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雄
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和寶貴的物質及精神財富,是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是構建和諧企業的關鍵因素。誰掌握了先進的企業文化,誰就能掌握企業建設的主動權。本文試從企業文化的管理方面探討企業文化對企業發揮的作用。
我們知道,企業文化是企業和企業員工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中,在社會文化和當代意識影響下,在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具有企業特點的集體意識。雖說沒有好的企業文化的企業也可以成長,但沒有好的企業文化的企業卻難以實現可持續成長。沒有文化就好比沒有靈魂,沒有指引企業長期發展的明燈,因而無法獲得牽引企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企業精神是它的核心部分,因此,企業文化的作用也就部分地反映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它的作用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優秀企業文化是促進企業進步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它能使絕大多數企業員工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從而易于對企業各項重大決策取得共識,激發使命感和責任感。優秀企業文化能培育職業道德,可促使員工在深化企業改革、利益關系調整等變動中,正確妥善地處理公與私的關系,能鞏固和發展團結向上、協調穩定的群體關系。優秀企業文化在企業整個實踐活動中界定員工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為準則,激勵員工自覺地按照企業總體水平、統一標準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強化員工的創業、敬業精神,為促進企業持續、協調、有效、和諧發展勤奮工作。
企業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約束力,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職業道德規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摸索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是企業中每個職工在從事集體的、有組織的勞動過程中,為了進行有效勞動所必須服從、遵守的一種行為準則。企業離開了約束力,有效勞動就無法組織,企業肌體中的細胞會失去控制無規則地運行,使勞動生產率趨于零,最終導致企業喪失競爭力,無法生存。可見,在企業中,職工失去自我約束力,就會散沙一盤。但是,企業僅有約束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約束力最終是為企業的經營生產、生存發展服務的,它要靠企業中最活躍最富有潛力的人來執行、實施。所以,如何使職工把客觀的約束變為自覺的行動,盡職盡責,創一流工作,出一流成果,這就需要運用有效的途徑、手段去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智慧和創造力,使企業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使職工視企為家、企興我榮、企損我恥,促上下擰成一股繩,為完成各項生產任務盡心盡力。對員工來說,約束力是被動的,而凝聚力是能動的內在能量。企業如果失去凝聚力,就算有再好的規章制度也很難變成員工的動力。
一個企業若能想員工所想,那么這樣的企業必然會作為一個“利益共同體”而存在,因為它的吸引力正是來自廣大職工的共同價值取向。這種對企業利益共同體同一性的認識所產生的群體意識,是企業凝聚力的來源,它能使成員對企業的每一項成果感到驕傲,并能促使員工與企業風雨同舟,甘苦與共。
在建立企業利益共同體的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文化的作用是相同的,因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注重人的因素,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努力開發人的潛能和智能,激勵和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實現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而企業文化也同樣是要創造一種充滿熱情、互相信任、和諧融合和催人奮進的良好心理環境,增強企業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所以,搞好企業文化建設,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促員工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奮斗
企業文化能把企業成員的奮斗目標統一到企業大目標上來,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文化傳統,它以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和生活觀念將企業內部各種力量統一于共同的指導思想和經營哲學之下,匯聚到一個共同的方向,這種價值取向的一致性,集中體現在企業精神之中,它構成了企業的靈魂,成了企業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企業精神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它能把企業每個人的理想、意志、希望和信念都凝聚和統一在一個共同點上,形成一種有共同理想產生的精神合力,沒有這種合力,企業就難以按照企業管理思想和正確的生產經營方向正常運轉。所以幾年來,我國許多企業都非常注意培養自己的企業精神,但都是從各個企業的不同特點,對本企業的光榮傳統和奮斗精神的高度概括。為了使企業精神真正成為企業全體成員的群體意識,有的企業組織一系列的比賽和活動;有的通過改善職工的生活條件和組織職工創造品牌增強職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自豪感等。這些不僅使企業精神落到了實處,也使企業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所以,我們說,企業文化反映了企業整體共同要求、共同價值觀和共同的利益。這種強有力的文化能把職工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使員工不折不撓地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奮斗。
三、有助消除弊端思想,增進對企業的認同感
企業文化能從根本上解決思想政治工作在方式、方法上存在的弊端思想政治工作是企業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存在著脫離生產經營、脫離普通群眾的實際思想水平,不能正確處理灌輸和熏陶的關系等矛盾,盡管多次喊完善和改進,時至今日,仍沒有很好解決。從某些公司建設企業文化、培養企業精神的客觀效果來看,企業文化不僅能解決兩脫離的問題,同時也能有效地化解灌輸和熏陶的矛盾。
企業文化建設,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滲透到企業的各個環節,同經濟工作、經營管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這是由企業文化的特點所決定的。企業文化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企業的方方面面和多個不同層次,它是整個經濟、文化、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統一體。企業文化通過企業成員的習慣、信念、動機、期望等微妙的文化心理來勾通人們的思想,產生對企業目標、準則、觀念的認同感、使命感、歸屬感和自豪感產生一種強烈的向心力,使企業發揮巨大的整體優勢。
企業文化還可以妥善處理灌輸和熏陶的關系。教育離不開適當的灌輸,但簡單的思想灌輸有時也會影響教育的效果。而企業文化,可以通過一定的文化熏陶,通過諸如先進模范人物的示范感召作用,通過群體的自我教育等方式,逐步形成一種良好的群體意識。而群體意識的形成又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它必須符合人們思想變化循序漸進的規律,要有量的積累作為保證,才能達到質變的結果。
(四)實現管理模式的轉變
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理論的嶄新成果,企業文化是現代企業管理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對原有企業管理理論的總結創新的結果,因此要把企業文化建設放在現代化管理的新模式角度上思考。發達國家的企業普遍經歷了從經驗管理——科學管理——現代管理這樣三個階段的管理進程。經驗管理屬能人模式,憑感覺、靠經驗管理、靠個人的能力、素質、經驗和風格在發揮著作用,結果使大部分企業長期停留在租放管理水平。科學管理屬于制度模式、企業各單位職能、崗位職責、行為準則、運作程序都實現了規范化;信息傳遞、各項工作實現了程序化;人才、資金、物資、時間等資源的利用實現了科學化,企業的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方面都有成套科學的、規范的制度和程序。但是,總有部分工作是制度和程序管不到的,如果太多的制度和標準讓人難以掌握,就可能壓制積極性和創造性,降低運行效率,增大管理成本。現代管理屬于文化模式,員工的工作都不靠人來監督、管制,而是自覺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去完成工作,積極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企業文化營造了一個和諧的工作氛圍和共同奮斗的愿望,使員工忠誠于企業和企業所從事的事業,一切基礎的管理制度和規范,程序都已經潛移默化為所有員工的職業習慣。企業管理者重點關注在實施戰略規劃、戰略管理,這是每個企業管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總之,企業文化標志著管理科學的一場革命,它所提出的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將使企業管理上升一個新的高度。有些物質資源也許會枯竭,惟有文化生生不息。企業文化是一種無形的生產力,一種潛在的生產力,一種無形的資產和財富。企業文化會極大地促進企業的發展,所以,只要做到企業和企業文化的互相協調,互相補充,互相促進,使兩者同步運行,建設出一套優秀的企業文化來,一定會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起到積極的、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