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作為人文學科的固有特點決定了與思維活動有著天然的聯系,思維的純度、廣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閱讀的純度、廣度和深度。閱讀中所涉及到的涵泳、品味、提煉、概括和感悟必然要由足夠強大的思維力支撐,才能有效實現。思維品質的培養和提高對于語文閱讀教學而言舉足輕重。那么怎樣展開呢?以下以蘇教版普通高中實驗教材必修三第二專題《老王》一課的閱讀為例。
一、理念先行,潤物無聲,滲透于每一處教學細節
思維品質的培養是通過具體的思維活動得以實現的,具體的思維活動必然產生具體的教學活動,所以,思維品質的培養和教學活動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當然,語文規律要求語文老師不可能像大學教師對待邏輯學那樣,給學生講解系統的邏輯思維課程。不過,我們必須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牢牢樹立思維品質培養這個意識,揮舞思維寶劍,劈出思維的火花。在沒有思維培養意識的前提下,我們對《老王》一文的學習指導,至多讓學生了解該文寫了什么,表現了什么,然后照本宣科地告訴大家作者怎樣寫的。這樣的模式很顯然沒有體現思維培養的意識,更沒有體現出語文味,也不可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潛能。但是,如果我們在思維品質培養意識的關照下,就會引導學生超越淺層閱讀、泛閱讀的層面,抵近語言內核,觸摸語言規律,積極而有深度地和人物、作者對話,從而進行一次深閱讀、真閱讀。比如在積極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形成多角度引導分析問題的教學理念。像作者為什么塑造老王這個人物形象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結構上分析,獲悉在對比中突出人性的可貴;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分析,獲悉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堅守和尊重起碼的人格操守的重要價值;可以從人物精神的角度分析,獲悉人格精神重構的必要性等。這樣的教學必然充滿著質疑、評價、批判,必然創造著多種形式,影響著學生的思維品質。可見我們有意識地注入思維品質的培養這樣的正能量,有意識地催生出思維活動這場好雨,就會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在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個教學細節,總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所以,善于提供多種方式解讀文本,善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就會給學生的思維世界注入新鮮活力。
二、策略得當,有的放矢
要使學生的思維品質真正得到培養,必須將理念轉化為實際的活動,而必要的策略則是堅強保證。
〖策略一〗朗讀感知。朗讀感知看似無關思維活動,實則是開啟思維之門的情感動力。在朗讀中涵泳,充分調動形象思維活動,再創造作品形象,形成對作品的整體認識,為抽象思維活動奠定基礎。《老王》送貨、送人的故事情節需要在學生的心目中再想象,還原復活起來,便于分析評價老王形象的語文和美學價值。整體感知老王凄苦的人生歷程也需要抓住線索,提煉關鍵詞句,梳理清楚老王和“我”的關系。這本身也要求思維活動要有系統性,不能散亂無章,否則也不可能抓住作品內核,正確揣摩情感,系統呈現作品內容。
〖策略二〗編織提綱。編織提綱涉及對內容的梳理、概括和處理,涉及對文章內核的提煉。好的提綱必須體現文路、文意、文旨,形成一張邏輯嚴謹、言簡意賅的網絡圖譜。它的實質是思維活動的恰當運作。對作品理解的全面性、深刻性、對作品信息把握的表達的系統性都會得到充分體現。如下圖,“三送”“四給”即清晰地呈現了內容;“關愛”一詞則將人物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一直互相關愛的贊歌”,“幸運者愧怍——關愛不夠”則從不同讀者和文本的角度闡述了閱讀價值。這個網絡圖清晰、信息捕捉準確、關鍵點揭示準確,背后隱藏著編織者良好的思維品質,彰顯著思維的深刻性、獨創性、批判性、靈活性、敏捷性和系統性。
〖策略三〗質疑批判。深度閱讀,打通讀者和文本溝通、碰撞、相長的經脈還是要靠深層次的思維活動的參與。質疑批判則是較高級別的思維活動,一方面它需要求異存同的發散思維和求同存異的集中思維,另一方面還需要辯證、推理、演繹、否定的多角度思維。質疑批判的精準度、深度和廣度離不開高質量的思維活動;是否有創新精神同樣也體現思維活動是否得到升華。假如老王生活在物質發達的當今,那么,他還會如此善良嗎?筆者授課時,有意識地做了多種假設,逐漸將學生的思維活動遷移到質疑批判的層次。令人高興的是,學生竟然展開了課堂辯論:人性與外物的關系是否密切;人與人之間是否有真情存在。最后大家形成了幾種不同角度的闡述:人性在物質變形的時代有時會被扭曲;人性善良終究打敗物質;社會正能量正是在不斷被摧毀、再重建中循環往復地累積著;客觀、辯證、理智地分析事件或現象,不要被表象所迷惑。這些結論很顯然是學生思維碰撞、升華的成果。
〖策略四〗引導表達。表達是將思維訴諸于物質、培養思維能力、檢驗思維品質的終極形式。思維屬于虛擬世界里的言語流動形式,表達之前處于相對模糊的狀態。要使思維活動的成果得以外顯,我們就必須清晰地將它表達出來。為此,筆者大力倡導批注式閱讀,筆記式閱讀。比如,學生通過動手編織提綱的實際操作,就會更好地將他們的分析成果固定化,一方面利于他們再認識,另一方面也利于合作學習,為其思維純度的提高提供借鑒。當然,從老師的角度看,我們可以據此分析學生閱讀的深入程度和思維運作的狀態,便于及時地調整教學。
當然,實際措施遠不止這些,不同文本適應不同策略,我們即可因地制宜,靈活應對。閱讀教學無論采取怎樣的形式,本質上離不開思維活動的統攝作用。只有樹立強烈的思維意識,才會使學生的思維品質不斷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吳調公.高度·廣度· 深度——“思想家”研究斷想[J].撫州師專學報,1990,(01).
[2]曲智男.思維導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沈麗芳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三河口高級中學 213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