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松
以開發扶貧促生態建設,寓生態建設于開發扶貧,變“人口壓力”為“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生態、人口的良性互動,畢節試驗區為全省加快全面小康建設闖了新路作了示范。
“試驗區來往前奔,同德同向又同行;洞天花海美如畫,科學發展萬年春……”近年來,一曲《畢節試驗區四季歌》從赫章縣海雀村起源,唱遍了洞天湖地、花海鶴鄉。
青山綠水,詮釋著生態的底線;產業聚集,展現著發展的強音。
進步,是埋頭苦干的結果——心無旁騖抓改革、聚精會神謀發展;成就,是同心攻堅的結果——眾志成城圖趕超、凝心聚力求跨越。
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
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的版圖上,畢節成了水土流失最嚴重、貧困程度最深的片區之一。
在思想觀念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交通嚴重閉塞等瓶頸的制約中,畢節的資源優勢難以變成經濟優勢。
為了解決溫飽,人們在刀耕火種的傳統耕作中不斷毀林開荒,導致森林-耕地-裸巖的逆向更替,畢節一度成為聯合國有關專家眼中的“不宜人居之地”。
1985年6月4日,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習仲勛在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赫章縣有一萬二千多戶農民斷糧,少數民族十分困難卻無一人埋怨國家”一文上作出重要批示,畢節從此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1985年7月22日,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上任的第三天,就專程趕赴畢節赫章調研。
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在胡錦濤的親自倡導下,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應運而生,這片貧困的土地開始了新的探索和突圍。
以開發扶貧促生態建設,寓生態建設于開發扶貧,變“人口壓力”為“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生態、人口的良性互動,畢節試驗區書寫了科學發展的壯麗詩篇。
曾經“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如今林茂糧豐、生機勃勃,成為西部地區扶貧開發的一個范例。
26年來,畢節試驗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突破了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艱難困境,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邁進了全面小康建設的“快車道”。
據統計,從1988年到2013年,畢節試驗區生產總值增加了44倍,城鎮化率從6%提升到31.7%,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26元增加到5645元,貧困人口減少了47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56%下降到24%,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72%。
從對抗自然到和諧統一
“開荒開到邊,種地種到天”,“種一坡,收一籮”是大方縣穿巖村退耕還林前的真實寫照。
“那時候,只要一下雨,山上的雨水混著泥沙滾滾而下,即使睡在家里也感覺不踏實。”回憶過去,村支書王永軍感慨地說,穿巖村于1984年和1987年分別發生了泥石流和山體滑坡,造成2人死亡的慘劇。
這是對抗自然的結果。
血的教訓讓人們開始反思:要生態還是要生存,保林子還是保肚子?
科學決策開出了發展“處方”:改緩坡,造梯田,更新品種,提高單產,解決吃飯難題;植樹造林,保土養肥,發展畜牧業促進增收。
保護生態,穿巖村實現了“靠山吃山”;敬畏自然,穿巖村得到了最好的饋贈。
依托“綠色生態長廊”的美譽,2010年,穿巖村被列為畢節市“十大鄉村旅游”景點之一。
而今,在穿巖村的青山綠水間,“好興情”、“山水間”、“生態山莊”、“稻香村”、“水西肴”等20余家上規模的農家樂星羅棋布,游客樂在其中,流連忘返。
山披綠,人致富,一個典型貧困山村的嬗變,折射出的是畢節試驗區生態建設的豐碩成果。
畢節試驗區成立之初,面對既要解決溫飽又要發展生態的時代使命,著重念好“山”字經,唱好農業戲,探索出“山上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帶子、坡地種植綠肥鋪毯子、山下發展庭院經濟抓票子、基本農田集約經營收谷子”的立體農業開發模式。通過大興“水電路”,狠抓“糧煙樹”,治山上保山下,以山下促山上等辦法,溫飽問題不斷解決,貧困人口不斷減少,生態環境不斷變好。
同時,畢節試驗區還通過建設生態林、經濟林,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和林下養殖,將生態建設的綠水青山變成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
據統計,試驗區成立以來,畢節森林覆蓋率從14.9%提高到44.1%,治理石漠化面積2256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8983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91%下降到6.16%,累計少出生人口165萬人,人與自然環境矛盾突出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從“上山找糧食”到“下山找票子”,畢節試驗區充分凸顯了“近期作示范,長遠探路子”的科學發展示范作用。
從探尋路子到發展示范
