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青
近日,據目前國內最權威的大學生就業調查機構麥可思公司(MyCOS)調查數據顯示: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下稱貴州商專)2013屆畢業生多項調查指標高出全國高職院校平均水平。其中,工作與職業期待吻合度、就業現狀滿意度均高出10個百分點,校友推薦度高出19個百分點。
自1947年建校、1987年升為專科學校以來,貴州商專始終堅持“應用型、地方性、開放式”的辦學定位,緊扣區域發展脈搏,不斷拓展和優化專業設置;堅持校企深度融合,積極面向市場和企業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始終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持續推進政產學研互動合作……已然成為貴州乃至全國地方特色應用技術型高校的一面旗幟。
緊扣市場辦學:
專業建設應時應勢應需
2013年6月,貴州商專會展專業第一屆68名畢業學生尚未走出校門,就被前來招聘的會展公司及其他相關企業“一搶而空”,實現100%就業。
“會展專業畢業生之所以如此‘搶手,離不開學校多年來在專業建設上的‘敏銳與‘堅守。”貴州商專黨委書記涂小亭說,自建校以來,學校始終立足區域、社會、行業和企業人才需求設置專業,既為區域發展提供有效人才支撐,也實現學校自身的良性持續發展。
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工業強省,離不開現代物流業的有力支撐。”對此,貴州商專主動作為,對已有物流專業的師資隊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等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優化提升,以更具深度、更為精準的專業水準深度服務全省現代物流業發展。
2013年貴州“兩會”上,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5個100工程”。對此,貴州商專果斷響應,“第一時間”加大專業建設和調整力度,對全面對接區域現代產業體系的旅游、連鎖經營、藝術設計、電子商務等構建更為扎實的專業體系。
貴州商專校長武鳴表示,高校的專業設置,決定培養人才的類別和專業面向,緊貼區域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設置和調整專業,培養應時、應勢、應需的專業人才,是商專不斷提升服務能力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提高學校生命力和辦學效益的重要條件。
經過多年努力,貴州商專緊緊圍繞城鎮化的推進和現代商貿流通與服務業的發展,精心打造四大專業群:以會計、金融等為核心,服務于金融發展和企業投融資的專業群;以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為核心,服務于現代商貿流通快速發展的專業群;以會展管理、酒店管理、物業管理等為核心,服務于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專業群;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為核心,服務于商貿流通信息化、現代化的專業群。其中8個專業被納入國家和省級重點、示范或特色專業建設范疇,得到國家和省級層面的充分肯定與重點扶持。
不久前,省委、省政府提出著力打造大數據產業,貴州商專再次“聞風而動”,依托自身專業優勢,主動承接了省發改委的電子商務云服務平臺建設任務,這一平臺建成后,將對全省電子商務大發展產生強有力的助推作用。
校企深度融合:
人才培養求實求用求新
2013年被戲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在省內外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普遍大幅下滑的情況下,貴州商專卻“逆流而上”——全校2753名畢業生中,2714人實現就業,就業率高達98.58%。
“商專學生不愁就業,因為自踏進校門的第一天起,學校與企業合作開發的多種育人模式就會讓他們在畢業時成為準員工。”涂小亭告訴記者。
多年來,貴州商專以就業為導向,不斷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先后與省內外100多家大中型企業在專業技能培養、實踐教學研究、技術開發推廣、學生就業等各個領域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無縫對接。
早在2002年,貴州商專就引進全國零售商業巨頭北京華聯集團入駐貴陽,共建當時省內最大的連鎖超市——北京華聯宅吉店,并將其作為學校實訓基地,打造前店后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引領全省大型連鎖業態的轉型升級,也使學校所在的鹽務社區成為第一批全國商業示范社區之一,獲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高度評價。
2012年3月,貴州商專成立“習酒商學院”,通過“訂單模式”為貴州茅臺集團習酒公司培養并輸送專門的營銷人才;2013年10月15日,“貴州商專百靈管理學院”揭牌,該院是貴州商專與貴州百靈企業集團合作舉辦“百靈市場營銷班”4年來的升級版。
在貴州商專的校企合作模式中,雙方通過共同承擔教學任務、編寫特色教材、參與教育教學管理等,使課程設置緊跟企業生產過程,教學設計緊跟企業崗位能力,教材選配緊跟企業任務項目,最終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零距離”。
