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松

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城內商貿繁榮,城外田園荷香。
一頭是工業園區,一頭是示范城鎮,兩兩相依,互動融合。
這組美麗的畫卷,深刻地詮釋著平壩縣夏云鎮示范小城鎮建設的成效和發展進程。城鄉一體、產城一體、服務一體,面對新型城鎮化這個宏大的命題,夏云鎮經過不斷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
區位優勢成就工業重鎮
夏云鎮地處平壩縣東部,距縣城7公里、安順44公里、貴陽42公里,是全省30個省級示范小城鎮之一,也是全國第三批發展改革試點城鎮。在全鎮近9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貴黃公路、貴煙公路、滬昆高速、貴昆鐵路、株六復線、滬昆客專等道路縱橫交措。
“夏云鎮東‘擁園區,西‘抱縣城,交通便利,區位優越,廠場集聚。”夏云鎮黨委書記秦盛榮說。作為平壩縣城規劃的重要組團,貴安新區核心區的重要城鎮群之一,夏云鎮在小城鎮建設和發展上具備強勁優勢。
實際上,夏云鎮的小城鎮建設,從2003年就已經開始。憑借優越的區位環境,便捷的交通條件,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質高效的服務,夏云鎮不斷吸引著中央及省內外企業紛紛入駐,經過近10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產城互動、以產興城、以城促產、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夏云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工業區、商業區、居住區、公共設施和交通骨架網絡初具雛形,城鎮格局日益凸顯。
走進夏云工業園區,路網四通八達,廠房鱗次櫛比,車間機器轟隆,工人精神抖擻,園區充滿生機,城鎮安靜祥和。
夏云工業園區規劃面積29.8平方公里,已開發8平方公里,基本形成機械制造、電子產品、高新技術等產業區域。
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夏云鎮黨委、政府積極協助園區優化投資環境,為入駐企業搭建高效便捷的服務平臺,征地6000多畝,保證新峰、中鋁、貴屹、聯鑫、東聯等40余家在建企業順利開工。截至今年3月,全鎮已有非公企業100余家,入駐夏云工業園的有90余家,建成試產或投產60余家,在建或擬建30余家,解決園區周邊及外來就業6000余人。
昔日古驛道上的無名小鎮,如今正逐漸從傳統農業鄉鎮向現代工業重鎮轉變,匯聚產業要素,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翻開夏云鎮的發展規劃:近期目標是打造省級示范小城鎮,遠期目標是建設黔中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小城市,成為融入貴安新區的重要組團。
思路清晰,目標明確。
產業發展推動城鎮升級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家家戶戶養牛耕地,養馬運貨,牛馬糞與稀泥巴混合一起,光著腳板走路常常會被牲畜糞毒感染。”在居民張世清的眼里,夏云的變化,不僅體現在群眾經濟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提高,還體現在居住環境的改善。
在夏云鎮的“大十字”,記者看到,兩公里長的云園路正在如火如荼的施工中,道路兩側的600畝土地也同時開發建設。根據規劃,這里將建成一個高檔住宅、星級酒店、商貿、教育等功能完善的城鎮綜合體。
從“城中村”到“城中城”的轉變,來源于城鎮建設的大力推進。作為一個老工業基地,夏云鎮有著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但很大一部分已經跟不上發展的需要,改造提升成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推進“8個1”“8+3”等重點工程建設中,夏云鎮先后引資2.16億元,完成鉆石廣場、銀城·紫金名門、銀星、云都興隆花園4個商住組團20萬平方米的開發建設;建成一個路網,拉通城鎮道路23.8公里;建成一個470平方米社區服務中心,一個商業面積1.39萬平方米農貿市場,一個5710平方米群眾文化廣場,一個24個床位460平方米敬老院,一個533套2.9萬平方米保障性安居工程,一個垃圾轉運站,一個2.4萬平方米體育場,修繕1個標準足球場、1個籃球場;投入350萬元,對鎮區進行綠化、美化、亮化,清運垃圾、改造油路、栽樹種花、安裝環衛設施,啟動了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轉運站建設。
2014年,全省小城鎮建設發展大會在安順召開,夏云鎮將是現場觀摩的示范點之一。在平壩縣重點培育項目任務分解表中,全縣69個項目有18個涉及夏云。
