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
摘 要:施堅雅模式是一種結構——功能分析模式,它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施堅雅模式主要包括市場等級體系理論和區域體系理論。
關鍵詞:施堅雅;區域體系;市場等級
一、市場等級體系
他依據各市場在經濟上體現的不同功能和作用,把它們分為:標準市場、中間市場、核心市場。其中標準市場為腹地內農民提供產品交換。中間市場“通常在流通網絡中處于戰略性地位,有重要的批發職能。”核心市場則是負責銷售外來日用品和收集本地產品運往外地市場的終點。在理想狀態下,一個標準市場包括內環六個自然村落,外環十二個村落;六個標準市場圍繞一個中間市場,;六個中間市場圍繞一個核心市場。
二、區域發展周期理論
以《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為標志,施堅雅運用中心地理論對中國城市研究提出了一個新觀點:中國的區域各有其發展的周期,這種周期可以取代朝代周期作為分析中國歷史結構的基礎。他論述中國的城市并不構成一個單獨一體化的城市體系,而是構成好幾個地方體系,地區之間只有脆弱的聯系。他按照河流系統從支脈到干流的層次,把中國境內無數細小的區域,由小到大依次結合并構成九大區域,這九大區域有不同的地理因素、氣候條件以及獨特的政治社會背景,中央政令對各區域總有輕重之分,朝代更替對其有不同影響。這就打破了傳統上以政治邊界劃分中國的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城鄉觀念。
有一批學者對此模式持高度評價。在本書前言中說道:本書的貢獻之一,在于它討論了社會經濟層級作為一種理論構架對于分析明清時期中國的社會進程、社會交流和文化變遷的重要意義。施堅雅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打破了韋伯模式,同時對費正清的“沖擊——反應”模式提出挑戰。施堅雅看到了中國歷史的復雜性,他認為在西方“沖擊”之前,中國各地區已經存在明顯差異,它們本來就不是均質的。中華帝國晚期的社會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影響,但那只能說明沿海地區的問題,中國廣袤的腹地自身也萌生出了新的生活和生活方式,這些變革不一定在西方“刺激”下產生。一些中國城市的商業、手工業、交通與居民生活方式甚至比帝國時期的巴黎還要“現代化”。施堅雅模式打破了中西方社會發展中的對立,有助于進入中國內部進行細微具體的觀察,它促使人們注意一些重要的分析單位,而不是像韋伯那樣主要從制度與文化層面來定義中國的歷史與社會結構。區域發展理論也改變了歷史發展的定向性,避免中國研究領域那種全盤的、規整劃一的標準和理論。
但任何一種模式都不是完美的。施堅雅模式還有以下一些地方需要商榷。
首先,施堅雅是以高店子(今成都東南郊區三圣鄉高店子)為研究對象,證明其將附近村莊整合為一個基層市場共同體,后來發展為有名的三級模式,并由四川推及全國,提出有名的九大區域理論。四川由于其地理因素,在晚清時期依舊很封閉。而同一時期的江南地區則商業發達、貿易繁盛。據樊樹志研究,江南在15—18世紀就已經進入早期工業化階段,棉布、生絲已經走向國際性市場。長江上游、中游地區的糧食,長江下游的絲織品和棉織品,東南沿海的茶葉,嶺南的鐵器以及長江中游的瓷器,在這五個區域內流通量都比較大。施堅雅以中國內陸最為封閉且相對獨立的四川省為研究原點,而沒有考慮中國區域的多維性和復雜性。
關于施堅雅模式中的九大區域劃分是否得當的問題。周錫瑞曾提出“憑經驗就可以作出判斷,該地區的南部邊界與施堅雅的模式不太吻合。在華北尤其要以中心大城市北京、天津為主,在華北,黃河不能通航,貿易的主載體是大運河”,這使華北與長江下游兩大區聯系起來,采用對運河上流通貨物的收稅所屬范圍可知,“魯南,起碼黃河北道(1855年后)和運河相交接的地方處于鎮江集貨區之內”,故二者的界限應劃在魯南一帶,而施堅雅將華北區域的界限劃在淮河以南,因為這里是一個密度小的“邊緣區”中心。周錫瑞還指出,華北中心地帶大部分地區人口稠密,但除了大運河附近地區以外,那里幾乎沒有商業,交通工具主要是手推車;還有,這一中心地區的商業化程度要地于膠東半島大部分地區,而半島地區在施堅雅看來卻是屬于邊緣地區。
作為西方學者的施堅雅要反對西方研究中國的范式,但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西方的理論范式,把中國當成印證西方范式的素材。但是瑕不掩瑜,施堅雅的《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依然是學歷史尤其是中國城市史的必讀書之一。
參考文獻:
[1]施堅雅主編,葉光庭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中華書局,2000年版
[2]陳倩:《從韋伯到施堅雅的中國城市研究》,《重慶大學學報》,2007年第13卷第3期
[3]王旭、趙毅:《施堅雅宏觀區域學說論述——中國城市史研究的理論探索》,《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7月
[4]王芳:《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對中國學者的借鑒作用》《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7月
[5]劉招成:《施堅雅模式研究——美國中國學社會科學化的一個剖析》,華東師范大學2003屆博士學位論文
[6]陳君靜:《近三十年來美國的中國地方史研究》,《史學史研究》2002年第1期
[7]周錫瑞著,張俊義、王棟譯:《義和團運動的起源》,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樊樹志:《江南市鎮——傳統的變革》,復旦大學出版社,2995年版
[9]史明正:《美國學者對中國近代城市化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9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