如今,貴州鹽業的骨干人才均為商專畢業生,貴州百靈集團等龍頭藥企的大區經理中有1/3都是商專畢業生。同樣,貴州特色食品、酒業、茶業、旅游、零售業等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有“商專力量”源源不斷地注入。
涂小亭表示,走校企深度融合辦學的路子,將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專業實踐教學與企業員工培訓結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商專更好地把握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又為廣大企業及時提供了各類急需人才,切實發揮了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
在充分整合校企資源,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崗位工作能力的同時,貴州商專更時刻不忘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學生在做人、處世、學習、創新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商專學生心態良好、作風過硬、專業扎實、忠誠企業,很多都已成長為我們企業的骨干。”部分企業負責人表示,這些年來他們都只到貴州商專招人,因為這里的學生不但專業技能扎實,而且綜合素質很高。
在全國性的技術技能大賽中,商專學生就算與國內一流高校本科生同臺競技也毫不遜色,近三年已先后獲得國家級、省級三等獎以上獎項228人次,表現出優異的綜合競爭能力。
正是源于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實踐,近年來在國內高校招生就業壓力持續加大的背景下,貴州商專仍呈現出招生就業“兩頭吃香”的良好局面——全校近5年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平均高于省內高職高專最低投檔線100分以上,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穩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
政產學研互動:
服務社會有力有效有為
2012年,貴州商專承擔的《貴陽市導游職業的現狀及對策》課題獲貴陽市有關單位高度肯定,認為該課題在規范貴陽市導游管理、穩定貴陽市導游隊伍、提升貴陽市導游服務質量和推動貴陽市旅游產業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2013年,貴州商專承擔的《貴州習酒北方市場重點終端推進行動(2013年第二季度)營銷實戰任務演練及實踐》課題在貴州白酒業界備受贊譽:“不僅對習酒公司2013年全國營銷戰略轉移起到了根本性推動作用,而且對貴州白酒全面走向全國市場具有尤為重大的實踐意義和推廣價值。”
武鳴認為,高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競爭力,就必須始終有力、有為、有效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而加強政產學研互動結合,無疑是一條很好的路徑。
近年來,貴州商專立足自身特色優勢,充分整合學校、政府、園區、企業等資源,構建協同創新團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商貿流通和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深入開展科學研究,推進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走出了一條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謀發展的科研服務地方新路。
該校先后承擔了《“十二五”貴州重大生產力戰略布局研究》、《貴州省“十二五”服務業重點產業發展專項規劃》、《貴州省“十二五”工業布局及重點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等179項政府及企事業單位重點課題研究任務,對全省深入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和發展商貿流通、現代服務業等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同時,學校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勵教師開展應用科學研究,注重將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將科研工作轉化為社會服務工作。近5年來,學校教師共完成省廳級以上科研項目106項;出版專著、教材27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0余篇;《貴州商專學報》成為全國高職高專“核心期刊”……正日益成為貴州商業應用技術研究推廣孵化地。
根據貴州省委提出的貴州應“設置一所商學院”的有關精神,以及《貴州省“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設置規劃》中將貴州商專升格設置為“貴州商學院”的有關內容,目前,貴州商專正嚴格按照教育部完善本科設置各項要求,全力以赴加快推進升本前期各項工作,力爭通過自身的全方位提檔升級,為全省早日建設成西南交通、商貿、物流樞紐和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提供更為堅實的人才和科研支撐。(責任編輯/哈文麗)
