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宇
摘 要:從本質屬性來看,語言本身就是模糊的。因為世間萬物具有多樣性與統一性相融合的特點,而語言又是客觀事物的表現,這就使得語言也擁有了模糊性的特征。詞語(包括單詞和短語)是漢語語言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表音義時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可以將它作為語言模糊性的典型來進行分析。本文從賈祖璋先生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出發,歸納出其中運用的三種模糊性詞語,并以此為出發點分析和探究這些模糊性詞語的語用特點。
關鍵詞:南州六月荔枝丹;模糊性詞語;概數;限定詞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國著名科普作家賈祖璋的科學小品文,被收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語文(基礎模塊)》(下冊)中,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新教材中的必學課程。科學小品文即文藝性說明文,具備一般說明文的文體特點,注重普遍性、具體性,比起記敘文的生動詳實和議論文的邏輯理性來說,它更注重明白性,通過科學的解說,讓人們明事相懂物理,接受知識的傳輸。除此之外,本文還隸屬于科技通俗讀物,因此具備科學技術語體的一般特征,在語言上增加了形象性和情感性等屬性,將科學知識、理論簡易化,使其抽象深奧的理論理解難度降低。
興起探討模糊性詞語語用特點的想法,源于一次語文課堂。當時,正與學生一起賞析《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語言特色,談到這篇文章語言上的準確、生動,取決于極好地運用了模糊性詞語的時候。有學生不解:“模糊性的詞語不是會更加讓語言不確定嗎?為什么反而讓語言更準確了呢?”于是,便引發了一場關于模糊性詞語的討論。
從本質屬性來看,語言本身就是模糊的。因為世間萬物具有多樣性與統一性相融合的特點,呈現出的性質或狀態便不是那么界限分明了。而語言又是客觀事物的表現,這就使得語言也擁有了模糊性的特征。詞語(包括單詞和短語)是漢語語言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表音義時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可以將它作為語言模糊性的典型來進行分析。從這個層面來看,我們可以從《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歸納出如下幾種類型的模糊性詞語:
1、表示事物狀態的模糊性詞語
作者稱荔枝的“頂端叫果頂,渾圓或尖圓”,其中“圓”指的便是荔枝果頂的狀態。《新華字典》中對“圓”作為事物形態時的解釋有兩種:①圓點到周邊任何一點的距離都相等,②形狀像球的。其中第一個義項采用了非常科學嚴謹的釋義方法,除此之外不包含其他可能性,故我們可以將之確定為精確義,第二個義項則包含了多種可能性,所以應為模糊義。一般情況下,在文學作品中出現較多的應是“圓”的模糊義,本文也不例外。所以,為了區分荔枝果頂在圓形狀態中的獨特之處,作者做了“渾圓或尖圓”的附加說明。后面說到荔枝核的形態時,又用了“長圓”一詞。無論“渾圓”、“尖圓”還是“長圓”,我們恐怕都無法用非常嚴謹地語言來說出其中的區別,但是比較之下,三者的形象性反而更加突出和鮮明。相似的詞語,文中還有諸如“瑩白”、“塊狀”、“尖平”、“淡黃”等等。雖然可能沒有人能夠明確地解釋出“瑩白”到底是哪種白色,“尖平”到底是多平多尖,但是這種“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感,反而帶給了讀者更加生動傳神的感受。
2、表示概數的詞語
表示數字的詞語,其基本功能是用來計算,本應該為精確詞。但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許多數詞在表示事物的數量或時間值時,經過了泛化,形成了模糊性的用法,用以抒情達意,使數字化語言擺脫了枯燥乏味的缺點,更加凝練生動,這種用法在我國古代詩詞中就很好的體現。詩詞因其語言高度凝練的特點,使得其中的某些數字詞義外延發生了擴大。例如。“烽火連三日,家書抵萬金”,“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其中的“三”、“萬”、“千”和“九”這些本來為精確語言的數字,在這里都是模糊義,指數量非常多,從而形成了高度概括的藝術語言,使文學作品更富想象力和生命力。
現代漢語中單個數字虛指的用法雖然少了許多,但創造了概數來表達數詞模糊的語義。所謂概數,即數量的估計值,大概的數目。在沒有必要對數字做精確陳述的時候,可以用幾、一些、以下、余、成千、上萬、多、左右、上下等來表示,如“他已經結婚好幾年了”,“這個工程用了三年左右的時間”等等。《南州六月荔枝丹》科學性地介紹了荔枝各個方面的數據,使用數量詞非常多,除了某些地方有精確的數據外,其他并不是那么確定的方面,作者則使用了概數詞。例如,講到荔枝大小的時候,作者介紹其“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其中“三四”、“四五十”便是一種概數的寫法,無法完全肯定重量的精確范圍,便將外延擴大一些,以包含更多的可能性。“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也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文中還有如“結實總在一百以下”、“可貯藏三十天左右”等語句。這樣使用的好處是增加了語言的靈活性及表達的概括性,便于讀者想象和感受。
3、模糊性的限定詞
若仔細地閱讀,我們可以發現除上述兩種模糊性詞語的運用之外,《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像“大多數”、“通常”這類模糊性限定詞的出現頻率也非常高。
模糊性限定詞,指在特定的場合和背景等語境因素的作用下,表示語義不確定或不明確時所用的詞語,如大概、也許、可能、幾乎、恐怕、大部分、大多數、一般、有時、原則上等等。這類限定詞在口語交際中的使用非常廣泛,例如在拒絕他人時,為了表達委婉,通常會使用這類模糊性限定詞,以營造出一種模棱兩可的態度,從而形成一種保護層,不至于傷害到交際的對方,如“今天我恐怕沒有時間赴約了”。
模糊性限定詞不僅在口語中適用廣泛,在書面語中也同樣能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對精確語言不適合表述的對象,使用模糊語言反而要妥當些。如文中“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一句,若去掉“大多數”,便只包含了“深紅色”和“紫色”兩種可能性,但世間萬物是多樣化的,而人的經歷有限,作者無法保證不會出現這兩種之外的可能,便在前面加上了“大多數”這個限定詞,使得語言不會因太過于絕對化而產生錯漏,且這種委婉的表述方法,還可以消除作者與讀者之間,因絕對化語言產生的距離感,使語言更加親切。除此之外,如“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等語句,都能反映出作者對語言準確性的考量和重視。
綜上所述,從《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語言特色來看,模糊性詞語以其豐富的種類和多樣靈活的語用特點,為文學作品的語言帶來了更豐富的表現形式。如果只使用精確詞語,就會使作品語言過于平鋪直敘,枯燥乏味,沒有了含蓄雋永的獨特韻味。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說的:“雖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詞婉晦,不害其體要。”有時候運用模糊性詞語來傳情達意,會比運用精確性詞語帶來更加美妙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邵敬敏. 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
[2]王虹. 中職生口語交際實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2.
[3]倪文錦等. 語文(基礎模塊)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
[4]秦小紅. 唐詩中數詞的語義模糊性及其英譯[J]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1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