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袁林(等)
摘要:肺朝百脈”語出《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后世多數醫家和注家多從“朝”字入手詮釋,以“朝向,朝會”做解,以“單向”的指向性作為解釋該句。本文以《黃帝內經》為主要參考,提出‘肺朝百脈是指:肺是“氣”的“雙向調攝”并提出了肺朝百脈的中醫理論模型“8”字模型。
關鍵詞:肺朝百脈;氣機;黃帝內經
中圖分類號:R22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4-0006-02
“肺朝百脈”語出《素問·經脈別論》[1]:“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后世多數醫家和注家多從“朝”字入手詮釋,以“朝向,朝會”做解,以“單向”的指向性作為解釋該句。現行中醫基礎理論教材認為肺具有“肺朝百脈”的生理功能,對其解釋為“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經脈而聚會于肺,通過肺的呼吸,進行氣體的交換,然后再輸布到全身。”這樣的觀點帶有很強烈的現代西醫學的心肺血管循環觀點。這對于源自于成書于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的“肺朝百脈”是否真可如此理解。
以上觀點,都未能指出肺主一身之氣的這個功能核心。“肺朝百脈”實質筆者認為該句揭示:“百脈”和“氣”的關系。
1肺朝百脈乃指“氣的調攝”
《黃帝內經素問吳注》[2]指出“脈氣流予諸經,經氣上歸于肺,肺居諸臟腑之上,為吾脈之所朝宗”。由此不難看出肺主一身之氣,氣的宣發肅降都依賴著肺的調攝,在《決氣》篇中: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可以窺見氣是上焦所出,上焦為心肺兩臟,其具有主氣功能的臟腑為肺。
《至真要大論》中,黃帝提出:氣調而得者何如?岐伯回答:逆之從之,逆而從之,從而逆之,疏氣令調,則其道也。道就是對脈的代指,所調的從逆的討論都是對脈的調攝。
但這個“道”不能只簡單理解為現代西醫學的脈管。在《靈樞·決氣》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而營氣是什么?在《靈樞·營衛生會》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脈是氣營衛之氣的循環軌道,而非現在西醫生理學中的血液管道,而是氣的道路。
根據《素問·五臟生成》諸氣者,皆屬于肺。而人生最主要的營衛之氣,其營氣出于上焦,衛氣出于下焦。而營衛之氣是如何周流循環?《素問·經脈別論》指出“食氣人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脈道正是諸氣入肺的“道”。通道用以行氣,上焦,如果按照臟腑定位,則是肺,肺主宰一身之氣,利用三焦道路調攝氣機運轉。
肺朝百脈,是肺對氣的調攝解釋,而不是中醫基礎理論中所說的現代心肺血液循環概念。
2肺朝百脈是氣的雙向調節
肺朝百脈,到底是肺朝向脈,還是脈朝向肺?歷代醫家的討論中都糾結在“朝”字,根據訓詁,有醫家認為是使動用法,有醫家認為是“調”字的借用,有的醫家認為是“潮”的用法,可這些觀點都只是在文理上考據,而忽視了《黃帝內經》中對人體生理的認識。肺朝百脈是對氣的雙向調節。
王冰注釋該句認為“經氣歸宗,上朝于脈,肺為華'藏,位復居高,治節由之,故受再脈之朝會。由此故肺朝百脈,然乃布化精氣,輸于皮筆受之”已經指出治節是其肺臟核心,具有相傅之官的肺臟具有聆聽百官之言,而后輔助君主之官治理天下,這本就是一種雙向的采納與輸出的雙向含義。
馬蒔在《經脈別論》注釋中認為食氣者,谷氣。谷氣入胃,遮化于脾,而精微之氣散之于肝,則漫淫滋養于筋矣,以肝主筋。谷氣入胃,其已化之氣雖曰精氣,而生之谷氣,故亦可名為濁氣。心居胃上,而濁氣歸之,則侵淫滋養于脈,以心主脈。心為諸經之君主,主夫血脈,脈氣流予諸經,諸經之氣歸于肺,這體現出了肺在收納諸氣朝會。而肺為五臟之華蓋,所謂臟正高于肺,以行營衛陰陽,肺臟不單單受納諸氣,更要將諸氣輸出到臟腑肌表。
《素問·經脈別論》在“肺朝百脈”后有一句總結性文字,“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流于四藏,氣歸于權衡。”該句已經明確指出肺對氣調攝,具有收納和輸出兩個雙向調節。
肺所司掌的氣機調攝,應該是雙向,而不是單向,氣運行如環,循周不息,在《靈樞·營衛生會》[3]“上焦者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布胸中,走腋……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于手太陰矣。”就已經說明,其環狀循環,肺朝百脈是雙向循環[4]。指出營衛循環,無環無端,譬如一個圓環,圓環上任何一個點都可以看做是起點,也可以是終點,那么,肺朝百脈,在氣的調攝中實質是一個雙向調節,既是肺朝向脈,也是脈朝向肺。
3肺朝百脈是氣體內體外通過宣發肅降雙向調節功能的補充
在《中醫基礎理論》肺的生理功能是宣發肅降,其書中解釋可歸納為:宣發衛氣,調節腠理開合;宣散水谷精微和津液;排濁,氣體交換[5]。一個升,一個降,體現出的仍然是一種單向調制,甚至是一種肺朝向百脈的觀點。而在《營衛生會》篇中肺朝百脈已經明確具有了氣的雙向調攝概念,誠如: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流于四藏,氣歸于權衡。對氣的宣發肅降正是對三焦營衛之氣收納輸出的調攝。
以人體內部來看,宣發是百脈朝向肺臟,肅降是肺朝向百脈,而以人與大自然關系來看,宣發是肺的朝外,而肅降則是肺收納外界清氣的一個過程,如此看來,肺臟則像數字“8”一樣,位于兩線交點,肺氣的宣發是從左到右逐漸向上,而肅降則是從右上到坐下的過程,其肺朝百脈,不單單是體內血脈的運行,更是人體與大自然氣體交換的一個過程。
肺通過中點位置實現了肺所具有的內外兩種不同宣發肅降的功能,讓肺的雙向對氣的調節具有更全面的實現。
4總結
“肺朝百脈”是對于氣的調攝,不僅是單向,單一的調控,而是利用類似“8”字形的體內外氣流轉模式,實現了機體與外界氣的宣發肅降。
參考文獻:
[1]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139.
[2]姚止庵.素問經注節解[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108.
[3]郭靄春.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36.
[4]張登本,武長春.內經詞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262.
[5]王景明,張振勇.對‘肺朝百脈的再認識[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0,23(2):7.
(收稿日期:2013-12-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