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勝強
摘 要:本文簡單分析廉政風險防控長效機制的建設思路。
關鍵詞:廉政風險防控長效機制;腐敗;問責;監督
企業開展廉政風險防控長效機制的建設工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為核心,堅持從源頭上控制腐敗行為,加強企業權力運行的監控,強化每一個員工的責任意識、風險意識、自律意識,杜絕違法犯紀行為,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
一、深化思想引導,全面推進廉政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建設
深化文化倡廉思想,教育內容要與時俱進,教育方法要因材施教,教育效果要強化意識。加強上崗教育,加強每一個員工的上崗教育,尤其是干部領導的上崗教育,將廉政培訓、廉政訪談、廉政宣誓、廉政知識考試等結合起來,使關鍵崗位員工熟悉廉政風險點,樹立廉潔奉公的思想。加強履責教育,每一個員工都有一定的責任,廉政教育覆蓋全企業,每一個員工都有履責、監督的責任和義務,教育人員應積極通過示范案例來警醒員工,以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來提醒員工。加強日常教育,既要開展日常的廉政學習資料、廉政黨課等,也要積極開展遠程教育、微博教育、廉政微電影等,開展針對性的廉政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建設,調動全體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效率。廉政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單純依靠紀檢監察部門,必須整合企業資源,全體員工積極協調配合,在部門之間、系統之間形成大協調、大預防的工作作風,全面推動該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充分運用“制度+科技”手段,有效推進廉政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建設
運用信息技術、自動控制計算、互聯網技術等構件廉政風險監控系統、預警系統、廉政風險管理系統,加強未納入系統范疇內的違紀違法行為,采取綜合措施防范廉政風險。健全廉政風險防控組織體系,加強領導以及部門之間的協調,設立專門的廉政風險防控小組,全面監控廉政風險。根據企業實際情況落實各個小組、領導、部門的風險防控責任,形成嚴密的風險防線,建立自上而下的風險管理模式和自下而上的風險識別控制模式,實現廉政風險的分層管理。充分運用廉政風險監督監察這個手段,加強日常監督,開展針對性監督檢查,及時解決風險防控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將工作效果作為黨風廉政責任制考核的重點之一。在評價指標上,結合廉政責任制和監督機制的有關指標完善廉政風險防控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當考核綜合結果為不合格時,立即查找原因,修正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增強廉政風險防控效果。
三、強化問責機制,嚴禁走過場
在當前的廉政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建設中,風險排查很容易出現走過場問題,領導不重視風險排查工作,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性不強,不愿意配合相關人員排查工作,導致風險排查工作困難重重,最終變成“裝飾門面”的工作,陷入走過場的誤區。因此,在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過程中,應強化問責機制,嚴禁走過程,謹防責任的不清晰。首先,強化企業領導的責任,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關鍵在領導,領導班子的責任意識是防控機制建設中需要重點討論的問題,黨委書記作為風險防控的第一責任人,其必須充分發揮好領導的職能,全面、系統、整體開展廉政風險防控工作。其次,強化紀檢監察部門的責任,紀檢監察部門應協調配合企業黨委做好防控機制建設工作。再次,強化企業各個部門責任。各個部門應根據自己工作的實際情況找出腐敗行為容易發生的環節和部位,逐漸形成以崗位為電、以流程為線、以制度為面的防控機制。最后,防控工作與廉政風險責任制考核體系的結合,廉政風險防控機制部署合不合理、周不周密,防控措施是否得到貫徹落實,監察工作開展得到不到位,相關領導責任的追求情況等,均應按照廉政風險責任制的有關規定追求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四、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廉政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建設
企業開展的廉政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建設必須符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借鑒其他企業的成功經驗,召開研討會,成立防控小組,編制行之有效的防控機制實施方案,綜合辨別企業當前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廉政風險,并根據風險產生的原因進行針對性防控。對每一個風險都進行深入分析,確定風險等級,劃分出風險責任主體,提出管控方案。辨別風險,找出當前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并通過相應的防控措施完善制度,改革管理模式。為使全員參與到廉政風險防控工作中,應仔細分析風險責任,將責任落實到每個部門、每個崗位、每名職工身上,重視關鍵崗位、各級領導干部的風險責任,使其主動接受監督并參與監督,在思想上做到不懈怠、不擅權、不特殊、不掉隊。
結束語: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朝著多變性、多元化方向發展,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侵蝕人們的思想,社會上的腐敗違紀行為日益增多。企業要想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加強廉政風險防控。本文從四個方面簡單介紹企業廉政風險防控長效機制的建設思路,供同行參考。
參考文獻:
[1] 吳靜.國有企業廉政風險防控工作初探[J].檢察風云—創新社會管理理論專刊,2013(2):76-77.
[2] 陳媛.淺析企業廉政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建設思路[J].管理觀察,2014(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