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清
在后千家茶室今日庵的咄咄齋和大爐之間的襖上寫著《利休居士教諭百首歌》。這四張襖是利休的親筆手書,通過和歌的形式詳細地記錄了在玄玄齋的整個茶道過程,比如說沏茶的種類,道具的使用方法等。《利休百首》的落款處除了署名之外,還寫著“於拋筌斎 不忘宗室”。 每位進入到茶室的人看到這句意味深長的話,都對會深深感慨利休的用苦良心,因為這隱藏了利休的一種心愿,也就是希望每個進入玄玄齋學習茶道的人,都通過《利休百首》來體會日本后千家茶道的奧妙。
原本茶道的“道”意蘊深遠,廣泛地涉及到了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說,哲學哲學、宗教、文學、美學、建筑、工藝、料理、禮法等。那么其中日本茶道在文學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日本人與中國人對茶道的看法又有何差異呢?道接下來,我們就以《利休百首》和白樂天的詠茶詩為對象,進行分析考察。
《利休百首》是利休所作的一本和歌集,,為了讓初學者也能容易接受并記憶下來,利休把茶道的精神,沏法以及心得用了一百首和歌將其總結歸納出來,由于和歌本身的形式簡潔,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這本和歌集歷來非常受茶道學習者的青睞。
我們首先看看排在《利休百首》第一首和歌。
その道に入らんと思ふ心こそ 我が身ながらの師匠なりけれ
(《利休百首》1)
這首歌可以稱是整部和歌集的序,其中詮釋了要學茶道的話,首先要有一個心理上的覺悟。這其實不僅僅適用在學茶道上,無論學任何一門知識和技能,這種覺悟乃至志向都是極其重要的。沒有覺悟或者志向的話,就好像踏上了沒有目的地的旅程,走上了一條無終點的漫長道路。學習是需要自主性的,要是在外在強加的壓力之下被動地學某樣東西的話,是無法掌握其中的奧妙,也很難學得開心,修得成果的。“その道に入らんと思ふ心”道明的正是這種學習的主動性,只有讓自己打心底喜歡上一樣東西,并有一定心理上的覺悟和志向,才能讓自己成為自己前進的引導老師。簡單的三十一個字深深蘊含了對做學問的一個重要前提,這首合格與其說是闡明茶道真諦,還不如說是對所有求學者的一種教誨,因為這首和歌強調了“心”字,即入門之覺悟,學習的重要前提。《利休百首》中,使用了“心”的用例總共有18首,僅從數(shù)量上來看,利休的這本和歌集是一本注重內心修養(yǎng),重視以茶論學問,道人生的一本引導之作。
下邊這首和歌其中也提到了“心”。
茶はさびて心はあつくもてなせよ 道具はいつも有合せにせよ
(《利休百首》96)
這里的「心はあつくもてなせよ」詮釋了一種待客的技巧。即使無貴重物品款待,但是也要發(fā)自內心用禮儀和誠意感動對方,讓對方滿意,也就是強調了一種誠心待客的重要性。招待客人喝茶時,茶具不求昂貴,只求與主客人的身份相當。換言之,在茶道中,應該提倡節(jié)儉,不追求一味的奢華,昂貴的道具以及山珍海味。
此外,還有“茶はさびて心はあつくもてなせよ 道具はいつも有合にせよ”等很多茶有關和歌。千利休用“四規(guī)七則”說明了茶道的真諦。“四規(guī)”是指和敬清寂這種精神。而“七則”,是指與別人接觸時的七個注意事項。具體而言是指“茶は服のよきように點て、炭は湯の沸くように置き、冬は暖かく夏は涼しく、花は野にあるように入れ、刻限は早めに、降らずとも雨具の用意、相客に心せよ”。
也就是說,重要的是“飽含心意,重視季節(jié)感,尊重生命,心懷余慈悲,互相尊重”。以此為主旨,千利休茶把茶道的精神,凝聚在一本《利休百首》,讓日本人更容易領悟茶道的真諦。
