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南京藝術學院攝影專業的李丹丹憑借單幅照片《劉元黃》入圍2014年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專業學生組決賽,也是中國兩岸三地攝影專業學生中唯一的入圍者。
這張照片也是李丹丹系列作品《劉元黃和媽媽》中的一張。她說,相比劉元黃的外表,更打動她的是劉元黃的故事。而打動我的,是這名90后攝影人不滿足于表面的驚異,嘗試挖掘影像背后故事的努力。通過影像介入生活,一直是眾多關注社會現實的攝影師尋求的發聲方式,也是展現攝影魅力與力量的重要途徑之一。但這并不容易,如何轉換看待問題的視角,如何讓拍攝對象接受一名外人,如何沉下心來尋找故事的核心,非常考驗攝影者的能力。
在這些方面,李丹丹做得不錯。她用一個擁抱的動作打開了劉元黃的心房;她更深入地了解了這個“看著很老其實年紀不大的小伙”的生活;她也努力嘗試用更多元的視角來描述主人公面對困苦時堅強的性格。
當然,兩天的拍攝時間還不足以完整地講述劉元黃的人生故事。限于時間,李丹丹的這組作品也有很多改進之處。不過,我相信,李丹丹的這次嘗試以及獲獎,除了是一次自我展示,也會給她帶來更多機會。
請先介紹一下你的基本情況吧?
李丹丹:我出生在河北定州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即將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攝影系。
當初為何選擇學習攝影專業?
李丹丹:我從2004年開始學習繪畫,同時也喜歡攝影。上大學前我用膠片相機,但并不知道在大學學習攝影需要電腦,需要數碼相機。在得知學習攝影需要巨額花費,一度想要退學。但攝影的魅力終使我堅持下來,并癡迷其中。
是什么原因讓您報名參加索尼世界攝影大賽?您什么時候開始知道并關注這項賽事?
李丹丹:2013年,我們學校聘請了第一位攝影專業外籍教師Anton Hazewinkel。他告訴我們有這樣一場比賽,如果入圍就有機會前往英國。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攝影比賽。
談談你的入圍作品《劉元黃》,描述一下拍攝當天的環境和拍攝過程吧?你曾說這幅作品是在山西磧口黃河附近拍攝的系列作品中的一張?這個系列作品的主題和內容是什么呢?
李丹丹:這幅作品以照片主人公命名——劉元黃。是2013年9月23日學校組織寫生時在山西省磧口鎮黃河邊的小路上拍攝的。之前,我們已經在磧口鎮拍攝一個星期了,但并沒有遇見他。劉元黃的樣子有些令人害怕,大家都說他長得像外星人,我的同學都不敢靠近他。后來,我這樣寫的照片標題:我不是外星人,只是青光眼。
我被他藍藍的大眼睛所吸引,此前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眼睛。當時,我包里隨時準備著很多糖(用來哄小孩子的,拍攝時用來與人溝通),就用糖接近他,試圖了解他的故事。但他不說一句話,只是傻笑,我就坐在了他的左邊,并沒有著急去拍攝,而是用右手搭在他的右肩上,用力地攬住了他。
于是我們成了朋友,他告訴了我自己的故事。他在黃河邊長大,今年23歲,青光眼患者,3歲就看不見這個世界了,現在只能隱約感受到一點光。他的家庭很貧困,哥哥在太原工作生活,姐姐遠嫁他方。母親是皮膚病和支氣管炎患者,常年臥病在床,母子兩人沒有任何勞動能力,還得花錢買藥,只有依靠在當地建筑隊干活的父親,掙錢維持生活。劉元黃母子兩人住在兩間破舊的房子里,媽媽生病做不了飯,每天都只是清水煮雞蛋,導致兩人嚴重營養不良,所以村里的人都會格外照顧他們,若串門恰巧趕上吃飯,就會留他在家吃飯,所以他也習慣了百家飯,沒事的時候就在街上轉。
當我們談話結束時,他點燃了一只煙,狠狠地吸了一口,我馬上拿起相機按下快門。抽煙是他唯一的愛好,但我覺得他并不是酷愛香煙,而是用香煙來麻醉自己,這是他生活中唯一的“解藥”。我想,他其實比我們都要堅強,開朗。我們約定第二天8點還在那里碰面。當天晚上,我就和老師討論了他的故事,決定進一步了解他。接下來的幾天,我拍攝了關于他和母親的組照。我希望通過這個故事讓更多的人關注劉元黃,能夠幫助他尋找到光明,這就是我的初衷,通過攝影給他帶來新“視界”。
所以,劉元黃的故事打動了你,你決定拍攝這樣一組照片。
李丹丹:是的。劉元黃和我的年紀一樣。但是當我看到他時,并不認為我們同樣出生在1991年。他走路不像盲人那樣需要盲杖,在他的視線里沒有障礙物,唯一的障礙就是他眼睛里那層青光膜。在拍攝他時,我問及他母親的病情,以及關于未來母親由誰來照顧?如果父母離開了,他又怎么辦?他的表情立馬凝固,受傷的眼睛流出了淚水……
我并沒有在看到他的第一時間按下快門,而是用5個小時 “進入”他的生活。那時,我才發現他微笑背后的故事,才發現微笑背后的無奈和不易。即使命運給了他黑暗,給了他困苦,他還是堅強地用天使般的微笑面對生活,面對眾人的異樣目光。他對母親的感情也是非常濃厚的,盡管他什么也做不了。在困苦中,他們相依相偎,不離不棄。這是他們給我最大的感觸,也讓我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力量。
照片有沒有經過后期處理?都進行了哪些處理?