“建設好畢節試驗區,不僅是畢節發展、貴州發展的需要,對全國其他貧困地區發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5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畢節試驗區闖出新路子、探索新經驗的殷切期望,為畢節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畢節地處全國集中連片扶貧的烏蒙山片區,貧困問題與發展問題、社會問題、生態問題相互交織,通過“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的試驗探索,可以為我國貧困地區科學發展積累經驗、提供借鑒。
走過26年的輝煌歷程,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的經驗主要有:
堅持主基調不動搖,深入實施主戰略;
堅持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同步提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激發創造動力;
堅持打基礎利長遠,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
堅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發展成果;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助推貧困地區發展。積極探索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參與貧困地區發展的新途徑、新辦法和新模式,實施“同心工程”有效整合資源,實現多重優勢疊加。
當前,畢節試驗區已站在后發趕超的新起點,邁上了加快全面小康建設的新征程。
6月21日,在畢節試驗區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大會上,省委書記趙克志指出,畢節試驗區要按照“兩年明顯變化、五年大見成效、十年實現跨越”的目標要求,到2020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萬元,森林覆蓋率達52%以上,為全省加快全面小康建設闖新路作示范。
——把守住“兩條底線”作為總綱,時刻繃緊環境保護這根弦,加快創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努力保持適度較快的發展速度,不斷縮小發展差距。
——圍繞生態好、政策好、服務好的目標,著眼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注重擴大對外開放、大力招商引資、努力招才引智,把試驗區打造成我省改革開放的樣板。
——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以產業園區和標準廠房建設為平臺和路徑,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探索發展山地經濟的新路子,遵循山地經濟規律,突出生態優勢,大力發展山地現代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的全面開放。
——加快產業培育、增強就業能力,挖掘農業發展潛力、擴大農業就業容量,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多形式促進就業,就近就地消化農村富余勞動力。
——繼續嚴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長,不斷提高人口素質,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
——精確瞄準扶貧對象,精確投放扶貧資金、項目,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實現精準扶貧“六個到村到戶”。
——充分發揮多黨合作的政治優勢、建言獻策的智庫優勢、人才薈萃的智力優勢、聯系廣泛的功能優勢,傾力打造“同心”品牌,深入探索試驗區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新途徑和新辦法。
探索不斷深入,改革仍將繼續。(責任編輯/李坤)
以開發扶貧促生態建設,寓生態建設于開發扶貧,變“人口壓力”為“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生態、人口的良性互動,畢節試驗區為全省加快全面小康建設闖了新路作了示范。
“試驗區來往前奔,同德同向又同行;洞天花海美如畫,科學發展萬年春……”近年來,一曲《畢節試驗區四季歌》從赫章縣海雀村起源,唱遍了洞天湖地、花海鶴鄉。
青山綠水,詮釋著生態的底線;產業聚集,展現著發展的強音。
進步,是埋頭苦干的結果——心無旁騖抓改革、聚精會神謀發展;成就,是同心攻堅的結果——眾志成城圖趕超、凝心聚力求跨越。
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
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的版圖上,畢節成了水土流失最嚴重、貧困程度最深的片區之一。
在思想觀念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交通嚴重閉塞等瓶頸的制約中,畢節的資源優勢難以變成經濟優勢。
為了解決溫飽,人們在刀耕火種的傳統耕作中不斷毀林開荒,導致森林-耕地-裸巖的逆向更替,畢節一度成為聯合國有關專家眼中的“不宜人居之地”。
1985年6月4日,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習仲勛在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赫章縣有一萬二千多戶農民斷糧,少數民族十分困難卻無一人埋怨國家”一文上作出重要批示,畢節從此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1985年7月22日,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上任的第三天,就專程趕赴畢節赫章調研。
