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語
摘 要:選取劉川鄂,李建軍作為最近“池莉熱”的研究代表,對其文本中邏輯疏漏,吹毛求疵的部分進行分析和評論,得出這二位作者創作的目的和意圖,并對于其批評過程中的錯誤進行分析,力求對于池莉這位作家得到客觀公正的批評。
關鍵詞:《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論》;《時代及其文學的敵人》;池莉;批評
2000年批評家劉川鄂出版了專著《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論》,認為其“滿足了當下讀者在飛速變換的時代急于握住現實甚至是獵奇獵艷心理,因而大紅大紫。”并在作品中披露了池莉作品的100處硬傷。隨之在2004年批評學者李建軍在其著作《時代及其文學的敵人》中又對池莉的獲獎作品《看麥娘》作文章“一鍋熱氣騰騰的爛粥”予以否定,認為《看麥娘》這部作品是“粗”“亂”“小”的平庸之作。我所列舉的兩位批評家都是在批評界赫赫有名的大家,學術水平高,文學造詣也很深,但是我認為其作品在批評池莉這位女作家時有許多不妥當之處。
一.選擇批評對象的目的性強
劉川鶚在其《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論》中常能暴露出來對于作家的主觀否定的態度:“據我所知,不知池莉其人者稀,但充分肯定池莉者更少。準確地說,池莉只是一個在圈子里反應平平,在圈子外呼聲特高的作家”[1]這種帶有強烈個人情感的語句在劉老師的文章中不勝枚舉。而在李建軍的作品中這種帶有鮮明的排斥字眼的句子也隨處可見。但為什么這兩位作家會對于池莉這位女作家的態度如此強烈呢?
首先這些批評家要選擇有話題可批評的作者文本,看中批評對象是否又新奇的評論點以供批評家品評。而恰恰池莉的每部作品都緊跟時代的潮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價值尺度和評判標準,這使得處于話語“饑渴”期的學術界很快就興奮起來,而她作品的話題性就成為了批評家的矛頭指向。其次,批評家的“理論”意識普遍增強。批評的重點可能不是批評對象的優劣好壞,而是為了構建自己價值判斷的需要,基于當前的“文化市場化”的確是當前需要批判的文學弊端,而各方面的數據又顯示了池莉是在市場上大獲成功的作家,所以池莉理所當然的要為自己的成功做出“被討伐”的代價。
二.邏輯混亂
在《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論》中有這樣一段“在《老武漢》中,她對幾位‘父母官頂禮膜拜,在《小姐你早》中對受到國務院副總理接見這一細節的反復渲染贊嘆,都可以看出作者缺乏一種平等觀念。”[2]但作者又總結道“池莉作品是一種適合市民讀者尤其是女性讀者的嘮叨文體”[3]批評者一方面說作者沒有現代觀念和平等觀念,一方面又凌駕于讀者之上把他口中的媚俗作品歸到女性讀者身上,可見這種現代意識和平等觀念正是批評者自己所缺乏的。但這種頗為激進的言辭恰有“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滑稽之感。
又比如作者將池莉的《老武漢》和劉繼明的《武漢的文人》相互比較,來說明池莉的文學底蘊不及劉繼明,認為池莉非武大科班出身,所以“從她的人生價值觀念,從她對于知識分子生活的無知和粗淺的理解等等方面來看,她最缺乏的就是科班訓練過的知識分子的理解和寬容。”[4]但批評家可能忘了劉繼明也是武漢大學成人班的作家,也非科班出身,那么劉繼明如何就高池莉一等“表現了一種真正的知識分子眼光和自由文人的反省意識、批判精神”?所以批評者在這里顯然是無法自圓其說的。
三、吹毛求疵
在李建軍的《時代及其文學的敵人》中說到池莉的語言粗糙不堪,并號稱用實證分析的方法來考察池莉作品中的語病,如他列舉的“‘父親戴著他上過桐油的大斗笠,手持放大鏡,酷似在地里尋寶酷似的意思是指甲與乙在神態、相貌、氣質等方面非常相似,具有直接肯定的性質,不能用來引導一個比喻句。”[5]可以說批評家沒有把語句放到文本中進行整體把握,而是從修辭,用法的角度進行逐一拆解的分析,每一句話都掰開揉碎了談,而像李老師的這種分析方式不但失掉了文學作品原有的美感,還會給人一種牽強附會的感覺。
李建軍所指的可能還是知識性方面的錯誤,而劉川鄂老師則將一些非知識性的智者見智的一些藝術感悟方面的東西也吹毛求疵,人為的劃為一處硬傷。兩位批評家由于太鐘愛自己的,對不是剛性的合乎標準的文學創作,吹胡子瞪眼,指手畫腳,吹毛求疵,把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弄的頗有問題,并冠以“一百處硬傷”“爛粥”之類的惡名。這不是每位讀者都能感同身受的。
四、結論
劉川鄂和李建軍都是我所尊敬的批評家,其專業的文學素養,對文學虔誠的專業態度,以及良好的文學領悟力和其所堅持直言不諱的批評態度都是使人特別敬佩的,但是為何這樣既具有專業素養又具有直言勇氣的作家卻犯了邏輯性和吹毛求疵的問題呢?主要原因除了其批評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以外,他們還忽視了批評過程的科學性,把自己的價值取向生搬硬套到每一個批評對象的頭上,并且用其強大的,不容置喙的說服力,來逼迫每一位讀者認同他的觀點,如果沒有價值判斷或者是對作品不熟悉的讀者,很容易就會對作家產生認識上的偏差,對作品產生偏見,這樣會打消作家的創作積極性,壓制作家的創作欲望,如此產生的消極影響是可想而知的。
注釋:
[1]劉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23頁
[2]劉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98頁
[3]劉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88頁
[4]劉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76頁
[5]李建軍,《時代及其文學的敵人》,工人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32頁
參考文獻:
[1] 劉川鄂,《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王春林,《思想在人生邊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2月版
[3]李建軍,《時代及其文學的敵人》,工人出版社,2004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