近日,據目前國內最權威的大學生就業調查機構麥可思公司(MyCOS)調查數據顯示: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下稱貴州商專)2013屆畢業生多項調查指標高出全國高職院校平均水平。其中,工作與職業期待吻合度、就業現狀滿意度均高出10個百分點,校友推薦度高出19個百分點。
自1947年建校、1987年升為專科學校以來,貴州商專始終堅持“應用型、地方性、開放式”的辦學定位,緊扣區域發展脈搏,不斷拓展和優化專業設置;堅持校企深度融合,積極面向市場和企業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始終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持續推進政產學研互動合作……已然成為貴州乃至全國地方特色應用技術型高校的一面旗幟。
緊扣市場辦學:
專業建設應時應勢應需
2013年6月,貴州商專會展專業第一屆68名畢業學生尚未走出校門,就被前來招聘的會展公司及其他相關企業“一搶而空”,實現100%就業。
“會展專業畢業生之所以如此‘搶手,離不開學校多年來在專業建設上的‘敏銳與‘堅守。”貴州商專黨委書記涂小亭說,自建校以來,學校始終立足區域、社會、行業和企業人才需求設置專業,既為區域發展提供有效人才支撐,也實現學校自身的良性持續發展。
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工業強省,離不開現代物流業的有力支撐。”對此,貴州商專主動作為,對已有物流專業的師資隊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等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優化提升,以更具深度、更為精準的專業水準深度服務全省現代物流業發展。
2013年貴州“兩會”上,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5個100工程”。對此,貴州商專果斷響應,“第一時間”加大專業建設和調整力度,對全面對接區域現代產業體系的旅游、連鎖經營、藝術設計、電子商務等構建更為扎實的專業體系。
貴州商專校長武鳴表示,高校的專業設置,決定培養人才的類別和專業面向,緊貼區域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設置和調整專業,培養應時、應勢、應需的專業人才,是商專不斷提升服務能力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提高學校生命力和辦學效益的重要條件。
經過多年努力,貴州商專緊緊圍繞城鎮化的推進和現代商貿流通與服務業的發展,精心打造四大專業群:以會計、金融等為核心,服務于金融發展和企業投融資的專業群;以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為核心,服務于現代商貿流通快速發展的專業群;以會展管理、酒店管理、物業管理等為核心,服務于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專業群;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為核心,服務于商貿流通信息化、現代化的專業群。其中8個專業被納入國家和省級重點、示范或特色專業建設范疇,得到國家和省級層面的充分肯定與重點扶持。
不久前,省委、省政府提出著力打造大數據產業,貴州商專再次“聞風而動”,依托自身專業優勢,主動承接了省發改委的電子商務云服務平臺建設任務,這一平臺建成后,將對全省電子商務大發展產生強有力的助推作用。
校企深度融合:
人才培養求實求用求新
2013年被戲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在省內外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普遍大幅下滑的情況下,貴州商專卻“逆流而上”——全校2753名畢業生中,2714人實現就業,就業率高達98.58%。
“商專學生不愁就業,因為自踏進校門的第一天起,學校與企業合作開發的多種育人模式就會讓他們在畢業時成為準員工。”涂小亭告訴記者。
多年來,貴州商專以就業為導向,不斷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先后與省內外100多家大中型企業在專業技能培養、實踐教學研究、技術開發推廣、學生就業等各個領域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無縫對接。
早在2002年,貴州商專就引進全國零售商業巨頭北京華聯集團入駐貴陽,共建當時省內最大的連鎖超市——北京華聯宅吉店,并將其作為學校實訓基地,打造前店后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引領全省大型連鎖業態的轉型升級,也使學校所在的鹽務社區成為第一批全國商業示范社區之一,獲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高度評價。
2012年3月,貴州商專成立“習酒商學院”,通過“訂單模式”為貴州茅臺集團習酒公司培養并輸送專門的營銷人才;2013年10月15日,“貴州商專百靈管理學院”揭牌,該院是貴州商專與貴州百靈企業集團合作舉辦“百靈市場營銷班”4年來的升級版。
在貴州商專的校企合作模式中,雙方通過共同承擔教學任務、編寫特色教材、參與教育教學管理等,使課程設置緊跟企業生產過程,教學設計緊跟企業崗位能力,教材選配緊跟企業任務項目,最終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零距離”。
