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勝
摘 要:人類社會已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3G、4G技術的普及與智能手機的發展,移動社交網絡等移動互聯網應用與我們形影相隨,移動時代已經來臨,移動媒介將影響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從娛樂、銀行、社交的角度對移動媒介對生活的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移動媒介;移動社交網絡;生活
移動計算技術和社交網絡的普及和廣泛應用使得變革勢不可擋。社交網絡的應用可以讓更多的人希望通過使用手機、電腦等設備來獲取自己對信息、娛樂等方面的需求,從而大幅度提高設備的使用率,而移動計算技術憑借其自身技術優勢,無疑會增強社交網絡的功能,增加其效用。這樣的關系是一個互相促進、互相推動、共同成長的良性循環。移動技術與社交網絡的融合,不僅使得我們每個人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還可以讓我們再任何環境任何條件下增長知識。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商業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說,決策就是信息,而信息獲取的及時性無疑會讓更多的商業領袖做出更快更加睿智的決策,也可以讓消費者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消費決策。信息的力量是強大的,我們正在經歷可與“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相媲美的“信息革命”。
移動媒介在娛樂、銀行貨幣、社交等方面的影響日益突出,其影響力日益深遠,對生活造成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目共睹。
一、移動媒介對娛樂的影響
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與移動相關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已經到位,包括移動設備的建設、云計算和社交網絡的應用等。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一個網絡應用只需要配套相應的軟件,就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它們。這種技術的普及與應用,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各種費用開支的縮減。比如,要對一個頂級的控制臺游戲進行平臺研發時,大約需要花費1800萬到3000萬美元,需要幾百人花費好幾年的時間才可以完成,但是要研發一個移動游戲卻僅僅需要3萬到30萬美元。這種差距勢必會影響到傳統游戲的研發與普及。
人們習慣于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來自媒體的各種信息。傳統的媒體呈現給人們的只是文字和圖片,人們接受起來也比較費時費力,而視頻、移動新媒介等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加直觀的影像,不僅可以聽到各種新聞或者好友傳送過來的聲音,還可以通過視頻資料等直觀地感受到它。這些體驗在移動技術的參與下被人們隨時隨地地感受到。然而由于條件所限,以前的視頻圖像往往和固定笨重的設備綁定在一起,我們必須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出現在電視機前,才可以看到我們希望獲知的新聞或體育賽事;想要看電影,我們必須得去電影院或者通過DVD;想玩游戲,我們不得不去特定的場所使用一些特定種類的游戲機,等等。傳統媒介的這些特征束縛著我們的獲取功能,影響著我們觀看影像的數量與質量。然而,移動媒介的來臨,使得這些不便之處一去不返,通過移動設備和網絡,我們可以獲取更多的影像,甚至是所有。移動著的媒介,聯通著全世界,它的快速高效發展意味著傳統的實體媒介已經失去它以往的輝煌,將成為多余的負擔。
二、移動媒介對銀行的影響
銀行產生之初,其最原始的目的就是確保資金的安全。如今,隨著信用卡、各種銀行卡的出現,現金正在逐漸消失,自動柜員機逐漸失去存在的意義,銀行的作用將怎樣體現、怎樣轉變呢?不管銀行的職能將發生怎樣的變化,其存在的價值依然不減,銀行還將一如既往的存在,保障資金和交易的安全,唯一改變的就是其形式在不斷變化。假設你在手機上存了一定數額的現金,當然這筆現金是以數碼的形式存放的,一旦你的手機丟失,這筆數碼現金隨之丟失。比較幸運的是,由于手機有安全防范措施,持有你手機的人不能進入你的賬戶。不幸的是,你自己也沒辦法進入賬戶了。這時候如果要取回你的數碼現金,就需要在銀行的服務器上保留賬戶記錄。在新世界,銀行將把你的貨幣價值作為記錄保存在一個數碼金庫里。
銀行將一直存在,但是支行將會消失。在舊世界,如果你需要抵押貨款或者辦理其他業務,你得去你家附近的銀行網點。網點設于一座很奢華的大廈之中,你走進大廈與坐在供電供暖、舒適的辦公室里、隔在防彈玻璃后的銀行職員談話,這些職員享受著這些優越的辦公環境,有著優厚的醫療保險,甚至乘坐著公司派發的汽車,等等。而所有這些高端奢華的背后都是作為銀行的日常管理費用由顧客以按揭的方式來買單。于是,你會被迫多支付一定數目的基點或者一定比例的利息。也正是這些通過按揭轉嫁過來的管理費用推動了按揭房供的上漲。但是,移動浪潮的來臨,推動了數碼信貸的發展,通過數碼信貸,你可以用你的移動設備訪問一家荷蘭的網上銀行。如果這家銀行愿意為你提供比本地銀行按揭利率低一些的貸款,那么我想沒有多少人會依然去選擇本地銀行的。我們正快速進入一個新時代,阻礙金融全球化的只有規章和法律,而不是物理定律。
三、移動媒介對社交的影響
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發展讓我們的聯系變得越來越緊密,這樣緊密聯結的社交關系促使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發布和傳播,其產生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網絡的普及和移動設備的可得性,造就了社交網絡的普遍性,因此,社交網絡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一項再平常不過的日常活動。手機等移動終端的隨身攜帶性使得人們可以在每天的空閑時刻隨時隨地地使用社交網絡,通過社交網絡與好友保持聯系或者瀏覽新聞網頁、獲取所需信息。這樣的網絡功能或者是網絡環境無疑會成為個人的一個很好的釋放渠道,但是其弊端就在于缺乏隱私保護,這樣開放的溝通環境對于那些試圖隱匿真相的人來說是個嚴重的問題。
現如今地球上最繁忙的社交網站Facebook用戶數量在2011年就已達到8億,伴隨其他一些社交網站的消失或者淡出, Facebook之所以勝出,是因為它了解社交網絡工作的原理,而且發明了可以海量擴容的技術。在Facebook網站上,你可以與一個你想聯系的陌生人取得聯系,并且相識甚至成為“朋友”,在彼此認識的過程中,了解是相互同時進行的。你更新的動態可以被“好友”看到,同樣,你也可以看到好友的最新動態。這樣,好友之間就可以分享彼此的經歷。早期的社交網絡只不過是個交友的場所,而Facebook則是一個社交宇宙:用來娛樂、公開相片、進行病毒營銷、發布公告、發布個人信息甚至墓志銘的網站。它是一個可以播放任何東西的媒體,從早晨的哈欠到拍到的視頻謀殺。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社交網站,集社交和商務于一身,幫助職場人建立聯系、跟蹤趨勢、尋找工作以及聊天。在線下,人們百分之五六十的工作機會是通過熟人介紹的,通常是朋友的朋友,所以一個根據這個模式建立的網絡能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在移動技術的即時性和普遍性的推動下,社交網絡正在獲得出乎意料的力量,并不斷推陳出新。在許多方面,社交網絡正在演變成一種全球有機體:隨著每個新成員的加入,它不斷地拓寬范圍、充實知識庫。我們不僅和朋友聯系,還和一個擁有實時的全球意識的集合智能相聯。隨著未來幾年移動社交現象的演進,我們將看到它適用于更多出人意料的方式。
參考文獻:
[1] [美]約瑟夫?R. 多米尼克、羅杰?D. 維曼 著. 《大眾媒介研究導論》[M]. 金兼斌等 譯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
[2] [美]尼葛洛龐帝 著.《數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
[3] 李丹. 社交網站用戶的行為和動機[J]. 《傳媒觀察》. 2009. 第44-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