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
摘 要:隨著國內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的不斷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手工藝文化得到快速傳播,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具有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然而中國當代陶瓷傳承至今的過程中,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形成了現今一種獨特的文化形象,從傳統資源領域中回望與展示體現當代陶瓷創作中,另一種具有獨特韻味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美感,進而使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品具有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因此,本文針對中國當代陶瓷審美文化的多樣化的發展加以研究及分析,探索審美文化的多樣性對中國當代陶瓷的發展具有何等意義及影響,從而對其構成獨特文化形式的利用價值和重要性進行深刻的闡述。
關鍵詞:中國當代陶瓷;審美文化;多樣性特征及發展意義
前言:隨著中國當代陶瓷手工藝術的不斷發展,深受國內外學者及愛好者的好評,對收藏中國古代陶瓷具有濃厚興趣,然而,當代追求個性化、具體化的生活理念給中國現代審美文化來來了多元化、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各種商業性、收藏性的陶瓷藝術層出不窮的呈現世人眼前,其表現手法更是讓人眼花繚亂。當今社會的復雜多樣化需求從客觀上刺激中國當代陶瓷審美文化的變遷,進而從本質上打破常規固有的審美觀念,形成具有獨特氣息的審美文化,隨著國外收藏和國民消費觀念的改變,新式陶瓷材料的創新利用使中國當代陶瓷設計開設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1]。
一、中國當代陶瓷手工藝術審美文化發展的現狀及分析
陶瓷,作為最初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從最開始滿足使用的需要,到當今滿足社會及陶瓷設計者和廣大陶瓷愛好者的審美的需求,其過程出現多元化、多樣化的變遷,而陶瓷手工藝術史總過文明進程發展的重要體現方式之一。在制作陶瓷的過程中,無論是手工性還是制陶藝人個人情感體驗都能與陶瓷器物完美的融合,從陶瓷手工藝上可以看出其生活環境與暢想或幻想的環境構成,更好的體現出陶瓷手工藝術設計的精髓所在,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存在藝術,使之兩者完美的融合,日常生活成為“生活藝術”,而藝術則是成為體現個人對其熱烈的追求程度,稱為“藝術人生”[2]。
陶瓷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瑰寶,自古以來,人們對于陶瓷不僅注重實用功能,更注重藝術價值。對于現今的人來說,大多數的陶瓷仍然以“工藝品”的身份被廣泛使用,但當作為“藝術品”存在的陶瓷藝術越來越多地走進普通市民的生活,高品質的當代陶瓷藝術也開始嘗試探索市場化的道路。
二、影響中國當代陶瓷審美多樣化的因素
中國當代審美文化不同于以往任何陶瓷文化形態的地方,除了審美觀、思想觀念等的變化外,最主要的因素有兩點;由于經濟動機上升為支配文化行為的主導力量,陶瓷產品也逐步推向市場化、國際合作化、世界經濟貿易一體化和現代科技逐漸改變了文化的內在構成和形成方式。說其古老,是因為陶藝在中國與中國畫一樣,它的原則、法規、模式、風格、內涵受到整個文化內涵與形態的制約;說其年輕是因為無論是工業化的日用瓷設計,還是現代陶藝的理念與創作手法,都是來自于西方工業革命的浪潮,并非是傳統的延續[3]。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陶瓷審美文化多元化提供了載體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擴大陶瓷審美的范疇,從而為陶瓷這門傳統的手工藝帶來了心的創作靈感和創作材料,現代高科技手段與傳統的陶瓷審美文化相結合無論是創作、展示、還是宣傳上都把陶瓷藝術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迅速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逐漸轉變為快節奏的生活氛圍,這種生活環境迫使人們的生活在忙碌中體會單調,從單調中呈現簡潔的生活環境,然而中國當代陶瓷審美文化的簡潔更好的融入人們日常物質文化生活當中,無論從陶瓷的藝術特點,還是陶瓷富有的古老文化韻味,都使人們從繁瑣、平庸、忙碌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深受廣大民眾歡迎符合了現代人的心理需求[4]。而對中國當代陶瓷審美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卻是西方逃逸審美觀的滲透,受西方唯美主義觀念影響,中國當代陶藝曾一度丟棄傳統的陶藝制作理念,一味追求具有西方怪誕濃厚色的陶瓷藝術品,從本質上講,不得不說這是現代人普遍存在的愚蠢想法,有些舍本逐末,使國內陶瓷藝術制作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幾乎是一片空白,無法形成或還原具有中國古老韻味和民族特色的陶瓷藝術品,再加上當今社會新聞媒介宣傳的介入,使得國內當代陶瓷審美文化呈現復雜化、多樣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結束語:陶藝的歷史就是經驗的積淀史。從原始陶器到異彩紛呈的各種瓷器,陶瓷藝術的奧秘深藏在歷代承傳的手工模式中,更神奇地深藏在從配料、拉坯、成型、裝飾到燒制的個體經驗之中。中國的現代陶藝正從閉門獨戶的生產作坊走出來,匯入到中國當代藝術活躍的大格局中,這個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工藝生產走向獨立創作的過程正體現著越來越濃厚的國際化趨勢。
參考文獻:
[1]胡宇.中國現代陶藝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兼談“首屆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大展”[J].美術觀察,2013,10(04):106-107.
[2]張朝暉,寧鋼.中國當代陶瓷審美文化的多樣化發展[J].藝術百家,2013,08(06):244-245.
[3]艾俊.淺論陶瓷審美文化的當代追求[J].陶瓷研究,2012,09(01):103-104
[4]鄒幸.中國當代陶藝的構成主義形式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