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波
在醫學上,心臟上部的冠狀動脈發生硬化使管腔寬度減小,血液難以流通,進而形成血栓,出現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病癥,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冠狀動脈硬化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由脂質沉積構成,并且在一定情況下還會蔓延到全身的動脈系統,造成大面積的炎癥。在人體出現炎癥之后,高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數量會明顯增加,在冠狀動脈硬化的檢測中,hs-CRP的濃度可以作為檢測對象之一[1]。本研究主要將hs-CRP檢測與血脂檢測結合起來,探討其在診斷冠狀動脈硬化的價值和意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50例在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靈川縣人民醫院進行冠狀動脈硬化治療的患者作為觀察組,患者均確診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其透視檢查均有一定程度的冠狀動脈陰影。選取50例健康的志愿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8~69歲,平均(50.6±10.3)歲;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49~72歲,平均(51.4±9.8)歲,兩組在年齡和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利用日本生產的Sysmex-1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并結合美國產多普勒診斷儀 Acuson S2000,對靜總動脈的膨大處以及遠端靜脈的厚度進行測量,記錄最大厚度,以最大厚度為起始點測量上下1cm處3點的血管厚度,并取6次測量值的平均值。觀察組與對照組均于清晨空腹未進食時采集肘部靜脈血。5ml/次,在室溫環境下放置30min,放入3000轉/min,離心半徑7.9cm的離心機中進行離心處理,15min后取出,充分分離上清液,得到血清,在零下20℃的環境內妥善保存。在進行hs-CRP檢測時,使用免疫放射法,利用散射濁度儀來進行檢測。嚴格遵守說明書的步驟來檢測。使用羅氏生化儀進行血脂檢測,檢測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的變化[2]。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hs-CRP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脂指標中,除HDL-C的濃度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他指標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hs-CRP、TG、TC、LDL-C、HDL-C的比較
血脂異常是引發冠狀動脈硬化的最常見的因素。本研究結果表明,TG的含量水平顯著增加,而HDL-C濃度則顯現下降趨勢,提示兩者對冠狀動脈硬化的發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除了HDL-C濃度外,冠狀動脈硬化患者的hs-CRP和TG、TC、LDL-C等指標均明顯高于正常人。臨床研究發現,hs-CRP濃度較高的人群冠狀動脈硬化的發病率較普通人要高出2倍多,并且該群體心臟發病的發病率也很高;在無吸煙、糖尿病或是家族性遺傳疾病的女性研究對象中,hs-CRP也可以有效地預測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4]。
由于冠狀動脈硬化發作之后,會造成局部身體部位出現炎癥,炎癥對血栓的出現有較強促進作用,并且容易形成動脈斑,所以在冠狀動脈硬化的預測之中,炎癥反應可以作為有效地預測手段之一[5]。在臨床上,CRP的檢測可以及時識別冠心病的發生,冠狀動脈硬化與CRP之間有緊密的關系。當發生心肌梗死或動脈硬化之后,在病理部位的血管當中就會大量出現CRP分子,CRP在有炎癥出現的情況下可以大量增殖,將人體的補體系統激活,進而對炎癥做出反應,在機體的消炎過程中會出現大量最終產物,并且對血管有較強的破壞作用,最終導致動脈硬化。本研究結果發現,冠狀動脈硬化患者血清中的CRP濃度比對照組要高許多,提示CRP對動脈硬化有潛在的促進作用。
除了本研究所包含的內容之外,也有相關研究證實了TG、LDL-C的濃度升高會使CRP濃度升高,而HDL-C濃度的升高會使CRP濃度降低,因此在冠狀動脈硬化檢測中,要將血脂檢測與CRP檢測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確保檢測的合理性與正確性。除了普通的CRP檢測以外,hs-CRP檢驗的精確度已經可以達到0.1mg/L,如此精細的程度可以良好地應用到冠狀動脈硬化的臨床檢測之中,對其檢測正確率有很大幫助[6]。而健康人定期對身體內的hs-CRP進行檢測可以有效地預測冠狀動脈硬化的發病概率,而對于正在住院和已經出院的冠狀動脈硬化患者,定期的hs-CRP檢測對可以有效地預測冠狀動脈硬化的復發概率,同樣也適用于心臟病患者對心血管疾病復發的預測,根據患者體內hs-CRP指標的不同,可以將患者的危險等級進行評級,對患者的自我預防有較強的指導作用[7]。hs-CRP濃度超過了3mg/L,就可斷定為冠狀動脈硬化高發人群。若hs-CRP濃度超過10mg/L可以斷定人體內有其他部位的感染[8]。應當首先將其他感染消除,為確定檢測的可靠性,可以選擇重復2次;由于不同實驗室的實際情況不同,在進行檢測時要注意構建統一的體系,避免不同的實驗室檢測結果不同。
[1]黎瑞冰,班正賀.C反應蛋白在冠心病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6):884-885.
[2]李馨,謝朝歡.超敏C-反應蛋白和血脂檢測在冠心病的臨床應用[J].華夏醫學,2009,22(5):844-855.
[3]劉春明,孫一帆,梁秀芳.冠心病患者 C反應蛋白與血脂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7,4(10):968-969.
[4]解康杰,南洋,李軍.高敏C反應蛋白對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險事件的預測作用及機制[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1,32(2):232-235.
[5]楊洪亮,宋其海,蘇詠梅.冠心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La(a)的檢測分析[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9,30(5):80-82.
[6]廖予婕.cTnI,hs-CRP和BNP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前后的變化及其對診斷和預后判斷的價值[J].檢驗醫學,2010,25(2):92-95.
[7]譚稻香,秦微,曾雙志,等.超敏C反應蛋白對小兒支氣管哮喘診斷價值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11):62-63.
[8]鈕煒西,唐發寬,華寧,等.IMA,hs-CRP,BNP聯合檢測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臨床意義[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2,19(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