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慶濤

3月5日,開陽縣雙流鎮三合村,入夜的村莊顯得格外安靜,農家新居的燈光如點點繁星。
村民吳明學聽見有人敲門,以為是哪位鄰居來串門,沒想到,笑著走進來的竟是縣委書記馬磊。
馬磊在小凳子上坐下,跟吳明學拉起了家常:日子過得如何?種了多少地?平時都干點啥?娃娃讀幾年級了……
吳明學掰著手指,逐一回答縣委書記的問題:前年修了新房子,農閑時候做豆腐在村里面轉著賣。一個月掙4000多塊錢,娃娃讀四年級了,去年一年存了3萬多塊錢……
這是開陽縣、鄉、村三級黨員干部開展“基層夜話”的一幕。2014年,開陽縣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工程,結合實際創新工作載體和平臺,優化工作機制,不斷提升基層黨建科學化水平。
基層黨組織建設新方式
農家小院,十來條板凳,男女老少幾十人或坐或站,有說有笑,議議大家關心的事。開陽縣廣大黨員干部深入鄉村,到農民家中訪民情、察民意,從群眾所想、所急、所盼入手,積極為群眾排憂解難,“基層夜話”已成為該縣黨員干部聽民聲、問民計、解民憂的有效形式。
開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仕勇介紹,所謂“基層夜話”,就是黨員干部利用晚上在村委會或者村民相對集中的地點采取擺龍門陣、拉家常等形式,聽取群眾訴求、收集民意、宣傳政策、探討發展。
“基層夜話”不是“胡侃亂吹”,要求黨員干部將主要內容限定在話政策、話民生、話發展、話穩定上。
從籌備階段的準備話題,到現場聊時的“拉家常”,參與的每位干部都有針對性地引導群眾圍繞“夜話”主題,避免“農家夜話”變成扯閑話。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能夠現場解決的就現場解決;不能現場解決的,及時研究,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回復;確實不能解決的,要向群眾說明原因,爭取支持和理解。
同時要求縣級干部每月一次以上、科級干部每周一次、其他干部時間不限,深入農村農戶,通過召開座談會、談心會等,傾聽群眾呼聲,化解矛盾糾紛,同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講解科技知識,傳遞市場信息,并實行“一日夜話,月內落實”的工作制度,建立了工作臺賬和責任制,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逐個銷號解決。
“現在就希望政府能夠把這街上的路燈裝好,一到晚上黑漆漆的,我們出門不安全也不方便。” 2月18日,在花梨鎮花梨村中火組的“基層夜話”中,小賣部店主李應祿的話得到了大家的響應。
坐在人群中的鎮干部王曉東,詳細記錄下了大家的意見。隨后,鎮黨委、政府爭取到省地方海事(航務管理)局、貴州省道路運輸局幫扶,并自行籌資等各類項目資金30余萬元,在花梨、翁昭等3個村安裝路燈32盞。同時,針對群眾提出的街道路面灰塵大的問題,爭取到省交通公路部門實施集鎮“白改黑”道路改造工程,改造集鎮道路3公里;爭取到縣建設局項目資金,對鎮1.5公里道路進行亮化工程改造。
“從開群眾會到現在只有兩個月的時間,沒想到路燈這么快就安好了,我們心里高興得很!”看著亮起來的路燈,村民譚民激動地說。
成為群眾的“主心骨”
2月21日,縣委副書記、縣長丁振來到南江鄉龍廣村長官司組與村民“秉燈夜話”,共商美麗鄉村建設。在當晚的談話中,丁振接連提問:“大家心中美麗鄉村是怎樣的?房屋改造的錢夠用嗎?下一步有什么打算?有什么難處?需要什么幫助?最希望政府做的事情是什么……”
村民七嘴八舌地說開來,提建議的、出主意的、說問題的,氣氛十分熱烈。最后,村民與縣長形成共識,要把長官司建成以旅游業為主的美麗鄉村。
在全面建成同步小康的關鍵時期,農村群眾的民主意識、權益意識越來越強。這些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基層黨組織在加強服務的同時,做好教育引領、解疑釋惑等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導群眾理性表達個人訴求,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真正成為群眾的“主心骨”和“領路人”。
“黨員干部要多到田間地頭走走,多開一些‘基層夜話,面對面傾聽群眾的聲音,了解群眾的困難并及時解決。這樣一來,群眾與黨員干部的距離近了,關系親了,氣理順了,矛盾自然就少了,關系自然就融洽了。”馬磊表示。
李全剛是花梨鎮清江水井坎移民戶。2008年,他的妻子外出打工受傷,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兒子李春城在武漢輕工大學上大三。2013年5月,李全剛從自家樓梯上摔下,傷勢嚴重,導致下身癱瘓。家里唯一的經濟支柱也倒下了,李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在“基層夜話”中了解這一情況后,鎮黨委召開專題會,給予李全剛困難幫助金2萬元。
幾個月后,李全剛病情惡化去世。為了幫助李春城完成學業,鎮黨委經多方協調,牽線搭橋,聯系到社會愛心人士資助李家,每月為李春城寄去1000元的生活費。如今,一提到這些事情,李全剛的妻子就忍不住掉眼淚,她說:“感謝這些好干部、好心人,幫助我們母子度過難關。”
“四化”服務群眾
開陽縣開展“基層夜話”,瞄準解決關鍵問題,創新工作方法,推動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直接化、具體化、常態化、制度化,為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提供了有益啟示。
在毛云鄉黃孔村的“夜話”中,縣水利局長王松聽了五個村民組長集體反映水利工程黃孔大溝年久失修的情況反映后,回來從收集資料到上報項目到項目落地,僅用了一個月時間,落實資金80萬元,群眾自愿投工投勞。工程現已開工,春灌前就能完成,當地群眾都很高興,說“今年旱澇保收了”。
針對農村年輕力壯的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的實際,毛云鄉開展了“黨員保姆”進農家活動,幫助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解決具體問題,促進了農村社會穩定和諧。
“春耕時節,我有6畝地等著翻犁,年輕人都出外打工了,現在又請不到人幫忙,我心頭急得不得了。好在鄉里的‘黨員保姆及時來幫忙。我是發自內心地感謝他們。”毛栗莊村大坪組村民羅國舉逢人便說“黨員保姆”的事跡。
通過與群眾拉家常、擺事實,激發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基層夜話”逐漸凝聚起奮發圖強、同步小康的正能量。居民羅祖財2007年從金中鎮礦區搬遷至縣城復烤廠小區,靠跑“摩的”為生,卻總是入不敷出。幾個月前,社區干部在“基層夜話”中了解情況后,幫助他在黔順客車站找了一份擦車的工作,月收入2000元。在做好份內工作之余,羅祖財仿佛變了一個人,又熱心又勤快,力所能及地幫助車站及旅客做好事。當他了解到社區“兩嚴一降”活動開展的目的后,主動請纓,參加了小區自發組織的巡邏隊,成為小區居民義務的“安全守護者”。
“基層夜話”活動開展以來,開陽縣各級各部門采取分組包村形式,組織黨員干部利用“夜閑”時間走村入戶,與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心貼心交流,拉家常、聊生產、話發展,亮出了黨員干部新形象,架起了干群溝通的連心橋。截至目前,已開展“農家夜話”1300余場,參加群眾4萬余人,走訪基層群眾9.5萬余人,通過梳理征求意見建議356條,收集意見和建議260余條,為村組引進資金1000余萬元,新上項目13個,化解矛盾糾紛67起,為群眾解決人畜飲水、道路維修、村容村貌整治等熱點問題150余件。(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