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妍
摘 要:本文從基礎會計課程的現狀、現存問題、課程發展和提升目標的確定及最后的檢驗評價幾方面對這一方法進行應用,以期達到全面提升基礎會計課程質量的目標。
關鍵詞:基礎會計;課程質量;指標控制
一、課程的現狀分析
隨著經濟及社會發展,財政部及有關部門更新并頒布最新會計制度及相關條例;基礎會計作為會計專業的入門課程,隨著各行業和各經濟實體的運行發展,建立了行業調研制度,確保以適應行業發展為目的培養人才;建立了基本的課程開發、實現和運行的管理機制;能夠引進財務軟件等輔助教學設備,建立起學習專業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學校有多媒體、ERP系統、圖書館等設施和學習資源;該課程學習完成后可以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這是學生今后從事會計工作的必要條件,并為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務會計等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課程問題分析
針對基礎會計課程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這一問題的提出應該采用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如問卷調查、分組討論、對作業和檔案資料數據的篩選分析等。進行分析問題時,應由專門人員對問題資料歸納整理、形成專案,為下一步確定目標、解決問題打好基礎;而且要求課程涉及的相關人員都要積極、公平參與問題的討論分析,不僅是教師和學生,還包括課程服務人員、經濟實體中職員等,這樣才能保證問題提出的全面、準確,使今后課程質量提升目標的實現達到可能。
三、課程發展和提升工作目標的確定
當前現代的管理理念要求任何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明確具體的工作目的,然后根據既定的目標、標準、任務,安排實現目標的步驟。分析問題后,全面考察可行性和現實條件,全體人員協商并最終確定一項工作目標。
因為目標的確認直接影響我們今后工作的方向,所以要求十分慎重,全體人員要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地反復協商甚至推翻原有目標。要遵循參與式工作的原則:平等參與,所有相關人員都平等積極地參與,領導站在基層的角度思考問題,教師和學生開拓思維盡量提出多種意見并互動分享;重視多元,每位人員或組別對一件事情會存在不同看法、采用不同手段,應大力提倡新思想、新手段的提出,為課程的創新發展開闊眼界;利用已有知識經驗,合理建構知識體系,參與人員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可大膽提出創造性觀點;樂于反思、合理改進,每個人要時刻對自己及他人的思想、行動、情感體驗和工作進程進行反思,及時發現問題并適當調整方案。
比如確定基礎會計課程的實操性作為改進的工作目標,以增值稅中的進項稅額為例。進項稅額是從銷售方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或海關的完稅憑證上注明的增值稅額,可以從當期商品銷售的銷項稅額中抵扣。不可扣除的進項稅額包括用于非增值稅應稅項目、免征增值稅項目、集體福利或者個人消費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等五項內容。這五項不可抵扣的進項稅額對于剛剛進入會計專業課程——基礎會計學習的學生來說有些難以理解。我們可以依據參與式工作的原則和真正的實踐來促進學生的知識掌握。教師在適當的時間可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只有首先了解工廠的生產流程才能進一步理解原材料中進項稅額的抵扣規律。師生可共同討論,提出針對不可抵扣進項稅額的各種理解。利用生活中的經驗事例,進一步分析這一產品的增值鏈條的斷裂對于其進項稅額抵扣的影響,從而主動歸納和理解不可抵扣的進項稅這一知識點。教師和學生甚至企業財務人員、生產人員、銷售人員都可參與研討并反思。這樣一來,學生能把晦澀難懂的知識理論化解在實踐和平等參與中,達到增強基礎會計課程的實際操作性這一目標。
四、課程檢驗與評價
對于課程目標的實現要有相應的檢驗指標。將學生置于一個仿真的經濟實體中,自己作為一名會計人員,把整個會計期間的經濟業務進行填寫憑證、記錄帳簿、試算平衡、輸出會計報表、納稅申報,甚至進行財產清查。如果學生能夠獨立熟練完成這些工作,說明檢驗指標達標,實現了預期的課程目標;如果不能完成,則視其完成程度與預期工作目標作對比,確認在多大程度上達到了課程目標。
伴隨新課程開發、課程實施和課程結束的整個過程,課程評價在不同階段有所側重,是一個不斷調整、修復的動態過程。基礎會計的課程開發階段,主要針對課程方案的選擇、課程開發的人員配備、課程開發的規劃等進行評價;課程已開展并取得階段性成果后,要從不同角度審視課程目標的合理性,對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制訂課程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課程結束時,著重評價課程學習結果及其外部影響,如學生掌握基礎會計這門課程的精髓后,對今后后續課程的學習、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取乃至步入社會的職業發展都有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葛軍.會計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周璐.關于《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的探討[J].職業圈,20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