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在胡錦濤的親自倡導下,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應運而生,這片貧困的土地開始了新的探索和突圍。
以開發扶貧促生態建設,寓生態建設于開發扶貧,變“人口壓力”為“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生態、人口的良性互動,畢節試驗區書寫了科學發展的壯麗詩篇。
曾經“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如今林茂糧豐、生機勃勃,成為西部地區扶貧開發的一個范例。
26年來,畢節試驗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突破了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艱難困境,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邁進了全面小康建設的“快車道”。
據統計,從1988年到2013年,畢節試驗區生產總值增加了44倍,城鎮化率從6%提升到31.7%,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26元增加到5645元,貧困人口減少了47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56%下降到24%,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72%。
從對抗自然到和諧統一
“開荒開到邊,種地種到天”,“種一坡,收一籮”是大方縣穿巖村退耕還林前的真實寫照。
“那時候,只要一下雨,山上的雨水混著泥沙滾滾而下,即使睡在家里也感覺不踏實。”回憶過去,村支書王永軍感慨地說,穿巖村于1984年和1987年分別發生了泥石流和山體滑坡,造成2人死亡的慘劇。
這是對抗自然的結果。
血的教訓讓人們開始反思:要生態還是要生存,保林子還是保肚子?
科學決策開出了發展“處方”:改緩坡,造梯田,更新品種,提高單產,解決吃飯難題;植樹造林,保土養肥,發展畜牧業促進增收。
保護生態,穿巖村實現了“靠山吃山”;敬畏自然,穿巖村得到了最好的饋贈。
依托“綠色生態長廊”的美譽,2010年,穿巖村被列為畢節市“十大鄉村旅游”景點之一。
而今,在穿巖村的青山綠水間,“好興情”、“山水間”、“生態山莊”、“稻香村”、“水西肴”等20余家上規模的農家樂星羅棋布,游客樂在其中,流連忘返。
山披綠,人致富,一個典型貧困山村的嬗變,折射出的是畢節試驗區生態建設的豐碩成果。
畢節試驗區成立之初,面對既要解決溫飽又要發展生態的時代使命,著重念好“山”字經,唱好農業戲,探索出“山上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帶子、坡地種植綠肥鋪毯子、山下發展庭院經濟抓票子、基本農田集約經營收谷子”的立體農業開發模式。通過大興“水電路”,狠抓“糧煙樹”,治山上保山下,以山下促山上等辦法,溫飽問題不斷解決,貧困人口不斷減少,生態環境不斷變好。
同時,畢節試驗區還通過建設生態林、經濟林,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和林下養殖,將生態建設的綠水青山變成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
據統計,試驗區成立以來,畢節森林覆蓋率從14.9%提高到44.1%,治理石漠化面積2256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8983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91%下降到6.16%,累計少出生人口165萬人,人與自然環境矛盾突出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從“上山找糧食”到“下山找票子”,畢節試驗區充分凸顯了“近期作示范,長遠探路子”的科學發展示范作用。
從探尋路子到發展示范
“建設好畢節試驗區,不僅是畢節發展、貴州發展的需要,對全國其他貧困地區發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5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畢節試驗區闖出新路子、探索新經驗的殷切期望,為畢節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畢節地處全國集中連片扶貧的烏蒙山片區,貧困問題與發展問題、社會問題、生態問題相互交織,通過“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的試驗探索,可以為我國貧困地區科學發展積累經驗、提供借鑒。
走過26年的輝煌歷程,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的經驗主要有:
堅持主基調不動搖,深入實施主戰略;
堅持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同步提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激發創造動力;
堅持打基礎利長遠,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
堅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發展成果;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助推貧困地區發展。積極探索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參與貧困地區發展的新途徑、新辦法和新模式,實施“同心工程”有效整合資源,實現多重優勢疊加。
當前,畢節試驗區已站在后發趕超的新起點,邁上了加快全面小康建設的新征程。
