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羽



在我的書柜里一直擺著幾臺帶有ZEISSIKONG VOIGTLANDER (蔡斯伊康-福倫達)商標的135膠片相機。在這塊小小的銘牌上,ZEISSIKON在上,VOIGTLANDER在下,之間用一條橫線隔開,密密麻麻的21個大寫字母幾乎占據了標志的全部空間,既不醒目也缺乏美感。不過,就是這塊并不漂亮的小牌子,記錄了20世紀中期兩家德國相機制造商之間一段悲歡離合的歷史。它是企業為生存而頑強奮爭的艱難歷程,也是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沉沒故事的重要部分。
20世紀上半葉,德國四家最大的相機制造商各霸一方。它們既有自己專攻的領域,也有互相重合激烈爭奪的市場。萊茲公司(Ernst leitz GmbH,以下簡稱萊茲)的經營方向最為穩定,除了望遠鏡和顯微鏡等光學儀器,一直致力于135規格膠片小型旁軸相機的研發和制造,徠卡(Leica)相機幾乎成為135膠片機的標準規范;祿萊公司(Rollei-Werke Franke & Heidecke 以下簡稱祿萊)則全力打造中畫幅膠片雙鏡頭反光相機,祿萊福萊克斯(Rolleiflex)相機被世界各國的相機制造商爭相模仿;福倫達公司(Voigtlander & Sohn A.G.以下簡稱福倫達)的業務領域最廣,除了光學儀器,還生產膠片和化學材料,一直全力開發各種規格的相機;蔡斯伊康公司(Zeiss Ikon A.G.以下簡稱蔡斯伊康)雖然在1926年才成立,但是它的五家創始公司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核心品牌是卡爾·蔡斯(Carl Zeiss),除了光學儀器外主推各種鏡頭。福倫達和蔡斯伊康都能設計生產各種規格的相機,是多年的競爭對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德國相機制造業全面復蘇,雖然經歷了短暫的繁榮,但是由于原材料價格暴漲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原因,很快就出現了大面積虧損的局面。福倫達也不例外,它的大股東Schering公司決定甩掉這個虧損的包袱,重回主營化工產品的老路。1956年,Schering公司做出了出售福倫達的決定并公布于眾。美國柯達(Kodak)公司和一些日本公司對此非常感興趣,因為福倫達畢竟是歷史最悠久的老牌攝影器材公司(福倫達公司1756年由Johann Christoph Voigtl?nder在維也納創建,1840年即生產出當時光圈最大的Petzval品牌鏡頭, 次年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臺全金屬Daguerrotype相機,1925年由Schering公司控股——編者注),相機制造經驗極其豐富, 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設計人員和熟練技術工人, 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和良好信譽。就在這幾家外國公司躍躍欲試準備收購福倫達之際,它們沒有注意到,德國本土品牌蔡斯伊康其實早就做好了收購的準備。
蔡斯伊康從戰爭廢墟中重新站起來以后,一直試圖兼并福倫達。但自1940年代末期買入福倫達20%的股份后,一直沒能實現全面收購的目標,現在當然絕對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1956年,蔡斯伊康的獨立控股公司卡爾·蔡司基金會(Karl Zeiss Foundation)大手筆出擊,打敗國外對手, 買入福倫達89.7% 的股權,成為福倫達絕對控股大股東,完成了徹底吞并這個競爭對手的計劃。福倫達從此成為蔡斯伊康的一個分支,兩個赫赫有名的德國相機品牌從競爭對手變成了兄弟。
兼并后的前十年,蔡斯伊康對福倫達給予了足夠的尊重和寬容,原來的福倫達設計團隊和工人都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下來,福倫達產品的設計理念得到了認可,以前的工廠生產線得以繼續生產。福倫達的設計、生產和銷售管理團隊都是相對獨立的,能夠比較自由地確定自己的新產品開發方向。在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 福倫達基本上還是按照原有的產品開發路線推出新產品。著名的135規格旁軸相機Vitomatic 系列(圖02)和單反相機Bessamatic系列(圖03)都是在這個時期開始推向市場的。
1950年代以后,135規格膠片相機在市場中份額越來越大,各家相機制造企業都將開發重點轉移到了這個相對狹小的領域,蔡斯伊康和福倫達各自開發產品帶來的一個很大問題暴露出來,即135膠片相機的重復開發。1960年,福倫達辛苦開發了數年之久的帶有CdS(硫化鎘)測光功能的新型單反相機Bessaflex(圖04)在即將投產之際被叫停,原因是它可能影響帶有蔡斯伊康商標的Contaflex和Contarex單反相機的銷售,兩個品牌之間的沖突第一次被擺到桌面上。
進入1960年代,蔡斯伊康的財務狀況不斷惡化。
為了減少管理費用,1965年,蔡斯伊康管理層終于決定將長期保持獨立的兩套管理班子和產品設計部門合并,終止了兩個品牌之間的沖突。此時,帶有兩個品牌名稱的ZEISSIKONG VOIGTLANDER (蔡斯伊康-福倫達)商標出現了。設計者一定覺得這兩個公司名稱太重要了,只有把它們完整地表現出來,才能表達銘牌背后所代表的實力。1967年,帶有ZEISSIKON VOIGTLANDER標志的Icarex 35 S型相機 (圖01)面市。
