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 劉恒
摘 要:1990年邁克.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首先提出用產業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詞,對產業的集群現象進行分析。產業集群的作用在于可以提高產業的整體競爭能力,加強集群內企業間的有效合作,增加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和促進企業增長。本文分析了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優勢,并逐個分析美國、英國、韓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阿倫?斯科特,從地理分布上分析了文化創意產業具有聚合的傾向。他在《文化創意產業地理分布與創意領域》一文中指出:文化創意經濟中的企業間交往和地方勞動力市場的形成過程,促使了生產制度與地理環境的聚合,經常出現的高回報,效應也大大提高了這種勢頭。這種聚合傾向和相關的高回報效應,不僅提高了生產制度的效率,而且提高了其創造性這在其他任何生產場合都沒有這樣明顯的表現。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有效地整合了資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產力,己被世界文化創意產業強國普遍采用。
一、美國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形式
產業集群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美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洛杉磯好萊塢電影區、百老匯戲劇產業園區、紐約SOHO區。美國的創意產業園區發展大致經歷四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屬于初級階段,大多數園區都由政府和社區合作建立、以非贏利性機構的形式存在,基本上以混合型的園區為主;80年代中后期開始從單個園區向系統園區過渡,政府提供信息和網絡的支持,同時政府部門、企業界、研究教育機構、社團體開始全面協作,園區的經營主體轉向多元化;90年代前期園區的服務對象由內而外擴張,越來越注重創新;90年代后期至今出現了很多創業園區集團,它們本身就是新創企業,不僅向其它新創企業提供辦公場所和設施,而且還提供更加全面的管理咨詢支持,包括企業發展和技術開發、市場營銷、競爭研究分析、法律顧問、會計等。美國創意產業園區的特點包括:第一,投資主體多元化。美國企業孵化器的建設除了政府給予直接和間接的投資外,各種非營利機構與組織、經濟開發團體、各類地區性開發計劃、發展基金、私營企業以及社會團體對孵化器建設的投入占了總投資的近一半。第二,形式靈活多樣。目前,美國創意產業園區主要有四種形式:政府主辦的園區、私人主辦的園區、學術機構主辦的園區、公私合營的園區。第三,園區建設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煞譃樗膫€層級。一級孵化器是項目孵化器;二級孵化器是指企業孵化器;三級孵化器是大孵化概念即二級孵化器的企業升級孵化;四級孵化器是指跨國孵化。
二、英國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形式
在英國,比較著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有倫敦西區、曼徹斯特北部園區、伍爾弗漢普頓文化創意園區、謝菲爾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倫敦SOHO區、倫敦東區等。英國文化創意創意產業園區的基本經驗是:整合相關政府部門,重視部門間的協作;依據文化創意資源稟賦,合理定位園區;借助民間力量;完善的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體制;發展信息技術,構建園區平臺;注重基礎性大眾教育,培育文化創意創意人才。
三、韓國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形式
韓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在第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5年計劃》中進行了規劃,準備籌建10多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10個傳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1-2個綜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目的是優化資源組合,發展集約經營,形成規模優勢,提升研發生產能力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實力。定位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產、學、研聯姻,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研究開發、技術訓練、信息交流、生產制作的“集合體”。建設方針為地方政府為主,中央政府支持,動員民間參與。國家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各支持200億韓元(在2至3年內分期撥款),傳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各支持50億韓元,綜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各支持300億韓元。
根據國外文化創意創意產業園區建設模式,基本上可以分為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主導型模式和以韓國為代表的政府主導型模式。美國的市場主導模式也就是在產業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在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體系不斷完備的過程中,產業的自由發展所導致的產業集群和集聚,從而形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園區。而韓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則是借助政府力量而構建的,并不是市場自發產生和發展的,政府在園區規劃與發展中作用較大,因此帶有比較典型的政府主導色彩。
參考文獻:
[1] 姚永玲.關于創意產業的幾個問題[J]. 城市問題. 2012(05)
[2] 馮筱,劉虹,包曉雯.倫敦創意產業空間集聚研究[J]. 上海城市規劃. 2011(05)
作者簡介:林玉(1982-),女,江西景德鎮人,碩士,助教,現就職于景德鎮陶瓷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劉恒(1982-),男,江西景德鎮,碩士,講師,現就職于景德鎮陶瓷學院材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