6月21日,在畢節試驗區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大會上,省委書記趙克志指出,畢節試驗區要按照“兩年明顯變化、五年大見成效、十年實現跨越”的目標要求,到2020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萬元,森林覆蓋率達52%以上,為全省加快全面小康建設闖新路作示范。
——把守住“兩條底線”作為總綱,時刻繃緊環境保護這根弦,加快創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努力保持適度較快的發展速度,不斷縮小發展差距。
——圍繞生態好、政策好、服務好的目標,著眼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注重擴大對外開放、大力招商引資、努力招才引智,把試驗區打造成我省改革開放的樣板。
——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以產業園區和標準廠房建設為平臺和路徑,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探索發展山地經濟的新路子,遵循山地經濟規律,突出生態優勢,大力發展山地現代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的全面開放。
——加快產業培育、增強就業能力,挖掘農業發展潛力、擴大農業就業容量,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多形式促進就業,就近就地消化農村富余勞動力。
——繼續嚴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長,不斷提高人口素質,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
——精確瞄準扶貧對象,精確投放扶貧資金、項目,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實現精準扶貧“六個到村到戶”。
——充分發揮多黨合作的政治優勢、建言獻策的智庫優勢、人才薈萃的智力優勢、聯系廣泛的功能優勢,傾力打造“同心”品牌,深入探索試驗區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新途徑和新辦法。
探索不斷深入,改革仍將繼續。(責任編輯/李坤)
以開發扶貧促生態建設,寓生態建設于開發扶貧,變“人口壓力”為“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生態、人口的良性互動,畢節試驗區為全省加快全面小康建設闖了新路作了示范。
“試驗區來往前奔,同德同向又同行;洞天花海美如畫,科學發展萬年春……”近年來,一曲《畢節試驗區四季歌》從赫章縣海雀村起源,唱遍了洞天湖地、花海鶴鄉。
青山綠水,詮釋著生態的底線;產業聚集,展現著發展的強音。
進步,是埋頭苦干的結果——心無旁騖抓改革、聚精會神謀發展;成就,是同心攻堅的結果——眾志成城圖趕超、凝心聚力求跨越。
從普遍貧困到基本小康
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的版圖上,畢節成了水土流失最嚴重、貧困程度最深的片區之一。
在思想觀念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交通嚴重閉塞等瓶頸的制約中,畢節的資源優勢難以變成經濟優勢。
為了解決溫飽,人們在刀耕火種的傳統耕作中不斷毀林開荒,導致森林-耕地-裸巖的逆向更替,畢節一度成為聯合國有關專家眼中的“不宜人居之地”。
1985年6月4日,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習仲勛在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赫章縣有一萬二千多戶農民斷糧,少數民族十分困難卻無一人埋怨國家”一文上作出重要批示,畢節從此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1985年7月22日,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上任的第三天,就專程趕赴畢節赫章調研。
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在胡錦濤的親自倡導下,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應運而生,這片貧困的土地開始了新的探索和突圍。
以開發扶貧促生態建設,寓生態建設于開發扶貧,變“人口壓力”為“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生態、人口的良性互動,畢節試驗區書寫了科學發展的壯麗詩篇。
曾經“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如今林茂糧豐、生機勃勃,成為西部地區扶貧開發的一個范例。
26年來,畢節試驗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突破了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艱難困境,實現了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邁進了全面小康建設的“快車道”。
據統計,從1988年到2013年,畢節試驗區生產總值增加了44倍,城鎮化率從6%提升到31.7%,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26元增加到5645元,貧困人口減少了476萬人,貧困發生率從56%下降到24%,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72%。
從對抗自然到和諧統一
“開荒開到邊,種地種到天”,“種一坡,收一籮”是大方縣穿巖村退耕還林前的真實寫照。
“那時候,只要一下雨,山上的雨水混著泥沙滾滾而下,即使睡在家里也感覺不踏實。”回憶過去,村支書王永軍感慨地說,穿巖村于1984年和1987年分別發生了泥石流和山體滑坡,造成2人死亡的慘劇。
這是對抗自然的結果。
血的教訓讓人們開始反思:要生態還是要生存,保林子還是保肚子?
