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小米、金立、OPPO等中國國產品牌手機,正搶灘印度,與印度本土品牌形成激烈的價格戰。
隨著4G到來,三大運營商對手機補貼額度降低,中國市場已成全球手機品牌最多、新品最多、競爭最激烈、最難盈利的手機市場之一。在此背景下,包括小米、華為、中興、金立、OPPO等在內的國產手機品牌開啟了出海潮,而印度市場則成為當下的重要搶灘地。
印度市場的機遇
人口大國印度是全球的第二大電信市場,銷售前景廣大。數據顯示,截至到2013年年底,約有6.5億印度人擁有手機。按照印度市場的容量來說,其已穩居全球手機銷售第二大市場,僅次于中國。但是印度所擁有的6.5億手機人口之中,在2013年,僅有4000萬印度人買了智能手機,而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數量是印度的十倍。也正是基于目前手機的發展趨勢,有分析師認為2014年印度市場的智能機銷售數量將會增長1倍。
在印度市場上曾經先后有兩撥霸主。最開始三星、蘋果等全球知名手機廠商入主印度,但因為價格較高,2008年以后被印度本土品牌Micromax和Karbonn以價格戰超越。印度本土手機逆襲之后,占據了印度市場40%的市場份額。
現在中國手機的市場定位也開始定位在低價機上,試圖模仿印度本土品牌抵抗三星、蘋果的方式,以低價格打敗印度本土手機品牌。中國手機生產商OPPO今年早些時候就在印度市場推出了一系列智能手機,定價最低為8990印度盧比(約合146美元)。
在搶灘印度的中國國產品牌手機中,最惹人關注的莫過于小米手機。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的蘋果”的小米手機,今年正式登陸印度市場,并從7月22日起,通過印度最大的在線購物網站Flipkart進行獨家銷售,銷售方式與中國的小米官網一樣——限時搶購。有印度本地媒體稱,“小米以14000盧比(約合人民幣1445元)的價格提供40000盧比(約合人民幣4128元)價格手機所具有的性能”。
小米在印度首推的Mi3手機性能與三星的Galaxy S4性能相近,但價格卻低了一半,這樣的性價比,不禁會讓精明的印度人蠢蠢欲動。
相較之下,三星用了其收入的5%進行市場營銷,而小米的比例僅為1%;其他品牌手機的分銷渠道換取了20%-40%的利潤,而小米直接在其官網上銷售;其他品牌廠商靠賣手機掙錢,而小米以接近成本價在賣手機。
這樣的高性價比之下,小米能夠否讓印度人像中國人那樣,為其發燒?答案是可能的。
第二次搶灘
實際上,這已經是中國國產品牌手機的第二輪出海潮。
早在十年前,國產品牌手機第一次出海,但時運不濟,遭遇了國產山寨機的猛烈攻擊。彼時,無論在價格還是產品靈活性上,山寨廠商的優勢均遠大于品牌廠商,這讓國產品牌機的海外之旅步履維艱。
隨著市場日趨成熟,近年來海外市場對國產山寨機批量出海擔憂日甚,其中部分市場已對小手機廠商設限,這為國產品牌機二次出海創造了有利條件。再者,品牌機更多選擇海外運營商訂制渠道,這是山寨機不可能進入的領域,由此擴大了競爭優勢。
早在2008年左右,中國的山寨大軍登陸印度手機市場時,中國山寨手機憑借著無與倫比的高性價比迅速地走紅印度市場,最高峰時,穩坐印度頭把交椅的是來自深圳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基伍,其市場份額遠遠超過當時的印度洋品牌老大諾基亞。
自基伍手機2008年進入印度市場以來,憑借著較好的質量和完善的規劃,在2010年達到了其事業的巔峰狀態,在2010年基伍手機占據印度手機市場21%的份額,遙遙領先于第二名諾基亞的13%,最終基伍手機在2010年印度市場累計出貨手機3500萬臺,創造了第一個中國手機奇跡。
隨之好景不長,基伍的成功吸引來了更多的山寨手機廠商,嚴重的價格戰造成基伍元氣大傷,在印度市場一蹶不振,不得已將發展目標轉移回國內。就此,中國手機第一次搶灘印度以失敗而告終。
如此龐大的印度市場,已經成長了的中國手機品牌當然不想放棄。除了聯想、華為和中興等老品牌之外,近兩年高調進入印度市場的有金立、OPPO、康加和一加手機等。在印度,形成了一股“國機”再入印度的新潮流。
如今的印度成為了西方品牌和本土品牌兩分天下的格局,在銷售前五名的品牌中,除了三星和諾基亞外,其他都是印度本土品牌。據統計,目前所有中國品牌總銷量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僅占了10%,相當于印度本土品牌Karbonn一家的銷量。Karbonn在印度排名第三,遠落后于三星和另一個本土品牌Micromax。市場人士分析,蜂擁而上的中國品牌進入印度,其主要競爭對手將是印度的本土品牌。他們很難與國際大品牌在高端機型上進行競爭,所以會在中檔機型上進行血拼。
隨著小米的進入,印度手機市場的血拼將會進入白熱化階段。市場或者會把最好的機會留給改變市場者,這一塊帶來改變的領域就是網絡銷售。有機構預測,在未來2-3年,通過網絡賣出的智能手機比例將提高到20%-25%。
對于一個基數不亞于中國的市場,25%的份額可以抵得上很多個國家的總和。但是,小米的策略是否能夠讓印度人買單,也是個問題。
銷售網絡待加強
早在小米、金立、OPPO等手機打入國際市場前,華為、中興就以高性價比征服了海外中低端市場,讓中國制造深入人心。有相關研究機構認為,中國手機進駐印度之后,將成為超越印度本土手機的霸主品牌。但現在擺在中國手機廠商們面前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在短期內在幅員遼闊的印度市場建立起銷售網絡。
在印度,有超過12億的人口都居住在大城市之外。而作為印度領先的廉價手機品牌Karbonn,他們在印度境內已經擁有了超過8.5 萬個零售網點;中國品牌手機則希望他們可以通過網絡銷售的方式來吸引消費者,按照小米手機創始人林斌的說法,網絡銷售能夠直接節省一部手機30%的成本。
借助印度最大的在線網絡商店——Flipkart Internet Pvt,小米正在印度市場努力推銷他們的產品;與此同時,OPPO則利用了亞馬遜印度公司的平臺。
但目前,印度的網絡覆蓋率只有19%,而中國是46%。在2009年,通過網絡購買手機的印度人幾乎為零,到今年,只有10%的智能手機通過網上銷售。未來幾年印度的網絡購物可能會大幅度增長,但要達到中國的體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有印度發燒友稱,如果小米能夠做到和其他品牌一樣,在全印度都有體驗店,以它手機的性價比來講,成功是遲早的事。小米的網絡直銷模式能否在印度成功,還需要時間考驗。
在歐美消費品市場,中國、日本、韓國等企業都因質量問題摔過跟頭。歐美運營商對手機質量要求極為嚴格,并且一旦出現問題,很可能直接被拉入供應商黑名單,直接出局。相對來說,印度市場的門檻稍低,但想想十年前在印度市場紅火的山寨機,隨市場成熟,也逐漸被甩出隊伍,若一味安逸不求變,目前出海的國產品牌機就有可能重蹈十年前山寨機的覆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