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銘
摘 要:締約過失責任是一種介于違約與侵權責任的責任制度,它的理論基礎是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締約簽訂后,若一方違反誠實信用原則,致使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造成對方利益損失,則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締約過失責任是在傳統民法理論的基礎上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它既增加了交易的安全性,又強化了合同當事人的責任和義務。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締約過失責任相關法律體系已經趨于成熟,但是同所有法律體系一樣,締約過失責任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探索中不斷完善的過程。本文以我國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問題為出發點,對我國目前締約過失責任法律體系進行全面的剖析,并對其中某些突出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締約過失責任;誠實信用原則;損害賠償;完善締約責任體系
締約過失責任自羅馬法開始就成為法學界探討的重要問題。締約過失責任最早由德國法學家耶林在《耶林法學年報》上提出,這是締約過失責任法律重大的轉折點。理論提出后,世界各國的立法和判例先后采納了他的合同法理論。我國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確立也正是受到其理論的影響。但是法學界并無統一認識的問題上,比如締約過失責任的涵義,賠償的范圍等。由于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不完善對案件的處理帶來了不便,因此對締約過失責任相關法律問題進行研究,對我國法律體系的完善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一、締約過失責任概念
目前,締約過失責任是沒有完整概念的一種法律合同,即使是《合同法》也并未對其有清晰明確的概念定義。它只是對違反某種義務所以承擔的責任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并未建立統一概念。為了填補締約過失責任相關法律存在的漏洞,法學界有必要對締約過失責任概念進行深入探究。
本文認為,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由于其中一方違背合同,而導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受損的民事責任。更嚴謹的概念可以描述成:締約人在締約合同訂立過程中,因故意或過失違反了以誠信原則為基礎的先合同義務,給其余締約方造成信賴利益損害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概念中主要包括了締約人、故意或過失、誠實信用原則、先合同義務、信賴利益、民事責任。締約過失責任有動態性和階段性,表明了締約過失責任不等同于違約責任。概念中的“先合同義務”是締約過失責任的核心內容[1]。先合同義務比誠實信用原則更容易判定,這給法官的審判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據,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二、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別
(一)從發生前提區分。締約締約過失責任是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因一方的故意或過失導致合同無效或不成立,給另一方造成利益損害時應承擔的賠償責任。違約責任是在合同期間,其中一方不履行義務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由此可知,兩者發生的前提是不同的,違反的內容也不同:締約過失責任違反的是法定的內容,違約責任違反的是合同雙方之間的約定。
(二)從責任承擔方式區分。締約過失責任的承擔方式和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也是區分二者的依據之一。締約過失責任承擔方式是法律規定的,且只有一種,即損害賠償方式。而違約責任承擔方式可以有多種,比如:賠償違約金、賠償違約給對方帶來的損失、實際履行等。
(三)從歸責原則區分。締約過失責任的歸責原則是過錯原則,只要有過錯就一定會有責任,沒有過錯就不用承擔責任。但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不需要有過錯,只要當事人不履行義務就要承擔違約責任。
(四)從賠償范圍區分。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只能是信賴利益的損失,但目前的法律體系中,信賴利益的范圍仍然是法學界爭論的問題,因此并沒有統一的范圍。違約責任賠償的范圍不僅包括違約導致的實際損失,還包括履行利益的損失,即在對方不違約的情況下,本應獲得的利益這方面的損失[2]。
三、締約過失責任的合同問題
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適用有三方面,包括合同不成立的締約過失責任、合同無效時的締約過失責任、合同被撤銷的締約過失責任。
(一)合同不成立的締約過失責任。當事人在合同成立前的締約階段,因故意或過失給另一方造成損失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屬于合同不成立的締約過失責任。造成該責任的過錯行為有四種:第一種是在要物合同中,要約人不交付標的物,或者承諾人不受領標的物,致使合同不成立;第二種是要約人違反要約義務;第三種是在審批和登記合同環節,因其中一方或者雙方的過錯,致使合同未批準,給對方造成的損失;第四種是當事人違反先合同義務,給對方造成的損失。
(二)合同無效時的締約過失責任。合同成立后,也有可能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合同無效。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因為一方當事人的過錯導致合同無效。當合同違法無效是一方當事人以欺詐威脅手段造成時,會產生締約上的過失責任;當合同違法無效是雙方過失造成的,則根據自身過錯承擔應有的責任;但是當合同當事人故意串通違法而導致合同無效時,締約過失責任的規定并不適用。其二是待定合同因未被籌劃承認而無效。比如:無權代理人訂立的合同在沒有得到被代理人的承認是不能成立的;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訂立的合同要得到法定代理人的追認才能使合同有效等等。
