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芳
摘 要:非裔女作家左拉?尼爾?赫斯頓是美國著名女作家。她對美國黑人女性文學(xué)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代表作《他們眼望上蒼》以主人公珍妮的三次婚姻為線索,講述了一位黑人女性深受男性壓迫和社會傳統(tǒng)的束縛,卻不斷抗爭,追求幸福的故事。小說以其深刻的主題,精湛的寫作技巧和生動的人物形象受到各國學(xué)者的喜愛。
關(guān)鍵詞:象征;主題;《他們眼望上蒼》
左拉?尼爾?赫斯頓是美國黑人女性文學(xué)的奠基人之一。她的作品致力于表現(xiàn)黑人女性的悲慘遭遇以及她們艱苦奮斗,在磨難中成長并逐漸認識自己的過程。 《她們眼望上蒼》作為赫斯頓的代表作,集中體現(xiàn)了黑人女性在婚姻中受到壓迫,淪為男性附屬品的悲慘命運。
小說主人公珍妮是一位年輕漂亮的黑人女孩。然而由于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她聽從了祖母之命,嫁給擁有60畝土地的洛根?基利克斯。她的悲慘命運由此開始。她一生經(jīng)歷了三次婚姻,但婚姻的不幸并沒有將珍妮擊垮。她在苦難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作者為表現(xiàn)女性的覺醒和對幸福的追求的主題運用了多個象征。這些象征對于表現(xiàn)小說主題起到了巨大作用。
梨樹---懵懂的自我
16歲的珍妮跟所有的少女一樣,對愛情充滿暢想。在懵懂的青春期,她對自己的認識也不甚了了。她最喜歡做的事便是在祖母家的后院沒日沒夜的看梨樹開花。“她看見一只帶著花粉的蜜蜂進入了一朵花的圣堂, 成千的姊妹花躬身迎接這愛的擁抱, 梨樹從根到最細小的枝椏狂喜地戰(zhàn)栗, 凝聚在每一個花朵中, 處處翻騰著喜悅。原來這就是婚姻!”這是16歲的珍妮對于婚姻的認識。在她單純的眼中,婚姻就像是蜂蜜進入花朵一般,一切都是喜悅與美好。然而祖母的決定打碎了珍妮對于婚姻的美好向往。祖母命令她嫁給丑陋的洛根。婚后珍妮發(fā)現(xiàn)洛根舉止粗俗。他如同騾子一樣生活,認為人就應(yīng)該一直干活,不斷積地累財富,不應(yīng)享樂。他對珍妮毫無浪漫柔情可言,這讓珍妮對這場婚姻徹底失望。在這第一次的婚姻中,珍妮開始了了解自己的過程。她明白了人非動物,吃飽穿暖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婚姻需要靠兩個人相互照顧,相互扶持來維系。她逐漸擺脫懵懂,開始真正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
頭巾---壓抑的自我
如果說第一次婚姻是不可違抗的祖母之命,那么第二次婚姻則是珍妮獨立自主的選擇。由于洛根的死板與冷漠,當珍妮遇到頗具紳士風(fēng)度的喬?斯塔克斯時,不禁芳心暗涌。喬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商人。他寵愛珍妮,讓她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他只是把珍妮當做自己炫耀的私人物品。他用財富滿足了珍妮的物質(zhì)需求,使她“坐在一張高高的椅子上,俯視這個世界”。然而,喬的控制欲極強,卻不給珍妮半點自由。作者為表現(xiàn)喬對珍妮的控制,運用了頭巾這一象征。他要求珍妮用頭巾她束起她美麗的長發(fā)。
頭巾是男性的控制的象征,而頭巾下的珍妮,則是一位壓抑自我的女性。珍妮在第二次婚姻中雖然得到了疼愛,但卻從未得到過平等。珍妮忍耐了20年,終于由于喬的一次頤指氣使中爆發(fā)了。從此他們夫妻感情破裂。在喬出殯的那一天,珍妮終于解下了遮住她美麗秀發(fā)的頭巾。這同時象征著珍妮最終解放了壓抑的自我。
工裝褲---釋放的自我
經(jīng)過兩次婚姻的洗禮,珍妮在挫折中成長起來。她認清了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非他人的附屬品。她漸漸認識到幸福應(yīng)該是遵循內(nèi)心,釋放天性,獨立地存在于這個世界。喬死后,珍妮又一次回歸單身。年近40的她仍保留著對愛情的向往。終于,她遇上了黑人青年甜點心。盡管他沒權(quán)沒勢,但是他真誠地對待珍妮。珍妮第一次體會到了平等交往的幸福。甜點心從不控制珍妮的交際生活。跟甜點心在一起,她可有自由地說,自在地笑。這一切都讓珍妮體會到了自由的美好。
婚后,甜點心帶珍妮搬到了佛羅里達的沼澤地中。在那里, 他們開始了全新的生活。那里全然是自由的空氣,平等的氛圍。甜點心從不束縛珍妮,教他打獵,讓她像男人一樣自在地生活。珍妮脫下華美的藍裙子,換上了寬松自在的工裝褲。工裝褲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象征。不同于裙子的束縛,工裝褲便于行走,勞作。因此,當珍妮換上粗獷的工裝褲,意味著她真正開始獨立,有自己的生活。同時也象征著她渴望平等的內(nèi)心。她穿著工裝褲在沼澤里勞作,這體現(xiàn)了她不再依附于男性,而是依靠自己的雙手獨立的生活。工裝褲是珍妮釋放自我的象征。
總結(jié):
珍妮在這三次婚姻紅跌跌撞撞地成長起來,從一個懵懂的少女,到一個壓抑的少婦,最終蛻變成為一個獨立的女人。她用20余年的時間認識自己,但慶幸的是她最終找到了自己并獲得了內(nèi)心的平和。赫斯頓用于象征的手法將女性覺醒和追求幸福的主題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他們眼望上蒼》是一部成功的女性主義小說。
參考文獻:
[1]Hurston, Zora Neale. 1978.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Lond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陳鳳蘭,2011,解讀美國成長小說《他們眼望上蒼》中的頓悟和象征,《漳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第二期。
[3]程錫麟,2005,《赫斯頓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4]劉婧,2008,論《他們眼望上蒼》中的黑人女性形象,《吉林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第24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