如今,貴州鹽業的骨干人才均為商專畢業生,貴州百靈集團等龍頭藥企的大區經理中有1/3都是商專畢業生。同樣,貴州特色食品、酒業、茶業、旅游、零售業等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有“商專力量”源源不斷地注入。
涂小亭表示,走校企深度融合辦學的路子,將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專業實踐教學與企業員工培訓結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商專更好地把握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又為廣大企業及時提供了各類急需人才,切實發揮了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
在充分整合校企資源,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崗位工作能力的同時,貴州商專更時刻不忘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學生在做人、處世、學習、創新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商專學生心態良好、作風過硬、專業扎實、忠誠企業,很多都已成長為我們企業的骨干。”部分企業負責人表示,這些年來他們都只到貴州商專招人,因為這里的學生不但專業技能扎實,而且綜合素質很高。
在全國性的技術技能大賽中,商專學生就算與國內一流高校本科生同臺競技也毫不遜色,近三年已先后獲得國家級、省級三等獎以上獎項228人次,表現出優異的綜合競爭能力。
正是源于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實踐,近年來在國內高校招生就業壓力持續加大的背景下,貴州商專仍呈現出招生就業“兩頭吃香”的良好局面——全校近5年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平均高于省內高職高專最低投檔線100分以上,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穩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
政產學研互動:
服務社會有力有效有為
2012年,貴州商專承擔的《貴陽市導游職業的現狀及對策》課題獲貴陽市有關單位高度肯定,認為該課題在規范貴陽市導游管理、穩定貴陽市導游隊伍、提升貴陽市導游服務質量和推動貴陽市旅游產業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2013年,貴州商專承擔的《貴州習酒北方市場重點終端推進行動(2013年第二季度)營銷實戰任務演練及實踐》課題在貴州白酒業界備受贊譽:“不僅對習酒公司2013年全國營銷戰略轉移起到了根本性推動作用,而且對貴州白酒全面走向全國市場具有尤為重大的實踐意義和推廣價值。”
武鳴認為,高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競爭力,就必須始終有力、有為、有效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而加強政產學研互動結合,無疑是一條很好的路徑。
近年來,貴州商專立足自身特色優勢,充分整合學校、政府、園區、企業等資源,構建協同創新團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商貿流通和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深入開展科學研究,推進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走出了一條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謀發展的科研服務地方新路。
該校先后承擔了《“十二五”貴州重大生產力戰略布局研究》、《貴州省“十二五”服務業重點產業發展專項規劃》、《貴州省“十二五”工業布局及重點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等179項政府及企事業單位重點課題研究任務,對全省深入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和發展商貿流通、現代服務業等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同時,學校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勵教師開展應用科學研究,注重將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將科研工作轉化為社會服務工作。近5年來,學校教師共完成省廳級以上科研項目106項;出版專著、教材27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0余篇;《貴州商專學報》成為全國高職高專“核心期刊”……正日益成為貴州商業應用技術研究推廣孵化地。
根據貴州省委提出的貴州應“設置一所商學院”的有關精神,以及《貴州省“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設置規劃》中將貴州商專升格設置為“貴州商學院”的有關內容,目前,貴州商專正嚴格按照教育部完善本科設置各項要求,全力以赴加快推進升本前期各項工作,力爭通過自身的全方位提檔升級,為全省早日建設成西南交通、商貿、物流樞紐和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提供更為堅實的人才和科研支撐。(責任編輯/哈文麗)
