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峰
現今,企業需要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用人單位需要選用有“靈氣”的學生,這對職業學校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形式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新要求,職業學校如何實現快速、健康、持續發展,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呢?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一、堅持以生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個體心理發展及心智能力密切相關。職高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自控能力較差,接受和掌握知識的能力遠不如普高學生。傳統的教學方式習慣于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注重知識體系的完整和理論知識的傳授,教師習慣于研究“是什么”“為什么”,很少研究甚至不去研究“做什么”“怎么做”,一味地理論灌輸,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課堂教學效率自然難以提高。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市明確要求各職業學校教師自覺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觀,轉換角色,走下講臺,搭起“平臺”,合作對話,激活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自覺學。教師要集中精力在“巧妙引導”上做文章,導思路、導方法、導技巧、導規律,精講多練,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釋放能量、求知創新的舞臺。
例如,在電子技術教學中,教師將教學內容整合成動手制作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家用電源、功放、電子搶答器等,實驗室變成了課堂,學習內容變成了作品,教師與學生一起拆裝、研究電路結構并自己動手設計新結構,課堂真正“活”了起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
二、突出情感功能,創新教學方式
現代格什塔心理學派提倡構筑“喚情結構”,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情感型的心理興奮灶。當學生的學習情感被激發起來時,往往表現出聽得專注、說得熱烈、讀得有味、答得流暢等特點,并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經久不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滿懷激情,對學生充滿愛心。
可以說,贏得職高學生向往之心、急盼之情,就贏得了職高課堂教學之魂,也就贏得了職高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所以我們提倡職業學校的教師要人人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個個當情感交流的能手,善待每一位學生,不因學生學業失敗而忽視他們,不因學生品德缺失而放棄他們,多關注他們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課余時間多跟他們交流,課上同他們共歡樂,以火熱的心、滿腔的情溫暖職高學生的心靈,開啟他們情感的閘門,以心靈感動心靈,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氛圍,努力激發起學生對教師的崇敬之情、對課堂的向往之情、對求知練能的熱切之情。為此,我們教研室要求職高的專業課教學緊扣現實生活,引進企業實際生產模型,讓學生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想得出、學得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欲。教師要根據不同教材、不同科目的特點精心設計教學流程,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學法,使學生感到興趣盎然并學有所得。
例如,在學習“電力拖動”這一內容時,教師先帶領學生到車工實習工場去了解車床控制走刀的一些步驟,這樣學生回到教室學習時就能輕松掌握正轉、反轉以及控制電路設計中的一些基本要求。
三、把握辦學方向,注重實用為本和能力培養
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因此,要加快課程改革步伐就必須要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起以實踐技能訓練為重點的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學校的教學應打破學科體系,突出應用特點,把能力培養放在首位。應遵循技能人才培訓和培養的規律,重新建立起新的靈活的課程體系,即先實踐教學后理論教學以及實踐與理論相互融合的模塊教學體系,讓學生圍著實踐轉,圍著技能轉。先讓學生動手干一干,然后歸納總結,再展開理論教學,使文化課教學、理論課教學為實踐教學服務,構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新模式。在課程設置上應降低專業理論課的難度,拉大理論課的寬度,壓縮理論課的內容,加大技能訓練的力度。專業理論基礎教學應以實用、夠用為標準,技能訓練應以練實、練精為目標,保證實習教學的時數,確保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到位。
例如,在“電子技術”基礎教學中,教師先將簡單穩壓電源、串聯型穩壓電源、三端集成穩壓電路組合到一起,然后帶領學生進行實際安裝檢測,最后讓學生根據測量結果簡單介紹各部分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實訓教學中,教師要做好課前“五備”,即備項目、備材料、備場地、備工具、備理論。抓牢課上“四環”,即起步入門、模仿操作、強化訓練、自我總結。做好“三查,即自查、互查、請教師面查。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對所輔導學生的產品進行面批,點評學生的作品時態度要中肯,對學生的進步要給予鼓勵。這樣既有助于融洽師生關系,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
隨著職教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市的職業教育質量也穩步提高,學生在各級各類比賽中頻頻獲獎,畢業生實習就業供不應求,職業教育已從追求高數量指標轉為追求高質量指標。當然,課程改革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努力探索,確保我市職業教育更快更好發展。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