李丹丹:我使用了Lightroom軟件進行基本處理:調節曝光,增加清晰度,增強藍色的飽和度,降低黃色的明度,并且增加暗角。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拍攝這一組照片(5張)時覺得用黑白色調的比較合適,但就單幅照片來看,我覺得彩色比較好,所以提交給大賽組委會的單張作品是彩色的。
你怎么看攝影的敘事性?
李丹丹:攝影已經變成了我的一種語言,我希望用照片來講故事。攝影在敘事方面具有很好的說服力、表現力以及強大的可視性。有時,圖像的力量會超過文字。雖然拍攝時可能并不是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進行構思和拍攝,但照片可以經過排列組合,再次編輯,將一個故事貫穿其中。在攝影語言中,人的內心經驗和視覺畫面相互碰撞,足以表達你想說的故事;再配上文字,便可以更好地引導觀眾。
通過專業學習和實踐,你對攝影創作最大的體會是什么?
李丹丹:影像具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攝影不僅僅是按下快門記錄瞬間,它所記錄和傳達的是我的情感。攝影已經變成我掌握的一門無國界語言,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攝影可以記錄我的記憶,也總是吸引我用真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感悟生活,體驗生活,發現生活。
你最喜歡的題材或喜歡拍攝的主題是什么?
李丹丹:我希望用攝影來更深入地介入社會現實,也喜歡拍攝有關感情、有關愛的主題。有時,我也喜歡借用繪畫形式和表現技巧對照片進行再創作。在我的畢業作品《慰安所的人體》中,我結合攝影、繪畫和版畫等多種創作方式,最終呈現的是一幅綜合藝術作品。
你到英國領獎,肯定也見到了其他獲獎的國外年輕攝影師,在交流和觀看他們作品過程中,你認為中國的攝影專業學生和其他國家攝影專業學生相比有哪些特點,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差距?
李丹丹:相對而言,中國攝影專業的學生相對嚴謹,無論使用器材還是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專業性都很強,但比較含蓄。國外的學生溝通能力相對強,很容易接近被拍攝者,他們也很大膽,甚至可以冒生命危險拍攝照片。而且,他們對一個主題研究很深,能夠連續不斷地拍攝很長時間。他們對攝影的執著令我敬佩。另外,他們獲取和掌握的信息比較多,關注范圍也比較廣。
你今后有什么打算和計劃嗎?在成長方面,你最希望得到哪些指導?
李丹丹:我覺得我在專業方面還不足,有很多內容需要學習,并希望在學習中多進行實踐。今后,我希望能夠出國看看,學習或者工作,在國際環境中開闊視野,更廣泛地學習。
有哪些攝影師對你的創作產生了影響?都有哪些影響?
李丹丹:荒木經惟對我的影響最大,他的《感傷之旅》深深地刺痛了我。他將對妻子的愛表現在影像里,記錄了妻子生前和死后的歲月,很有張力。這直接影響了我,激發我想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身邊每一個人和每一段故事。
對于其他想報名參賽的攝影專業學生,你有什么建議嗎?
李丹丹:索尼世界攝影大賽里的機會很多,存在驚喜,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現自己,擁有更多被人發現的機會。但是,不要強求獲獎,最重要的是發現身邊的美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