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娟
班級精神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班級全體成員在長期的班級生活中共同創造的,是團體個性心理特征、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范的綜合體現,是班級的所有成員在長期的學習和生活中經過積淀、整合而逐漸形成的群體意識。班級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師生在課堂學習、人際交往、處理問題、學校活動等各方面的行為和態度。班級精神體現了班級學生的理想信念、情感、價值觀,一旦形成,必然會營造強大的班級氛圍,對學生的發展產生導向作用。因此,能否提煉出一種學生樂于接受并愿意一直踐行的班級精神,是班級文化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
班級精神的建構要根植于班級學生特點
班級精神必須來源于日常生活,根植于學生群體,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醞釀、提出、明確三個階段。因此,我們要允許在一定時期內,一個班的班級精神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隨著師生、生生之間的了解不斷深入,可以不斷調整自己班的班級精神。這種不斷修正的過程,正是對自身不斷深入認知和不停探索的過程。
班級精神的提煉要實在,再唯美、再專業的概念,如果與班級特色不相符,只能讓班級文化建設的努力流于一紙空文。為此,在提煉班級精神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諸如專業、年級、個性、地域、心理等因素,如學生較為活躍的班級就可以提煉“靜”文化,學生較為松懈的班級就可以提煉“搏”文化。我們沒有必要把跟“靜”“搏”諧音的所有詞語都提煉成自己的班級精神,不必過分追求字句的華美與對仗等形式上的東西,只有找到真正對班級建設起到引領作用的班級精神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探索。
班級精神的建構主體是學生
每個班主任老師都有自己的帶班理念,很多時候我們的理念往往會左右班級精神的建構。這個時候,班主任要試著讓自己的思想“躲”起來,充分給學生自主建構班級精神的空間和時間。班主任只是在學生遇到瓶頸時出來助把力,而不是把自己預先提煉好的班級精神以一種很隱蔽的方式轉加給學生。
班主任固然是班級文化的設計者和引導者,但班級文化建設最終還要依靠學生實現,班級文化建設的目的也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很多時候,班級文化的活力和魅力就是由學生創造出來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因此,不僅班級制度的制定和重大事情的決定可以適當“由學生舉手表決”,而且班級精神的提煉和表達也可以適當讓學生自主決定。畢竟班級的主體是學生,班級精神如果不是學生們發自內心的追求,將很難長時間地顯示其引領作用。
班級精神的建構途徑多樣
班級精神的建構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我們可以以人名命名我們的班級精神,這個人物可以是名人,例如“茅以升精神”,以此倡導一種勤奮、奉獻的班級精神,也可以就是班級一名普普通通的學生,例如“永祥精神”,以此倡導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我們還可以以“花卉”來命名我們的班級精神,例如“茉莉花精神”,可以借此倡導學生“做形凈之人,講究個人衛生”;“做心凈之人,不貪圖小利”,還可以做一朵飄香的茉莉,感恩父母,嘗試用行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也可以通過歌曲建構“班級精神”,例如《步步高》,其中有一句經典歌詞“要做就做最好”,其內涵可以解讀為“力爭上游、不斷進步”等。當然,我們還可以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建構“仁、義、禮、智、信”的班級精神,引領學生樹立團結互愛意識、價值取向意識、規范標準意識、學習提升意識、責任擔當意識等。
總之,班級精神建構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只要班主任在充分了解本班學生特點的前提下,引導學生主體主動建構,一定可以提煉出更有生命力、更有價值的班級精神。與此同時,還要堅持不懈地把學生的思想、行為引向這種精神,收獲學生的成長和班集體建設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