另一方面,中國,早在唐朝陸羽就已經(jīng)編寫了《茶經(jīng)》一書。在中國,茶的歷史悠久,其文化對很多產生了極深的影響。其中,唐朝的代表詩人白樂天對茶就有他獨到的一番見解。
白樂天把茶與詩的世界融合在一起,喝茶飲酒更能促進他的詩興。通過他的茶詩,我們能看到在文人眼里茶的地位逐漸提高的這種變化過程。
白樂天的詩中,茶和酒是不分上下不爭的一個整體。在白氏詩中,茶酒并不爭高下,而常像姐妹一般出現(xiàn)在一首詩中:“看風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爐一碗茶”(《自題新昌居止》)。又說:“舉頭中酒后,引手索茶時”(《和楊同州寒食坑會》)。前者講在不同環(huán)境中有時飲酒,有時飲茶;后者是把茶作為解酒之用。白居易為何好茶,有人說因朝廷曾下禁酒令,長安酒貴;有人說因中唐后貢茶興起,白居易多染時尚。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作為一個大詩人,白居易從茶中體會的還不僅是物質功用,而是有藝術家特別的體味。白居易終生、終日與茶相伴,早飲茶、午飲茶、夜飲茶、酒后索茶,有時睡下還要索茶。他不僅愛飲茶,而且善別茶之好壞,朋友們稱他為“別茶人”。從藝術角度說,
另外,白樂天說道“酒醉之后,尋求茶喝”。這里,茶被描繪成解酒的一種良藥。可以說,白樂天的每一天都是與茶一起度過的。早上和“早茶”,白天喝“晝茶”,晚上喝“夜茶”,酒后喝茶,躺著還是喝茶,可見其喝茶的頻率之高。由此可見,將茶與酒融合在詩中的表達方法是白樂天與利休對待茶的一種不同的看法。
那么,白樂天通過茶詩發(fā)現(xiàn)了茶的那些妙趣呢?
首先,白樂天以茶激發(fā)文思。茶提高了白樂天的詩歌創(chuàng)作意境,關于這一點他常在茶詩中提及到。創(chuàng)意提煉上作用方面白樂天無數(shù)的詩吟詠。例如,“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shù)聲”;“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這些是說茶助文思,茶助詩興,以茶醒腦的。
其次,以茶加強修養(yǎng)。。白樂天不僅飲茶,而且親自開辟茶園,親自種茶。他在《草黨紀》中就記載,草堂邊有“飛泉植茗”。在《香爐峰下新置草堂》也記載:“藥圃茶園是產業(yè),野鹿林鶴是交游”。飲茶、植茶是為回歸自然情趣。這又是白樂天筆下的茶有別于利休茶道的地方。
再者,白樂天以茶交友。這是中國與日本茶道相似的地方。唐代茶已經(jīng)是容易到手的東西了,所以官員和文人們經(jīng)常選擇茶作為為禮物,或以茶招待朋友來加深友情。白樂天一獲新茶,常邀好友共同品飲,也常應友人之約去品茶。從他的詩中可看出,白居易的茶友很多。尤其與李紳交誼甚深,他在自己的草堂中“趁暖泥茶灶”,還說:“應須置兩榻,一榻待公垂”。
以上,筆者分別考察了《利休百首》和白樂天的茶詩,分析了古代中日之間茶文化各自的特征。現(xiàn)在,喝茶文化不再是貴族和文人的專利了,生活節(jié)奏加快了的今天,茶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于出現(xiàn)了速溶茶,美容茶,營養(yǎng)茶,冰茶以及各種形式的茶隨處可見,茶漸漸地成了一種大眾文化,既代表著現(xiàn)代生活的精髓,又是茶發(fā)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井口海仙著,綾村坦園書《利休百首》談交社,1973
[2]佐久節(jié)訳注『白樂天全詩集』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