近日,據目前國內最權威的大學生就業調查機構麥可思公司(MyCOS)調查數據顯示: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下稱貴州商專)2013屆畢業生多項調查指標高出全國高職院校平均水平。其中,工作與職業期待吻合度、就業現狀滿意度均高出10個百分點,校友推薦度高出19個百分點。
自1947年建校、1987年升為專科學校以來,貴州商專始終堅持“應用型、地方性、開放式”的辦學定位,緊扣區域發展脈搏,不斷拓展和優化專業設置;堅持校企深度融合,積極面向市場和企業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始終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持續推進政產學研互動合作……已然成為貴州乃至全國地方特色應用技術型高校的一面旗幟。
緊扣市場辦學:
專業建設應時應勢應需
2013年6月,貴州商專會展專業第一屆68名畢業學生尚未走出校門,就被前來招聘的會展公司及其他相關企業“一搶而空”,實現100%就業。
“會展專業畢業生之所以如此‘搶手,離不開學校多年來在專業建設上的‘敏銳與‘堅守。”貴州商專黨委書記涂小亭說,自建校以來,學校始終立足區域、社會、行業和企業人才需求設置專業,既為區域發展提供有效人才支撐,也實現學校自身的良性持續發展。
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主戰略。“工業強省,離不開現代物流業的有力支撐。”對此,貴州商專主動作為,對已有物流專業的師資隊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等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優化提升,以更具深度、更為精準的專業水準深度服務全省現代物流業發展。
2013年貴州“兩會”上,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5個100工程”。對此,貴州商專果斷響應,“第一時間”加大專業建設和調整力度,對全面對接區域現代產業體系的旅游、連鎖經營、藝術設計、電子商務等構建更為扎實的專業體系。
貴州商專校長武鳴表示,高校的專業設置,決定培養人才的類別和專業面向,緊貼區域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設置和調整專業,培養應時、應勢、應需的專業人才,是商專不斷提升服務能力的基礎和前提,也是提高學校生命力和辦學效益的重要條件。
經過多年努力,貴州商專緊緊圍繞城鎮化的推進和現代商貿流通與服務業的發展,精心打造四大專業群:以會計、金融等為核心,服務于金融發展和企業投融資的專業群;以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為核心,服務于現代商貿流通快速發展的專業群;以會展管理、酒店管理、物業管理等為核心,服務于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專業群;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為核心,服務于商貿流通信息化、現代化的專業群。其中8個專業被納入國家和省級重點、示范或特色專業建設范疇,得到國家和省級層面的充分肯定與重點扶持。
不久前,省委、省政府提出著力打造大數據產業,貴州商專再次“聞風而動”,依托自身專業優勢,主動承接了省發改委的電子商務云服務平臺建設任務,這一平臺建成后,將對全省電子商務大發展產生強有力的助推作用。
校企深度融合:
人才培養求實求用求新
2013年被戲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在省內外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普遍大幅下滑的情況下,貴州商專卻“逆流而上”——全校2753名畢業生中,2714人實現就業,就業率高達98.58%。
“商專學生不愁就業,因為自踏進校門的第一天起,學校與企業合作開發的多種育人模式就會讓他們在畢業時成為準員工。”涂小亭告訴記者。
多年來,貴州商專以就業為導向,不斷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先后與省內外100多家大中型企業在專業技能培養、實踐教學研究、技術開發推廣、學生就業等各個領域開展全方位、深層次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無縫對接。
早在2002年,貴州商專就引進全國零售商業巨頭北京華聯集團入駐貴陽,共建當時省內最大的連鎖超市——北京華聯宅吉店,并將其作為學校實訓基地,打造前店后校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引領全省大型連鎖業態的轉型升級,也使學校所在的鹽務社區成為第一批全國商業示范社區之一,獲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高度評價。
2012年3月,貴州商專成立“習酒商學院”,通過“訂單模式”為貴州茅臺集團習酒公司培養并輸送專門的營銷人才;2013年10月15日,“貴州商專百靈管理學院”揭牌,該院是貴州商專與貴州百靈企業集團合作舉辦“百靈市場營銷班”4年來的升級版。
在貴州商專的校企合作模式中,雙方通過共同承擔教學任務、編寫特色教材、參與教育教學管理等,使課程設置緊跟企業生產過程,教學設計緊跟企業崗位能力,教材選配緊跟企業任務項目,最終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零距離”。
