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著名領導力專家,正道領導力中心首席顧問,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彼得·德魯克管理學院客座教授,曾擔任《世界經理人》雜志總編輯、長江商學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職。
領導力的核心是動員群眾解決難題,而難題的一大特點,就是沒有人可以保證能夠成功解決。領導者在動員群眾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大大小小的失敗。
有些人會被失敗徹底打垮;有些人在失敗之后會慢慢“復原”;還有些人(那些卓越的領導者)則把失敗當成“煉金”的熔爐,在經歷失敗之后變得更加強大。
從失敗中學習是領導力的第六條黃金法則。
領導力理論、培訓領域大師庫澤斯和波斯納指出:“人生是領導者的實驗室,模范領導者用它來做盡可能多的試驗。嘗試,失敗,學習。嘗試,失敗,學習。嘗試,失敗,學習。這是領導者的座右銘。領導者是學習者。他們既從成功中學習,也從失敗中學習,而且他們使得別人也能這么做。”
從失敗中學習是一種重要的能力,然而,懂得此理的經理人不多,擅長此道的經理人更少。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我絕對不會把從未犯錯的人升到高層領導崗位上,因為沒有犯過打錯的人必然是平庸之輩。”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犯過大錯,說明他往往沒有冒過大的風險,說明他也一直在解決日常性問題,最多在解決技術性問題,但從來沒有機會或者意愿去解決過挑戰性難題。因此他們是難以擔當重任的平庸之輩。
首先來想一想:你犯過大錯嗎?關于這個問題,有些人可能真的沒有犯過錯。但大多數人犯過錯,只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沒有反思過自己的大錯。
這種對錯誤的“沒有意識”,本身就是平庸的特征。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的人,更說不上能夠從中學習。這也正是德魯克緊接著說的下句話:“更糟糕的是,沒有犯過錯的人將不會學到如何及早找出錯誤,并且改正錯誤。”更準確地說,是那些“認為自己沒有犯過錯的人”將不會學到如何從失敗中學習,而這是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盡管領導者既要向成功學習,又要向失敗學習,但是現實情形是我們往往對失敗學習不足。管理學者杰克爾·丹瑞爾指出:我們在向其他組織和個人學習時,往往對失敗“抽樣不足”。經理人學習其他組織時,往往學習的是成功的組織,而忽視了那些因為失敗已經消失了的組織。同樣,經理人學習其他經理人時,往往學習的也是成功的經理人,而非那些沒有獲得提拔的經理人
對于領導者來說,失敗是比成功更好的學校,而自己的失敗是比別人的失敗更好的學校。卓越領導者跟平庸之輩的不同,不是不失敗,而是從失敗中學習。卓越領導者努力解決“難題”,因此他們往往比平庸之輩失敗得更多、更大。而在平庸之輩無視失敗、掩蓋失敗、忘記失敗的時候,他們正視失敗、分析失敗、牢記失敗。
而且,卓有成效的領導者不但自己從失敗中學習,而且建立從失敗中學習的組織。建立從失敗中學習的組織,首先需要有能夠從失敗中學習的領導者。
這里所說的失敗,是一個廣泛的定義,既包括了通常所說的失敗——比如工作沒有達到預期結果、出現預期之外的壞結果、在競爭中落后、項目或者企業的“死亡”等,還包括逆境——苦難的童年、不公平的競爭環境、病痛等,以及一切可以被稱為錯誤和挫折的情形。
這些失敗最大的共同點是像一道分水嶺,把人分為了兩種:能夠從失敗中學習的人——他們成了各個領域的領導者;不能從失敗中學習的人——他們成了各個領域的平庸之輩。
多數人成了平庸之輩,因為從失敗中學習很難,主要有10個原因妨礙人們從失敗中學習:有難以犧牲自尊、不愿意“重溫”失敗、難以集中注意力的心里因素;呈現成功以求獎勵、掩蓋失敗避免懲罰、迎合上級不希望聽到下屬失敗的“CEO病”的社會因素;知識積累不夠、系統過于復雜、從經驗中提取僅在其中的智慧而止步在那里的“熱爐效應”的學習能力因素。
一個組織從失敗中學習,不僅需要每一個組織成員從失敗中學習,更需要建立一個從失敗中學習的組織流程。只可以依據四個原則,來建立這樣的流程:及早發現失敗、鼓勵報告失敗、深入分析失敗、主動實現失敗。
完成這四個流程,需要從領導者做起,就需要領導者要走動式管理、傾聽及提問,要公開重新定義失敗,要講自己失敗的故事,要提倡“聰明的失敗”,要親自參與總結失敗、包括自己做錯了什么,親自過問創新實驗并安排得力人手,設定跟組織文化匹配的失敗率。(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