課等學科教學特點,重視參觀、訪問、調查等實踐體驗活動,力爭建構一種對話、合作與探究的課程文化,形成一個開放、民主、科學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只有教師手里有教材,而他們手里沒有教材”。教師解釋說,因為這門課程是學校自己編的校本課程,不是每個學校都上的課程內容,所以沒有統一印刷教材。聽到這里,學生們有些遺憾。
一天,教師講完了“二閘——舊時的旅游勝地”這一單元后,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即根據教師的講課內容和自己收集的相關資料,畫一幅反映當時二閘熱鬧景象的圖畫。有的學生畫了當年二閘旅游勝地的景象,有牽驢的游人、有說評書賣藝的人、有做買賣的人;有的學生畫了二閘漕運興隆的景象;還有學生畫了“要喝茶,去二閘”的景象……有一個學生提出:能不能用這種繪畫的形式把教師的教材展現出來呢?聽到這個建議,教師興奮起來,這不就是學生喜愛的繪本嘛。我們可以讓學生來編寫教材了,師生共同構建校本課程。
學生開始了自創“繪本教材”的工作。他們向老師借來教材,根據內容把教材分成幾大部分,三四個人負責一部分。認真研讀教材,讀懂教材后開始收集與教材相關的圖片資料和歷史資料,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資料設計繪畫,最后給圖配上文字。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進行了細致的分工:文筆好的負責編文、想象力強的負責設計圖畫內容、美術水平高的負責繪畫。經過半年的時間,學生大概創作了70多份作品,經過篩選,最終選中了52幅。在教師的幫助下,又將紙質版掃描成電子版,并將圖畫和文字整理到同一文檔中。最終,在信息技術教師的幫助下進行排版,打印成冊。就這樣,學生自創《我的母親河——通惠河》繪本教材問世了。
通過這次自創繪本教材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改變了學習方式,由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主動搜集處理信息、主動相互交流、自主分工合作,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環境意識也隨之逐步樹立。
2.系列綠色主題活動
我校每個學年設定一個主題社會實踐活動,主題社會實踐活動貫穿整個學期,輻射到每一名教師和學生,同時采用“調查訪問、文獻資料、個案經驗分享”等輔助研究方法,做到課題實施的“全程、全方位、全員”,保證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
從2000年至今,學生開展了五大系列主題研究活動,分別為:通惠河水樣調查、芽菜種植實驗、漢石橋濕地考察報告、水與生命主題公園設想、學校微環境創設,每個活動學生都得出實驗結論,并提出了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活動一,水樣實驗。從2000年起,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素養,我校組織科技小組成員,在教師的帶領下,從朝陽區西惠普濟閘開始,一直到通惠河北運河處,在長約7公里的河段內,取回6個水樣。之后,以魚和蝌蚪在水中的活動和存活時間為研究點,觀察、研究并得出通惠河水污染嚴重的結論。
活動二,芽菜種植實驗。科技小組的學生對通惠河的水質與平時的生活用水、自來水以及飲用礦泉水進行對比來培養芽菜。培植結果顯示:通惠河水可以培植出植物。首先是從發芽率看,通惠河水澆灌的發芽率為19%;自來水澆灌的是29%;礦泉水澆灌的為31%。顯然通惠河水的發芽率較低,但是與其他兩種水比較,差別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說通惠河水可以澆灌生命力強的花草、樹木。
其次,學生通過幾天的觀察發現,通惠河水澆灌的芽菜幼苗一旦成活,生長的速度相比其他兩種水質的芽菜反而更快。通過查看以往的觀察記錄不難發現,通惠河水質中的化學成分如磷、硫化氫等指標偏高,但是,由于污染源主要來源于生活用水,河水中含有一些供給植物生長的有機肥料,致使菜苗成長速度較快。但是生長的菜苗中的營養成分是否減少,或是用受到污染的水種植能否食用,食用后對人體是否有傷害,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檢測。
活動三,走訪漢石橋濕地。為進一步研究哪些植物可以在污染的水中生存,并在生存的過程中,還能夠對水起到凈化作用。學校以走訪漢石橋濕地為實踐活動重點,開展系列活動,讓學生與自然進行親密接觸。在走訪漢石橋濕地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認識了濕地的外貌特征,而且通過觀察、采集漢石橋濕地的植物,了解了植物的凈化功能。我們將活動細分為低、中、高三個層次:低年級“認識濕地”、中年級“了解濕地”、高年級“保護濕地”,目的是讓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都有所收獲。
活動四,“水與生命”主題公園設想。學生通過對比種植實驗得出結論,被污染的通惠河水可以種植一些成活率高、不食用的水生觀賞植物,這樣不僅對水質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時還可以美化環境。據此,學生提出“水與生命主題公園”的設想,并提出建議:在現有的慶豐公園景觀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由喬灌林、草濾帶、挺水植物帶、沉水植物帶和漂浮植物帶,利用水生植物本身自然凈水,把凈水的過程融入到景觀設計中,形成與“水體—濕地—濱水景觀—人工環境”相適應的完整的植物景觀生態系統河岸公園。
活動五,學校微環境的創設。學生提出的“創建水與生命主題公園的設想”受到社會的關注,引發了進一步的思考,植物對于水的凈化作用很明顯,對于空氣的凈化作用又如何呢?學校以西樓一樓為試驗點,全校學生制作水生植物養殖器、開始培育水生植物,并做好觀察、記錄、對比的工作。在活動中,學生不僅感受到合作的樂趣,而且在植物的萌芽、生長、成熟、衰老的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交替,對生命充滿了尊重。
校本課程引領學生發展
1.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使綠色生活成為學生的一種行為習慣
通過開展校本課程的學習,培養了學生關心周圍環境,形成了熱愛家鄉、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學生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每一支筆……倡導綠色生活觀念,使綠色生活成為學生的一種行為習慣。
2.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能力,使合作探究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方法
我們在校本課程的學習中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鍛煉了學生調查、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能力,養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敢于探索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學生這些能力的提高,對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改變課程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有推進作用,形成了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探求精神,合作探究成為了學生的一種學習方法。
3.滲透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使善待、尊重成為學生的價值觀
通過開展校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用科學方法分析身邊的事情,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善待、尊重、敬畏生態的價值取向,激勵其對個體、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明確綠色不單純是環保,而是一種生命的狀態。
■ 編輯王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