科學決策開出了發展“處方”:改緩坡,造梯田,更新品種,提高單產,解決吃飯難題;植樹造林,保土養肥,發展畜牧業促進增收。
保護生態,穿巖村實現了“靠山吃山”;敬畏自然,穿巖村得到了最好的饋贈。
依托“綠色生態長廊”的美譽,2010年,穿巖村被列為畢節市“十大鄉村旅游”景點之一。
而今,在穿巖村的青山綠水間,“好興情”、“山水間”、“生態山莊”、“稻香村”、“水西肴”等20余家上規模的農家樂星羅棋布,游客樂在其中,流連忘返。
山披綠,人致富,一個典型貧困山村的嬗變,折射出的是畢節試驗區生態建設的豐碩成果。
畢節試驗區成立之初,面對既要解決溫飽又要發展生態的時代使命,著重念好“山”字經,唱好農業戲,探索出“山上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帶子、坡地種植綠肥鋪毯子、山下發展庭院經濟抓票子、基本農田集約經營收谷子”的立體農業開發模式。通過大興“水電路”,狠抓“糧煙樹”,治山上保山下,以山下促山上等辦法,溫飽問題不斷解決,貧困人口不斷減少,生態環境不斷變好。
同時,畢節試驗區還通過建設生態林、經濟林,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和林下養殖,將生態建設的綠水青山變成百姓致富的“金山銀山”。
據統計,試驗區成立以來,畢節森林覆蓋率從14.9%提高到44.1%,治理石漠化面積2256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8983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91%下降到6.16%,累計少出生人口165萬人,人與自然環境矛盾突出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從“上山找糧食”到“下山找票子”,畢節試驗區充分凸顯了“近期作示范,長遠探路子”的科學發展示范作用。
從探尋路子到發展示范
“建設好畢節試驗區,不僅是畢節發展、貴州發展的需要,對全國其他貧困地區發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5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畢節試驗區闖出新路子、探索新經驗的殷切期望,為畢節試驗區新一輪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畢節地處全國集中連片扶貧的烏蒙山片區,貧困問題與發展問題、社會問題、生態問題相互交織,通過“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的試驗探索,可以為我國貧困地區科學發展積累經驗、提供借鑒。
走過26年的輝煌歷程,畢節試驗區改革發展的經驗主要有:
堅持主基調不動搖,深入實施主戰略;
堅持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同步提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激發創造動力;
堅持打基礎利長遠,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
堅持把民生放在第一位,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發展成果;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助推貧困地區發展。積極探索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參與貧困地區發展的新途徑、新辦法和新模式,實施“同心工程”有效整合資源,實現多重優勢疊加。
當前,畢節試驗區已站在后發趕超的新起點,邁上了加快全面小康建設的新征程。
6月21日,在畢節試驗區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大會上,省委書記趙克志指出,畢節試驗區要按照“兩年明顯變化、五年大見成效、十年實現跨越”的目標要求,到2020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萬元,森林覆蓋率達52%以上,為全省加快全面小康建設闖新路作示范。
——把守住“兩條底線”作為總綱,時刻繃緊環境保護這根弦,加快創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努力保持適度較快的發展速度,不斷縮小發展差距。
——圍繞生態好、政策好、服務好的目標,著眼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注重擴大對外開放、大力招商引資、努力招才引智,把試驗區打造成我省改革開放的樣板。
——立足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以產業園區和標準廠房建設為平臺和路徑,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積極探索發展山地經濟的新路子,遵循山地經濟規律,突出生態優勢,大力發展山地現代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的全面開放。
——加快產業培育、增強就業能力,挖掘農業發展潛力、擴大農業就業容量,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多形式促進就業,就近就地消化農村富余勞動力。
——繼續嚴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長,不斷提高人口素質,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
——精確瞄準扶貧對象,精確投放扶貧資金、項目,扶到點上、扶到根上,實現精準扶貧“六個到村到戶”。
——充分發揮多黨合作的政治優勢、建言獻策的智庫優勢、人才薈萃的智力優勢、聯系廣泛的功能優勢,傾力打造“同心”品牌,深入探索試驗區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新途徑和新辦法。
探索不斷深入,改革仍將繼續。(責任編輯/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