“這些項目包括鎮區道路、污水處理廠建設、公租房等基礎設施的改造和建設,預計今年四五月就將基本完工。”秦盛榮說,屆時,一個功能較為完善、工業功能區域和特色農業發展特色鮮明、各項社會事業同步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居環境質量優良、具備合理經濟運行機制的綜合型多功能城鎮將崛起在黔中大地。
為了解決好小城鎮建設中的資金、土地等問題,2012年11月,夏云鎮在平壩縣率先成立了“夏云鎮云城投資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土地收儲、市政開發、投資等事項,為城鎮建設搭建投融資平臺。
截至目前,夏云鎮已完成1萬畝土地的收儲,其中6000畝用于園區建設,2000畝用于道路建設,2000畝用于小城鎮建設;采用市場運作模式籌集資金4億元進行鎮區600畝城市開發建設、云湖大廈項目建設等,有力地保證了城市建設的資金需求。
“建設基礎設施完備、城市功能齊全的新型小城鎮,旨在吸引更多農民進城居住,成為城鎮新市民和服務工業發展的產業工人。”秦盛榮說。一個個配套設施的加快建設,讓夏云鎮的人居環境越來越好,讓群眾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產城互動吸引農民進城
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到平壩觀賞櫻花的游客人山人海,而作為與花區比鄰的夏云鎮,自然成了人們吃飯、住宿的首選地。
在與鎮區僅百米之遙的橋上村,“四季驢肉山莊”的牌子尤為顯眼,這是村民黃瑞澤、李忠利夫婦經營的“農家樂”。從16歲開始,李忠利就開始涉足餐飲行業,30多年過去了,她依然堅守著自己的老本行。
丈夫黃瑞澤是村里土生土長的農民,因為工業園區和小城鎮建設被征了大部分土地,使他成了名副其實的失地農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打破了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慣性,但同時也給他們的產業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平常除了外地游客,來這里吃飯最多的還是園區的工人,還有鎮上的居民。”李忠利說,近幾年鎮上人口的不斷集聚,“農家樂”的收入也成倍增加。
在國塑管業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夏云鎮毛栗園的農民孫清江,與做農業相比,他更喜歡現在的這份工作,除了有一份固定的收入,最關鍵的就是能和家人在一起。“在家門口打工,既可以照顧家里老人、孩子,還可以抽空回家種莊稼,打工種地兩不誤。”
隨著夏云工業園的逐漸壯大和快速成長,入園企業不斷增加,用工需求不斷增大,和孫清江一樣,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打工者的行列成為“上班族”。
同時,工業園區的發展,也推進著產城互動格局悄然形成。鎮區內綠化面積不斷擴大,到處芳草萋萋,綠樹成陰,園區內辦公樓高端大氣,廠房新穎別致,既為夏云鎮增添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也使夏云鎮洋溢著城鎮化、工業化的氣息。
一邊要建設示范城鎮,一邊要服務園區發展,如何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雙贏”,秦盛榮有自己的思考和打算。
“一方面,園區的發展可以帶動我們的就業,拉動我們第三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的小城鎮建設可以通過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來為園區做好服務,解決工人的吃住行等問題。”秦盛榮說。
平壩城關鎮的馬嫻珍一家,19年前來到夏云鎮,經營鮮牛肉和牛肉粉面。19年過去,孩子在夏云長大成人,房子、車子、門面都有了。
來自織金的李菊,在夏云經營的是夜市燒烤,自2008年全家搬到夏云后,依靠自己的誠信經營,李菊已在夏云建起了房子,兩個孩子就地入學,生活過得穩定而舒心。
和李菊一樣,從織金到夏云做生意的還有30多戶。“在這里能賺錢,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孩子又能在這里入學,讓我們找到了家的感覺。”
家的感覺來源于當地黨委政府的惠民措施,夏云鎮通過出臺相關政策,把農民工納入公共服務體系,保證農民工享有與本地居民同等的子女教育、醫療衛生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務。建成保障性住房533套2.9萬平方米,在建公租房304套1.5萬平方米,解決鎮區和工業園區周邊低收入群體及農民工的住房問題。
秦盛榮介紹,2012年以來,在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的征地中,全鎮失地農戶1300余戶。鎮政府將按照相關政策,增加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險金額,另外,還將從征地的面積中,返還7%的土地給村集體,由其自行開發建設,所得收益全部作為村民的保障性收入。(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