如今,貴州鹽業的骨干人才均為商專畢業生,貴州百靈集團等龍頭藥企的大區經理中有1/3都是商專畢業生。同樣,貴州特色食品、酒業、茶業、旅游、零售業等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有“商專力量”源源不斷地注入。
涂小亭表示,走校企深度融合辦學的路子,將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專業實踐教學與企業員工培訓結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商專更好地把握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又為廣大企業及時提供了各類急需人才,切實發揮了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
在充分整合校企資源,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崗位工作能力的同時,貴州商專更時刻不忘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學生在做人、處世、學習、創新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商專學生心態良好、作風過硬、專業扎實、忠誠企業,很多都已成長為我們企業的骨干。”部分企業負責人表示,這些年來他們都只到貴州商專招人,因為這里的學生不但專業技能扎實,而且綜合素質很高。
在全國性的技術技能大賽中,商專學生就算與國內一流高校本科生同臺競技也毫不遜色,近三年已先后獲得國家級、省級三等獎以上獎項228人次,表現出優異的綜合競爭能力。
正是源于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實踐,近年來在國內高校招生就業壓力持續加大的背景下,貴州商專仍呈現出招生就業“兩頭吃香”的良好局面——全校近5年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平均高于省內高職高專最低投檔線100分以上,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穩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
政產學研互動:
服務社會有力有效有為
2012年,貴州商專承擔的《貴陽市導游職業的現狀及對策》課題獲貴陽市有關單位高度肯定,認為該課題在規范貴陽市導游管理、穩定貴陽市導游隊伍、提升貴陽市導游服務質量和推動貴陽市旅游產業發展方面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2013年,貴州商專承擔的《貴州習酒北方市場重點終端推進行動(2013年第二季度)營銷實戰任務演練及實踐》課題在貴州白酒業界備受贊譽:“不僅對習酒公司2013年全國營銷戰略轉移起到了根本性推動作用,而且對貴州白酒全面走向全國市場具有尤為重大的實踐意義和推廣價值。”
武鳴認為,高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競爭力,就必須始終有力、有為、有效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而加強政產學研互動結合,無疑是一條很好的路徑。
近年來,貴州商專立足自身特色優勢,充分整合學校、政府、園區、企業等資源,構建協同創新團隊,圍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商貿流通和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深入開展科學研究,推進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走出了一條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謀發展的科研服務地方新路。
該校先后承擔了《“十二五”貴州重大生產力戰略布局研究》、《貴州省“十二五”服務業重點產業發展專項規劃》、《貴州省“十二五”工業布局及重點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等179項政府及企事業單位重點課題研究任務,對全省深入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和發展商貿流通、現代服務業等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同時,學校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勵教師開展應用科學研究,注重將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將科研工作轉化為社會服務工作。近5年來,學校教師共完成省廳級以上科研項目106項;出版專著、教材27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0余篇;《貴州商專學報》成為全國高職高專“核心期刊”……正日益成為貴州商業應用技術研究推廣孵化地。
根據貴州省委提出的貴州應“設置一所商學院”的有關精神,以及《貴州省“十二五”期間高等學校設置規劃》中將貴州商專升格設置為“貴州商學院”的有關內容,目前,貴州商專正嚴格按照教育部完善本科設置各項要求,全力以赴加快推進升本前期各項工作,力爭通過自身的全方位提檔升級,為全省早日建設成西南交通、商貿、物流樞紐和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提供更為堅實的人才和科研支撐。(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