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勇
股骨轉子間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多為高能創傷導致,高發于老年患者[1]。保守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效果不理想,因此手術復位為主要的治療手段[2]。目前,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手術治療手段較多,如髓內釘內固定和鎖定解剖鋼板等[3-4]。本研究對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實施髓內釘內固定和鎖定解剖鋼板治療,并分析兩種術式的手術情況、骨折痊愈時間及術后髖關節功能,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間收治的80例股骨轉子間單側骨折患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齡范圍為34~67歲,平均為(54.7±10.2)歲;左側45例、右側35例。改良Evans分型:Ⅰ型13例,Ⅱ型21例,Ⅲ型9例,Ⅳ型14例,Ⅴ型13例;致傷原因:高處墜落19例,交通傷34例,運動損傷17例。采用隨機表法將患者分為A組和B組(各40例),兩組的例數、性別比例、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A組給予髓內釘內固定,具體步驟:取平臥位并牽引復位,在C臂透視機下操作,依次暴露大轉子下及、近段股骨外側及骨折部位上下端,向髓腔內插入導引針,插入PFN主釘后,行大腿外側切口,通過髖螺釘導針擴孔,依次擰入髖螺釘、防旋釘,于骨折遠端擰入髓內釘的遠端鎖釘。B組給予鎖定解剖鋼板手術治療,具體步驟:術野暴露同A組,插入鎖定解剖鋼板,通過依次插入定位導針、骨折遠端和鋼板尾端打入鎖定釘。術后監測生命體征及并發癥情況。
1.3 評價指標 分析兩組的手術情況及骨折痊愈時間,隨訪術后6個月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手術情況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X線透視時。采用Harris評分評價術后髖關節功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術后髖關節功能及并發癥以“率”表示并行χ2檢驗,其余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表示并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手術指標及痊愈時間 B組的手術時間和X線透視時間均低于A組(P<0.05),術中失血量低于A組(P<0.05);骨折痊愈時間低于A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指標及骨折痊愈時間
2.2 兩組的術后髖關節功能 B組的Harris評分為(83.5±12.4)分,高于A組的(68.7±8.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高于A組(77.5% vs 62.5%,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6個月的髖關節功能
2.3 兩組的術后并發癥比較 A組出現2例旋釘退出,B組未有鋼板斷裂的報道,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鑒于大部分患者為老年患者,體質較差,對手術的耐受較差,在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術式選擇上應盡量減少手術創傷和血運破壞,同時要求手術器械和操作對骨骼生理環境(如血管神經等)的影響較小[5]。手術情況是術式選擇的重要依據,同時遠期功能恢復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故應從手術情況和功能恢復這兩方面來評價手術效果。
本研究發現:鎖定解剖鋼板治療的手術情況優于髓內釘內固定,縮短了手術時間和X線透視時間并降低術中出血,主要與鎖定解剖鋼板的操作簡單,減少了對周圍組織的損傷有關[6]。鎖定解剖鋼板治療的骨折愈合時間較短,可能原因為鎖定解剖鋼板為鎖定裝置,可較好保持骨折端的穩定性,也降低了對器械的損傷。鎖定解剖鋼板治療的髖關節功能恢復較優,與其最大限度的保護斷端碎骨的血運、骨膜有關[6]。
綜上所述,鎖定解剖鋼板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效果優于髓內釘內固定,手術情況較好,可加速骨折愈合且隨訪功能恢復較好,可在臨床進行推廣。
[1]茅泳濤,徐煒,謝宗剛,等.髓內釘InterTan與鎖定鋼板置入固定股骨轉子間骨折的隨訪[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9):1564-1568.
[2]李文成,孫慶華,張敬偉,等.經皮加壓鋼板與髖動力螺釘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廣東醫學,2012,33(18):2819-2821.
[3]張偉明,向青天,陸萬青,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7):20-21.
[4]鄧頌波,張耀強,徐火榮,等.DHS鎖定解剖鋼板和PFN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比較[J].河北醫學,2012,18(1):35-37.
[5]陳繼峰.鎖定解剖鋼板與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效果比較[J].當代醫學,2012,18(16):31-32.
[6]任志強,焦文學,王振昊,等.鎖定髓內釘與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遠端骨折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30):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