雖然在銘牌上加入了福倫達的名字,但是Icarex 35S型相機實際上更多是蔡斯伊康格調的單反相機,和原來帶著蔡斯伊康獨家商標的Icarex 幾乎沒有區別。Icarex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系列,有Icarex 、Icarex 35、Icarex 35S、Icarex 35CS等型號,鏡頭有BM(卡口)和TM(螺口)兩種不同接口,機身又分為可更換取景器和固定取景器兩種,取景器又分為俯視取景器和帶有CdS測光棱鏡取景器等不同型號(圖05-08)。Icarex擁有覆蓋各個焦段的配套鏡頭,后來在鏡頭中也加入了一些原來福倫達品牌的鏡頭名稱。這除了能帶來銷售的好處外,或許只會給福倫達品牌的開發人員一點點心理安慰罷了,實際上,Icarex 從外到內都和福倫達沒有什么聯系。
1966年開始,蔡斯伊康采取了統一口徑對外銷售,帶有蔡斯伊康-福倫達標記的宣傳冊中,既有單獨蔡斯伊康商標的機型,也有蔡斯伊康-福倫達商標的機型。雖然福倫達相機那種橢圓形機身已經逐漸被蔡斯伊康八角長方形機身所替代,但福倫達的名稱在市場銷售方面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倫達品牌逐漸地融入了蔡斯伊康。endprint
1968年到1970年,以蔡斯伊康和福倫達共同命名的另外一個系列面市,這就是Vitessa 系列(圖08-11)。這個系列包括126和135兩種膠片規格。該系列的相機雖然被定義為中低檔,但是質量上卻一點也不含糊,系列中的8款相機大都配有CdS測光,Vitessa 1000快門速度達到1/1000秒(圖11),另外幾款還帶有聯動測距功能,小巧精致的機身和先進的功能都格外招人喜愛。可是,就在這個系列相機推向市場的時候,蔡斯伊康的壽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1971年,蔡斯伊康因為持續虧損宣布破產,停止了相機生產,1972年關閉所有裝配線。福倫達和它的母公司都沒有想到它們的結合之旅竟然如此短暫,15年時間就走向了盡頭。雖然祿萊接收了福倫達相機品牌和生產線并且繼續設計了新相機,也很快恢復生產,但這時的福倫達從標志、外形到相機設計理念都已經離福倫達的傳統越來越遠。即便是這樣的局面也沒有維持多久,隨著祿萊的衰敗,福倫達品牌幾經易手,最后落入日本公司手中(1997年,福倫達品牌被 RINGFOTO GmbH & ALFO Marketing KG收購,1999年日本確善能公司接手后開始生產Bessa L旁軸相機),開始了新的歷程,這是另外的故事了。而且,蔡斯伊康品牌多年后也重新出現在市場上,而新的蔡斯伊康與那個1926年建立的蔡斯伊康之間僅存的關系就剩下名稱了。
蔡斯伊康是德國四大相機制造企業中第二個倒下的。它的破產與當年福倫達的歸順不同,因為福倫達被收購之后基本沒有影響這個著名品牌的延續。而蔡斯伊康的破產對兩個品牌都是沉重的打擊,嚴重影響了德國相機制造業的發展。從蔡斯伊康的落敗中我們至少能夠總結出以下三點慘痛教訓:
首先,在相機設計和開發理念上,應該堅持將最先進的技術盡快應用到新產品中。20世紀是相機制造技術突飛猛進的100年,在最初50年中,新的技術和發明大都來自德國企業,蔡斯伊康和福倫達一直都是相機技術創新方面的先驅。日本相機企業則從模仿起步, 1950年代才開始進入國際市場,但從1960年代以后,不斷將新技術第一時間應用到產品中,越來越多的世界第一稱號為日本品牌所擁有。而蔡斯伊康的新產品研發過程過于漫長,在他們還致力于開發更為復雜的機械裝置時,日本企業已經將更為先進可靠的電子化設計放在新產品開發的中心位置,研發成果很快應用到新產品上,吸引了更多消費者的目光。
其次,在相機生產成本方面,應該強調成本第一的原則。德國相機雖然以高精度的機械功能著稱,但每一種新功能的加入都意味著更為高昂的零部件成本。例如蔡斯伊康集中力量開發的Contarex 系列相機將德國相機復雜的機械構造推向了極致(圖12)。以著名的Contarex Bullseye(圖13)為例,這部經過九年時間開發出的相機有1100多個精度達到0.001毫米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全部都由蔡斯伊康自己生產,設計和制造成本都很高,而且這么復雜的結構需要有非常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裝配和測試,蔡斯伊康在所有設計、生產和裝配環節都建立了嚴格的質量控制,這些都使得相機的售價居高不下, 在與日本相機的價格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第三,銷售策略應該根據市場特點及時進行調整。在這方面,德國企業明顯落后于日本企業。蔡斯伊康從建立后就擁有過長的產品線,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企業倒閉那一天。很多型號相機同時并存,而其中許多型號在性能方面并沒有明顯差異,未能果斷取舍,無法形成互補,反而造成內耗,龐大的產品目錄導致銷售方向和重點分散。同時期,日本相機的幾個主要品牌如佳能、尼康、美能達、賓得、奧林巴斯等則是既強化各自技術優勢,又相互配合,在民間機構的協調控制下,利用成本優勢,以明確而堅定的短期目標強力開發海外市場。日本企業以豺狗群攻的方式,逐個擊垮德國企業,很快就稱霸于國際相機市場,而且再也沒有給德國相機東山再起的機會。
隨著數碼技術的成熟,我這幾臺帶有ZEISSIKON-VOIGTLANDER銘牌的膠片相機再也沒有用武之地,只能作為裝飾品擺放,偶爾拿出來擺弄一下,試試黃斑對焦的準確性,聽聽那清脆悅耳的快門聲。看著這些經過許多人嘔心瀝血打造的精品,腦中浮現的則是德國相機制造業巨輪沉沒時的悲壯場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