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超
摘 要:本文根據現有的研究資料,結合納蘭容若生活的歷史背景及生活變化,以及他的詞令,從其個人情感的角度詳細分析了對其詞風變化的影響,從愛情、事業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希望能夠對理解、學習其作品能夠提供一些幫助和啟示。
關鍵詞:納蘭容若;情感;詞風;變化
納蘭容若詞的創作當中,融入了自己的個人情感,在背后折射出的是他短暫一生的生活縮影。其著作頗為豐富,包括《通志堂集》等,留下了很多優美的詩詞??v觀其一生,個人情感對其詞風的影響非常明顯,在分析的時候需要結合其生活變化、情感的變化進行詳細的分析。
一、愛情上的重創對其詞風的影響
納蘭性德生于官宦世家,其父是康熙年間的重臣明珠,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納蘭性德,對于愛情可以說是忠貞不渝,作為一個重情的男人,情感生活在其年輕的時候占據了很大一部分。早在其二十歲的時候,就娶了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這位夫人“生而婉奕,性本端莊”,二人可以說是天作之合。但是,結婚僅三年,其妻就因產后受寒而亡,這對于他的愛情可以說是一種重創。在其妻身亡之前,他的詞當中充滿了年少多情之色,但是此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優深”,在很多詞當中都對其妻充滿了懷念和悲傷之情。盡管此后因為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他又娶了妻室,但是始終對盧氏難以忘懷。比如說在《金縷曲》當中:“我自終宵成轉側,忍聽湘弦重理?待結個,他生知己,還怕兩人俱薄命,再緣慳,剩月零風里。清淚盡,紙灰起。”詞中的情深意切、悲痛之情可以說是溢于言表。從原來的清新婉約的特點,一下子轉變為哀感頑艷。在《沁園春》詞前的“自序”中他寫道:“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后感賦?!币宦暵暤膬A訴,充滿了對逝去的盧氏的懷念。從這首詞當中可以發現,盡管盧氏已經去世好幾年,但是仍然經常出現在他的夢里,悼亡是一種追念,但是回憶卻是刻骨銘心,即便是又娶了妻室,也沒有從這段感情當中走出來??梢?,盧氏去世以后納蘭性德性情大變,這也直接影響到他的詞的創作。這種癡情,成為他的詞當中的重要內容,也融入到了其創作的生命當中,成為其詞的重要情感構成。
二、友情上脫俗性情讓其創作充滿了憤世嫉俗
在友情上他與日益靡靡的八旗子弟很少交往,他有著遠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格,其交往的朋友都是“皆一時俊異,于世所稱落落難合者”。這些人都是充滿了真性情的江南文人,包括嚴繩孫、顧貞觀、朱彝尊等,之所以與這些人交往,就是因為納蘭性德敬重這些人的才華與品格,以至于當時的很多名士才子都是他的朋友,經常與其吟詩作對、把酒言歡。這種友情的觀念,對其詞的創作也有明顯的影響,在其《采桑子》當中,鮮明的闡述了自己的交友觀念和態度,”明月多情應笑我,笑我如今。辜負春心,獨自閑行獨自吟。 近來怕說當時事,結遍蘭襟。月淺燈深,夢里云歸何處尋。”這首詞雖然是寫給沈宛的,但是客觀上卻說明而來其在交友上希望能夠找到一位真正的知己,同時也是對這樣的朋友難找的一種感慨,對知己、朋友離去的一種懷念,“結遍蘭襟”也說明了他的朋友之多。而在《金縷曲?贈梁汾》說:“德也狂生耳。偶然間,緇塵京國,烏衣門第。有酒惟澆趙州土,誰會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盡英雄淚。君不見,月如水。共君此夜須沉醉。且由他,蛾眉謠諑,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問,冷笑置之而已。尋思起、從頭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緣、恐結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這首詞當中,充分體現出其對朋友的珍視,也同側面說明了官場上的不得已讓他對門第觀念有了徹底的改變,正是這種真性情的表達,才讓他的詞充滿了真性情,愛情和友情構成了他的詞的精神支柱。
三、官場上的郁郁不得志讓其詞也郁郁寡歡
他生于一個官宦之家,其父貴為一品,按理說在官場上應該順風順水,盡管人生在世一切幾乎他都有了,比如說顯赫的家室、優越的生活、溫柔嫻淑的妻妾、知己朋友,但是他實際上并不快樂。當然,年輕的時候在皇帝身邊作為御前侍衛,讓他也曾想在政治上大展宏圖之志,但是現實是自己的父親明珠與康熙表面上心平氣和、暗地里明爭暗斗,他夾在父親一方的大臣與皇帝之間,成為了一個政治犧牲品,這也導致其喪失了政治前途。從年輕時候的意氣風發,成年以后的郁郁寡歡,這種情感上的變化,也鮮明的體現在了其詞當中。在《浣溪沙》當中他抒情的說道:“殘雪凝輝冷畫屏,落梅橫笛已三更,更無人處月朧明。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里憶平生?!弊x這首詞的時候不僅感慨世事難料、唏噓不已,當他獨自一個人在思考的時候,感慨自己的一生時運不濟,生在重臣之家,卻不幸成為政治上的犧牲品,其惆悵之情溢于言表,“我是人間惆悵客”將這種郁郁寡歡的心情表現的是淋漓盡致。
總之,個人的情感對納蘭容若有重要的影響,在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必須準確的把握其中的情感,才能領悟其詞的真諦。
參考文獻:
[1] 鄭重.淺析納蘭性德哀郁凄婉詞風的形成原因[J]. 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 2005(03)
[2] 汪龍麟.納蘭詞研究的世紀回顧[J]. 文學評論.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