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廣州話著手,從音義角度,結合古代文獻,對廣州話中幾個與動物有關的古語詞進行考辨。
關鍵詞:廣州話;動物;古詞語
隨著語言語音的演變和生僻字的使用率降低,廣州話中一些保留古漢語的動物詞匯很容易被當作方言俗字,或因其本字不知該如何書寫,便找了一個方言同音字來代替。因此,考求方言的古語保留及其本字,對方言的研究有著重大意義。本文便從與動物有關的詞匯入手,對廣州話中保留的古語詞進行考辨。
一、古語詞本字考辨
(一)馬留[maa5 lau1]
廣州話稱獼猴為“馬騮”,原本寫作“留”。“馬留”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宋代。宋?阮閱《詩話總龜》:“馬留,蓋優人呼沐猴之名。”宋人邵博《聞見后錄》卷十:“今世猴為馬留,與其人形似耳。”據《廣州方言詞典》:“馬騮的騮,應寫作留,本字為“猱”。猱,古去聲今讀高平調,聲母古泥母今讀如來母。”[1]“馬留”正是廣州話保留古語的一個體現。
(二)黃[wang hyun2]
“”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但仍保留在廣州話中。“黃”,廣州話指蚯蚓,常俗作“黃犬”。
,拼音為xiǎn,是個古語詞。《唐韻》:“,休瑾切”;《正韻》:“許瑾切,欣上聲。蚯蚓,吳楚呼為寒。” 字也可寫作蟲憲,《集韻》:“蟲憲,許偃切,寒蟲憲,蟲名,蚯蚓也或作蚓。”因蚯蚓多為黃色或沾黃土,所以“”前面增加“黃”,呼蚯蚓為“黃”。
(三)“蜞乸”[kei4naa2]
廣州話稱水蛭為“蜞乸”。“蜞”,本字當為“蟣”。乸,詞綴。
“蜞”《集韻》平聲之韻渠之切:“蟲名,水蛭也。”群母。明?顧起元《客座贅語?紀蟲》:“(蟲)在水中者曰蜞,又曰蛭,俗曰馬蝗。”但“蜞”屬后起字,更早的字應為“蟣”。《爾雅?釋魚》:“今江東呼水中蛭蟲入人肉者為蟣。”郭璞注:“今江東呼水中蛭蟲入人肉者為蟣。蟣,音祈。”《廣韻》平聲微韻渠希切:“蟣,《爾雅》云:‘蛭,蟣。又居豈切。”
可見,宋時的“蜞”源于古方言詞“蟣”。“蟣”有兩讀:讀如“祈”和“居豈切”。對于“蟣”變為“蜞”,有學者分析認為:“有可能至宋時由于語音發生了變化,‘渠希切和字形‘蟣或者說是和聲符‘幾已不相符,于是另造‘蜞字記錄此詞。”[2]
“乸”,用在動物名詞后面表示雌性。“蜞乸”的“乸”屬詞綴,無實質詞義。如廣州話中習慣在青蛙、虱子后面加上“乸”:“蛤乸”、“虱乸”。
(四)膍胵[fu4ci1]
廣州話把鳥類的五臟或胃叫做“扶翅、符次”,其本字當為“膍胵”。《韻會》:“膍胵,鳥之腸胃也。胵音鴟。一曰五藏總名。”《廣韻》:“膍胵,鳥藏。”
例:你咪話佢人仔細細,鴨細芙翅大呀
(五)髀[bei2]
《說文》:“髀,股也。”《文選?李斯<上書秦始皇>》:“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李周翰注:“髀,腿也。”
廣州話仍保留“髀”字的用法。例如,大腿稱作大髀,雞腿稱作雞髀。然而在日常的使用中,“髀”字常被俗作“比”,一些餐飲店的菜單上就直接寫作“雞比”、“鴨比”。“比”的本字當為“髀”。
(六)噆[zam2]、[tsaam2]
噆,在書寫時常被“針”代替,蚊子叮咬的意思。當今共同語中表示叮咬的“噆”已不使用,但在廣州話中常用。
例:“琴晚卑蚊噆咗五只包!”(昨天晚上被蚊子叮了五個包!)
噆與針的粵語發音一樣,但表示“蚊子叮咬”的意義,其本字當為噆。《集韻》:“噆,子感切,音昝。”古代文獻中很早就出現用“噆”來表示蚊子叮咬的用法。《莊子?天運篇》:“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卷六《蚊對》:“拂肱刺肉,撲股噆面。”
二、保留古語的考析
在粵方言中,仍然保留大量的古語詞,且使用其本義。
(一)雀[zoek3]
在當今漢民族共同語言中“雀”特指“麻雀”,而廣州話仍使用“雀”的本義,體型較小的鳥都可稱為“雀”、“雀仔”,而非特指麻雀。
“雀”的甲骨文為,會意字,從小,從隹。“隹”指“尖頭”,“小”指尺寸短。“小”與“隹”聯合起來表示“身材短小的鳥”,本義:小鳥。《說文》:“雀,依人小鳥也。”
(二)頸[geng2]
廣州話稱脖子為頸。頸是較古老的用法。《莊子?馬蹄》:“喜則交頸相靡。”《韓非子?五蠹》:“折頸而死。”《荀子?彊國》:“譬之是猶欲壽而歾頸也。”
漢民族共同語中,“頸”已被“脖子”替代。粵方言卻仍然把脖子稱為頸。如雞頸、鴨頸等等。
(三)騸雞[sin3 gai1]
廣州話把閹過的公雞稱“騸雞”。“騸”同樣也是一個古語字,割去牲畜的睪丸或卵巢的意思。《正字通》:“騸,式戰切,音扇。割去勢也。”《臞仙肘后經》:“騸馬,宦牛,羯羊,閹豬,鐓雞,善狗,凈貓。”騸或寫作“扇”。《五代史?郭崇韜傳》謂繼岌曰:“俟主上千萬歲,當盡去宦官,至於扇馬,亦不可騎。”
(四)菢[bou6]
菢,雞伏在雞蛋上孵小雞。如“菢雞仔”,孵小雞的意思。
“菢”,《廣韻》去聲號韻薄報切:“鳥伏卵。”并母。《康熙字典》:“雌雞伏卵曰菢。”《集韻》:“鳥伏卵也。通作抱。”韓愈《薦士》:“鶴翎不天生,變化在啄菢。”
綜上所述,廣州話中保留著相當豐富的古語詞,它們保留在今天的方言中且有很強的生命力,以上僅舉數例。
參考文獻:
[1] 李榮主,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2] 溫美姬.客家方言幾個與動物有關的古語詞本字考辯[J].農業考古,2007(3):66.
[3] 周無忌.廣州胡點解[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邱馨慧(1993.01.19-),女,漢族,廣東陽春人,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