為了減少和避免因合同無效而產生的締約過失責任的糾紛,我們要認識到無效合同的無效不需要當事人的主張,它是法律效力上的絕對無效。因此不僅是當事人有申請合同無效的權利,法院也有審查并確認合同無效的權利。當締約雙方故意違法,則可以將財產歸還國家;當當事人均非故意違法,則當事人互相返還財產。
(三)合同被撤銷的締約過失責任。合同成立生效后,被撤銷的原因可能是合同文件內容存在歧義或者不真實。當由于自身的過失導致合同意思表達不真實,導致對方受到損害時,自身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需要注意的是,法院不得采取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權,該撤銷權僅限于一方當事人行使。
四、締約過失責任賠償問題
(一)明確賠償的主體和賠償的對象。我國《合同法》上規定了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因相信合同有效成立而遭受損失的一方享有賠償的權利,是賠償的對象。而另一方是損害賠償的義務主體,是負有賠償義務的締約方。
(二)過失相抵原則。當雙方都有過失而造成其中某一方的損害時,也會產生締約過失的賠償責任。但受損的一方只能要求對方賠償一部分損失,即按照過失相抵的原則。過失相抵原則指:對方造成的損失由對方承擔,自己造成的損失自己承擔。不可以要求賠償方全額賠償。
(三)互相賠償原則。當雙方都有過失,又都對對方造成損害,就是互為締約過失損害賠償的權利人和義務人,在這種情況下,締約雙方按照過失的大小,各自賠償給對方造成的損失。
(四)故意而為者不能請求賠償。當事人在知道對方存在締約上的過失后,仍然故意隱瞞,不采取任何積極措施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損害的,不可以請求賠償。
(五)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損害賠償的的范圍分為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有締約人支付的締約費用、準備履約費以及兩者的利息等,它是指因對方的締約過錯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間接損失指的是當事人的可得利息損失。當事人在申請間接損失賠償要注意兩點:提供成分的證據,證明其可得利益的真實性;請求賠償的總賠償金不能超過該合同最后實際履行的利益。
五、締約過失責任法律完善的建議
(一)明確概念。前文已經指出,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并沒有得到明確的指出。為了在司法實踐中正確區分案件的責任范圍,我們要明確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對我國締約過失責任的確定,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明確締約過失責任所強調的不只是故意、惡意,還應強調在過失情況下也要承擔應有的締約過失賠償責任;擴大法定的締約過失表現形式,因為給予法官認定締約的自由裁量權并不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明確締約適用范圍。由于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合同生效后締約過失的現象,因此要完善規定在合同有效的狀況下締約過失責任。締約過失責任適用范圍可以總結為:合同不成立、合同無效、合同被撤銷以及部分合同生效的情況。除此之外,還應明確在合同訂立過程中故意泄露對方信息的狀況下,締約過失責任合同的有效性問題。
(三)確定賠償范圍。目前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規定中,賠償范圍是不夠確定的。現有的法律規定賠償范圍屬于信賴利益,它的內容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現有法律規定的締約過失賠償范圍包括締約費用、準備履行締約的支出、前兩者的利息、喪失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的機會的損失。除了最后一項為間接損失外,前三項屬于明確數額的直接損失。締約人要明確知道,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的機會損失必須在締約過程中真實客觀存在的,而不是締約當事人為了得到賠償的主觀意愿。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機會喪失的賠償才是正當合法的。
除了部分賠償范圍沒有在《合同法》中明確規定之外,賠償上限也沒有明文規定,這給締約過失責任的民事糾紛帶來了不少麻煩。一般情況下,賠償的上限不能超過締約雙方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所預見的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也不能超過合同成立和履行所得到的利益。
(四)完善保密義務。訂立合同過程中的先合同義務指的是:不泄露對方的個人身份、商業信息、財務狀況等秘密信息。當締約一方對另一方的秘密信息進行惡意的泄露,造成了對方的損失,要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為了使受害者保護自身權利,在締約過失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法律要規定當事人享有合法的選擇權。
結束語:在我國,締約過失責任體系結構不夠嚴謹,體系的立法性不夠強,導致在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上存在較多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實現形式上相對簡單,但執行效率不高。該制度體系必須明確規定締約過失的適用范圍、賠償范圍等關鍵內容,從完善的理論體系出發,在實踐過程中逐步改進締約過失責任體系結構。因此,法學界的相關人員有責任積極構建一個系統結構完善的、統一的、與國際接軌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體系。
參考文獻:
[1] 肖永平論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和性質[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6(11):67-69.
[2] 王利.明違約責任論[J].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14(1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