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慧玲
摘 要:帕斯捷尓納克詩歌中的象征是音樂與繪畫和諧統一的整體,使用音響結構,突出詩歌的聽覺效果,靈活地運用這些聲響來塑造富于音樂感的詩的形象;將繪畫藝術應用于詩歌創作,使用視覺意象,表現觸覺感受,造就其獨特的語言風格。
關鍵詞:帕斯捷爾納克;象征;音樂;繪畫
鮑利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是俄國著名的小說家,抒情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參加過象征主義和未來派文學團體,發表過抒情詩集《云霧中的雙子星》、自傳體小說《安全保護證》、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等。本文試從象征角度對其詩歌藝術特色中的音樂性和繪畫性進行探究。
一、帕斯捷爾納克詩歌的藝術淵源
帕斯捷爾納克的創作之路是以藝術為開端的。父親是著名畫家,母親是鋼琴家,從小受到繪畫和音樂的雙重藝術熏陶,培養了他獨具的細膩和敏銳,慢慢學會用藝術的眼光看待生活、思考人生。
生活中,詩人除了特別喜歡里爾克的詩之外,對別雷、勃洛克等象征主義詩人創作的詩歌也情有獨鐘。就讀大學期間,帕斯捷爾納克參加了別雷“繆斯革忒斯”的活動,發表了論文《象征主義與永生》。帕斯捷爾納克早期是以象征主義詩人的身份出現在詩壇上的。在詩中詩人富于哲理地抒發了自己對自然、生死及愛情的主觀感受,其藝術表現手法更接近于象征主義。對于藝術與象征之間的關系,帕斯捷爾納克有著自己的觀點,而象征手法也貫穿詩人的創作始終。
二、象征與帕斯捷爾納克的詩歌創作
象征,即將某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情感化為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象,賦予文章以深意,從而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象征主義作為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反對直抒胸臆,主張用象征、隱喻等修辭手法,表達作者隱蔽的思緒和抽象的人生哲理。通過象征物象挖掘人物微妙的內心世界,常用音樂、畫面等引起讀者共鳴,以營造一種朦朧神秘的意境。帕斯捷爾納克正是將象征與象征主義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私人象征,從視覺與聽覺結合角度構成其獨特的詩學體系。
帕斯捷爾納克就是這樣一位善于運用象征符號表現作品主題的作家,描寫了許多意義深刻的象征意象,如光、蠟燭、暴風雨等。當然,有些意象的象征意義比較明顯,有些則相對隱晦,這些意象的象征意義對于表現詩歌主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無論是對詩歌意象的象征,還是對所要表達情感的象征,都非常準確,恰到好處。
同象征主義的特點相似,其詩歌語言具有藝術感,用自然之聲幻化音樂之聲這一特點, 更是別出心裁:用特別的聽覺塑造特別的音感,以特別的視覺構筑特別的畫面,形成自己獨有的詩歌繪畫感。也就是說,把音樂感落實到具體意象上,并轉換為繪畫般的直觀感受, 這樣就由聲向畫轉化而形成音樂與繪畫的融合,內在與外在的統一。
詩歌《二月。想蘸點墨水就哭泣……》是帕斯捷爾納克象征主義時期的代表作。作者運用象征手法把季節的交替、感情的宣泄融入詩中。首節中墨水與泥濘、痛哭與轟響,奠定全詩基調。第二、三節中,從焦梨般的白嘴鴉到枯愁,從枝頭跌入水洼至傾注到我眼底的憂色,情景交融,悲從中來。最后四句,黑色的融雪和開篇的墨水與泥濘遙相呼應,風聲雨聲叫喊聲,聲聲交織;越是偶然越是逼真,基調升華、悲情入木。詩中意象動靜交替,構成了一幅聲畫結合的動態圖景。詩人正是將這些看似互無關系、雜亂無章的意象重新組合,把原本斷裂的語意結合成為統一的象征主題,揭示出意象間深刻的內在聯系,含蓄晦澀地表達出詩人完整的思想情感。
帕斯捷爾納克專情于自然意象的象征,把自然界的聲響藝術地轉化為靈動的音符,把內心獨白幻化成實體意象。他的詩歌從視覺和聽覺引渡到觸覺和嗅覺,裹挾著濃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正如詩歌《雨燕》:詩人用雨燕作為象征物,字里行間充斥著澎湃的音律,大大增加了節奏感和旋律感;內心的激動已無法抑制,鮮明的聲響在讀者耳畔鳴響,豁然開朗的心情使讀者追隨雨燕急切地沖向云霄。
帕斯捷爾納克的詩歌以紛亂的氣味、色彩、聲響、感覺記錄了豐富多彩而又盤根錯節的情感,他把這些迷離恍惚的意象幻化成可感可知的形象,安排在自己的詩中,看似凌亂無序,卻構筑了一幅情節跌宕的立體畫卷。
詩人一生的詩歌創作,都融入了對文學體裁和內涵的理解,對往昔生活歷程和思想變化的回溯,對生、死、愛、恨等的思考。詩歌中層出不窮的意象,還有充滿詩意和象征性的語言,無一不是帕斯捷爾納克藝術思維的思考結晶。在詩中能動地表現自己的情志,而且為了強化這種與景相伴相生的情能夠引起讀者心中的共鳴,詩人必須通過大量的象征手法,才能求得詩中感性與理性相互交融。
帕斯捷爾納克詩歌象征的探索得益于對聲音、色彩的靈動捕捉,使其詩歌形象豐富多樣。音樂和繪畫兩方面的才華,交織他獨特的象征手法的運用,在逼真細致地描繪景物的同時,將音樂的思緒加注于濃郁細膩的抒情,把隱藏的心靈變為直觀的現實。在對生活、現實和世界的思考中,追求廣闊、深邃、完美的理想彼岸。
參考文獻:
[1] 鮑?列?帕斯捷爾納克 顧蘊璞譯.帕斯捷爾納克抒情詩選[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
[2] 鮑?列?帕斯捷爾納克 吳笛譯.第二次誕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 鄭體武.俄羅斯文學簡史[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