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一、創設視聽情境,在變中遇見
教師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能將優美的音樂和清晰的畫面結合起來,能把抽象變具體,使靜態變動態,給人以美的享受。比如,《安塞腰鼓》一文氣勢恢弘,詞語簡潔有力,句子鏗鏘激越。課文第九和第十自然段中連續出現的六個“隆隆”該怎么讀呢?如果僅憑讀課文中的文字描述,學生只是覺得好,卻不會有身臨其境之感。蘇州市吳中區蘇苑實驗小學高本大校長在教學此文時,先讓學生觀看黃土高原上后生敲鼓的錄像,然后根據后生敲鼓的節奏指揮學生讀好“隆隆,隆隆,隆隆”,由于聲調是上揚的,總覺得少了一些鏗鏘有力的韻味。接下來,高校長親自范讀,聲情并茂,像一位誦讀大師,又像一位指揮家。他大膽改變了敲鼓的節奏“隆——隆隆——隆隆隆”,還根據鼓槌的運行軌跡,巧妙地將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將聲調由陽平改為入聲,這么一改,動作更加沉穩有力。學生朗讀時語調由低到高,語速由慢到快,聲音越來越激越,每一下仿佛不僅敲擊在牛皮鼓面上,更敲擊在現場每一位學生、老師的心上。對學生而言,通過巧妙的變化能從擬聲詞中感受到強烈的震撼,這便是教學的無限魅力,這就是大師的無窮智慧。
二、創設表演情境,在玩中遇見
愛表演、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這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課文中一些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往往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加以解決,這比起簡單、枯燥的朗誦形式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而且印象深刻。例如,在教學《浪花》一課時,“她嘩嘩嘩笑著跑回家。……嘩——嘩——嘩——浪花跑去又跑來,像一群淘氣的娃娃。”這篇短文中有兩處寫到了浪花的聲音,學生在朗讀時能根據標點符號的不同讀出不同的節奏。我在教的時候以教室前的黑板為岸邊,讓幾名學生當淘氣的浪花娃娃,邊讀邊表演浪花嬉笑奔跑的樣子。學生從位置上“嘩——”跑到前面,撞擊到黑板又“嘩——”退回去,他們高興地表演著、奔跑著、玩耍著,此時的課堂似乎變成了歡樂的海洋,學生似乎就是其中跳躍的音符。通過表演,學生學得愉快,讀得輕松,記得牢固,充分享受了語文學習的樂趣。
三、創設問題情境,在辨中遇見
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探索問題的情境,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愿望,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例如,教學《嫦娥奔月》一課時,“后羿登上昆侖山頂,運足氣力,拉滿神弓,‘嗖——嗖——嗖——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這里三個“嗖”究竟應該怎么讀?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自主探究。有名學生站起來這么讀:“嗖嗖嗖。”我問他為什么讀這么快?他說:“后羿力大無比,一口氣射下來的,所以容不得半點含糊。”有那么點道理,但另一名學生馬上站起來反駁:“不對,因為后羿是運足氣力,射完一個要再運氣,所以應該是‘嗖——嗖——嗖——。”面對兩種不同的讀法,我沒有及時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繼續討論:“這兩位同學很會思考,能聯系上下文讀出兩種不同的聲音。其他同學說說看,你們覺得應該怎么讀?”同學們對此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后來有同學查字典后,指出“一口氣”在這里的意思并不是一次呼氣一次吸氣,而是指沒有間隔,一下子的意思。如“他一口氣看了180頁書。”就是指他連續看書,中間沒有中斷。這樣的說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我既帶著學生“潛進”了擬聲詞中,又領著學生“走出”這片叢林進行前后觀望,在辨析中有效地激活了學生對語言敏銳的洞察力、聯想力和深度思維。
四、創設生活情境,在讀中遇見
根據課文內容創設具體的生活情境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集中注意力,增強學習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天鵝的故事》一課時,如果將“只聽得‘嚓——嚓——,冰層裂開了一條小縫,接著又裂開了一條……冰面終于塌陷了,出現了一個小的冰窟窿。”里面的擬聲詞轉化為鮮活的生活畫面,就被賦予了情感的溫度。我用PPT先出示冰塊破裂的生動場景,隨著冰面的裂開,屏幕上相繼炸開幾個文字“嚓——”“嚓——”,然后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冰面沒有破,怎么辦?”一名學生起來朗讀:“冰面裂開了一條縫,再用力。”又一名學生大聲地朗讀:“冰面上已經出現了一個小窟窿,繼續用力敲打。”一名學生深情地朗讀:“冰面已經被震得顫動起來,咱們一齊來感受這動人的情景!”全體學生慷慨激昂地起立朗讀。通過創設這樣的語境,學生不僅走進了文本深處,也走進了老天鵝的內心世界,再朗讀后面“克嚕——克哩——克哩”的叫聲時就水到渠成了。學生仿佛也是一位“破冰勇士”,完全和老天鵝融為一體,感悟到一種精神的力量,獲得了最本質、最深刻的生命體驗。
總之,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形式是多樣化的,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實現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與創造,還可以讓我們聆聽到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思維被充分激活,我們的課堂也會更具智慧,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