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川崎病主要是以全身性血管炎為主的一種常見小兒急性發熱性疾病。川崎病可能與病毒、細菌、立克次體、支原體等病原體有關。上述病原體侵入患者體內導致患者免疫機能下降,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有非常嚴重的影響。血清學是研究血清及其反應的科學,是主要以血清的各種反應為中心的機體免疫反應和變態反應的研究體系。血清學指標在臨床中可以作為川崎病診斷的依據。本文就川崎病血清學診斷指標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四川大學華西附二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63例(男46例,女17例)作為觀察組,年齡2~7歲,平均3.5歲。觀察組患者超聲心動圖UCG掃查非冠狀動脈病變(NCAD)46例,冠狀動脈病變(CAD)17例。患者中出現冠狀動脈擴張12例,冠脈瘤5例。選取同時段在本院就診的兒童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作為對照組,年齡2~8歲,平均3.6歲。對照組患者不存在重大器官疾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冠狀動脈擴張:0~3歲冠狀動脈內徑>2.5mm;3~9歲冠狀動脈內徑>3.0mm。冠狀動脈瘤:患者冠狀動脈局部擴張節段>臨近內徑的1.5倍。
1.3 方法 在急性期與亞急性期對觀察組患者進行空腹靜脈抽血5ml,使用3.8%枸櫞酸鈉進行抗凝,通過3000r/min離心15min。將離心液放入低溫冰柜保存。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通過德國德靈公司Ca6000全自動凝血儀對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D-二聚體含量進行檢測,進行血小板計數。患者急性期與恢復期均進行超聲心動圖測探,觀察患者右冠狀動脈末端內徑、劍突下四腔心左冠狀動脈回旋支、左右冠狀動脈短軸切面內徑。對對照組進行常規靜脈空腹取血,采取相同方法對患者進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超聲心動圖探測,對兩組患者血清指標進行對比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D-二聚體為(0.49±0.16)mg/L,C反應蛋白為(40.28±10.08)mg/L;對照組患者D-二聚體為(0.13±0.07)mg/L,C反應蛋白為(6.54±1.92)mg/L。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D-二聚體與C反應蛋白的表達與川崎病密切相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診斷指標差異
川崎病是一種常見的免疫異常疾病,在臨床中又被成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在臨床中患者主要表現為發熱、皮疹、頸部非膿性淋巴結腫大、眼結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彌漫充血、楊梅舌、掌跖紅斑、手足硬性水腫等。川崎病在臨床中主要由患者免疫異常導致,主要感染源病毒、細菌、立克次體、支原體等。兒童由于自身的免疫機能較差,很容易感染川崎病。
研究數據顯示,川崎病的發病高峰在18~24個月,患者發病率隨著患者年齡的上升而降低。在對低于6個月的患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傳統診斷方法很容易造成對患者的誤診,導致患者治療耽誤,對患者具有非常嚴重的影響。當前臨床中,醫護人員主要采取血清學指標分析對川崎病患者進行臨床癥狀診斷。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對患者的診斷效果,有效對患者疾病進行全方位分析,診斷效果非常顯著。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漿中除去纖維蛋白分離出的淡黃色透明液體或指纖維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漿。血清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基本營養物質、提供激素和各種生長因子、提供結合蛋白、提供促接觸和伸展因子使細胞貼壁免受機械損傷、對培養中的細胞起到某些保護作用。臨床中川崎病患者在起病前的2周內,患者血沉和血小板計數發生明顯改變,患者血清血小板計數明顯增加。將血清學指標診斷應用與川崎病診斷已經成為一種高效的診斷方法。
血清學診斷在流行病調查中,對致病原因作微生物學培養,查找致病病原菌,分離出病原菌后證實,將分離的病原菌再和患者血清作抗原抗體凝集試驗,作為病因確證。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醫護人員對患者血清學D-二聚體、血清反應蛋白、血小板計數進行分析,觀察患者的整體血清指標變化,研究血清學指標和川崎病之間的關系。
在對患者進行臨床研究的過程中,觀察組患者D-二聚體為(0.49±0.16)mg/L,C反應蛋白為(40.28±10.08)mg/L;對照組患者D-二聚體為(0.13±0.07)mg/L,C反應蛋白為(6.54±1.92)mg/L。兩組患者血清指標存在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中對患者的血清學指標進行分析和檢測可以有效提高對川崎病的診斷效果,實現對川崎病患者病情的控制和治療。
除此之外,血清血小板計數也可以作為血清學指標對川崎病進行診斷。川崎病患者血小板計數明顯高于正常人的血小板計數。根據該研究結果,醫護人員可以分析患者存在川崎病的可能性。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觀察組患者血小板計數為(348±129)×106,對照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為(262±57)×106,兩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存在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川崎病患者血清學指標在臨床中較常規存在明顯差異,患者D-二聚體持續升高,患者纖維蛋白減少,導致血管冠狀動脈擴張。C反應蛋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患者血管病變,患者出現明顯C反應蛋白積累,導致患者冠狀動脈內皮功能降低,出現川崎病。
綜上所述,加強對川崎病血清學診斷指標的研究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實現對患者的早發現、早治療,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林剛曦,白海濤.川崎病血清學診斷指標的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1):91-92.
[2]王煒.15例川崎病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11):91-92.
[3]陳全景,雷勛明,隗遠祥,等.川崎病患兒血清C反應蛋白與心肌酶譜和冠狀動脈損傷的關系[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22):124-125.
[4]聞建軍.川崎病21例臨床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0,14(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