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瓊,陳麗芳
摘要:目的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介入,并評估其臨床療效,探討早期康復介入對于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意義和價值,提高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51例急性腦卒中吞咽困難病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常規護理方法,康復組在此基礎上采用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3周后完成治療并填寫病例觀察表,評定2組的療效并進行對比;結果經過3周治療后,康復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療效評定結果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功能評定結果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腦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行早期康復介入,有助于患者恢復吞咽功能的改善或恢復,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關鍵詞:腦卒中;吞咽障礙;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255.2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4-0085-02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癥狀,如得不到及時的護理治療,患者可因吞咽障礙發生吸入性肺炎、脫水和營養不良等一系列并發癥,導致卒中預后不良,嚴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近來研究表明,腦卒中后機體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機在發病后3個月內,尤其在最初幾周,早期康復訓練可最大程度促進功能恢復[1]。本院自2009年6月以來,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進行早期功能康復訓練及飲食訓練康復護理,明顯的改善了患者的功能,取得了顯著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9年6月—2013年9月本院康復科收治急性腦卒中患者51例,診斷明確,所選患者均意識清楚,無嚴重心肺、咽喉疾患,患者均并發有吞咽功能障礙。其中男28例,女23例,年齡39歲~88歲,病程15d~45d。
1.2吞咽障礙程度評定標準在患者入院第一餐和治療3周后進行測評。采用日本洼田飲水實驗法進行評定,具體方法:囑患者飲溫水30mL,根據有無嗆咳及分飲次數分級。1級:能1次飲完,無嗆咳停頓;2級:分2次或以上飲完,無嗆咳停頓;3級:能1次飲完,但有嗆咳;4級:分2次或以上飲完,也有嗆咳;5級:全量咽下困難,頻頻嗆咳。1級為正常,2級為輕度障礙,3級、4級為中度障礙,5級為重度障礙。
1.3護理方法將51例急性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25例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康復組26例在傳統的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即康復組于入院2~3d開始,由治療師根據患者吞咽障礙的程度分別進行基礎訓練和攝食訓練,護士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督促和協助患者訓練。
1.3.1心理護理首先將患者吞咽康復護理的要求、目的、意義詳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清楚,取得患者的配合。
1.3.2基礎訓練中、重度吞咽障礙的患者,予以系統的基礎訓練,即吞咽功能訓練。具體方法為①發音訓練:先利用單音單字進行康復訓練,如發“喔”、“啊”的音,鼓勵患者盡量延長時間,堅持每天訓練2~3次,5~10min/次。通過張閉口協作促進口唇肌運動,訓練患者隨意閉合聲帶,有效防止誤吸。②咽部冷刺激,即常規口腔護理后,用冰凍棉簽刺激舌根、軟腭及咽后壁,然后再囑患者做空吞咽動作,可提高口咽部對食物的敏感度,促進吞咽反射,寒冷刺激能有效地強化吞咽反射[2],三餐前30min各做1次,每次約5~10min。在用餐前進行此項訓練,有利于患者形成條件反射,效果更佳,(3)舌肌的訓練:指導患者做舌前伸、后縮及側擺、舌背卷曲運動。如患者不能配合,護士可用濕紗布裹住舌做不同方向牽拉動作,也可用壓舌板等進行阻力訓練,每天2次,每次30min。(4)呼吸訓練:深吸氣-憋氣-咳出。對患者進行早期呼吸訓練是吞咽功能恢復的重要環節,目的是提高咳出能力和防止誤咽,每天2次,每次5~10min。
1.3.3攝食訓練對輕度吞咽障礙以攝食和體位訓練為主;對中、重度吞咽障礙患者,經過基礎訓練產生一定的吞咽能力后方可進行攝食訓練,每日2或3次,每次20~30min。(1)體位的選擇: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首先能坐起的患者可坐直位,頭稍前傾,身體傾向健側30°,不能坐起者取軀干30°,仰臥位,頭前屈,偏癱側肩部以枕墊托起,護士站于患者健側,這種體位食物不易從口中漏出,有利于食團向舌根運送,減少鼻腔反流和誤吸;(2)攝食環境:為患者營造良好舒適的就食環境,護理人員應該耐心地喂食患者,保證充足的進食時間,控制進食的速度以及進食量,進食速度不宜過快,避免2次食物在口中重疊現象;(3)食物的選擇:依據患者吞咽困難輕重程度選擇不同的食物,按“先易后難”“先稠后稀”的原則,輕度吞咽障礙患者可選用半流質或軟食;中度吞咽障礙患者可給予糊餐,在飲水或進食稀流質食物時,可加入適量的增稠劑(如凝固粉),使之變成糊狀,增加食物安全性。重度吞咽障礙患者必要時須留置鼻胃管,按置胃管護理。此外還需兼顧食物的色、香、味和患者的飲食習慣,以刺激患者的食欲;(4)掌握好一口量:一般先以少量試之(3~4mL),然后酌情增加。如過多則口腔控制困難,食物從口漏出或殘留咽部引起誤吸;也不宜過少,過少則刺激強度不夠,難以誘發吞咽反射,每次吞下食物后,囑患者做幾次空吞咽動作,以刺激吞咽反射。
1.3.4統計學方法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分析,采用雙側檢驗,檢驗水準a=0.05,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學描述,先行正態性檢驗,服從正態分布則采用成組t檢驗(統計量為t);不服從正態分布則采用兩個獨立樣本的Mann-Whitney秩和檢驗(統計量為Z);分類資料整理成列聯表形式,采用χ2檢驗;單向有序的等級資料,采用Mann-Whitney秩和檢驗。
2療效標準與結果
2.1療效判定標準以治療前后吞咽障礙改變的程度,代表臨床治療效果。顯效:吞咽障礙消失,飲水試驗提高1~2級;有效:吞咽障礙明顯改善,飲水試驗提高1級;無效:吞咽障礙改善不顯著,飲水試驗無變化。endprint
2.2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見表1。經統計學檢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2組病例治療前吞咽功評定分布對比
組別n1級2級3級4級5級ZP
對照組2545853-0.7220.470
康復組2634973
注:2組數據采用Mann-Whitney秩和檢驗(Z檢驗),Z=-0.722,雙側近似P值=0.470>0.05,說明2組病例在功評定分布對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3治療3周后,康復組與對照組功能評定結果見表2。
表22組病例治療后吞咽功能評定分布對比
組別n1級2級3級4級5級ZP
對照組2576732-0.4680.039
康復組2687641
注:2組數據采用Mann-Whitney秩和檢驗(Z檢驗),Z=-0.468,雙側近似P值=0.039<0.05,說明2組病例治療后在功評定分布對比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治療3周后,康復組與對照組療效評定結果見表3。
表32組病例治療后療效評定分布對比
組別n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
對照組25910676.00
康復組26139484.62*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腦卒中后約50%的急性期患者出現吞咽障礙[3]。臨床表現主要為聲音嘶啞,構音障礙,吞咽困難,飲水嗆咳,流涎等;輕者影響營養的攝入和發音;重者造成患者營養不良,導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為解決吞咽障礙患者所需營養問題、水分的攝入,以往臨床工作中主要采用胃管鼻飼,但長期鼻飼飲食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造成多種并發癥,煩躁患者自拔胃管率高,不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復,同時也增加護士工作量。因此,加強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訓練有重要意義。康復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主要是根據神經促通術和神經元再塑原理[4],由于發病初期患者尚未忘記吞咽習慣,且咽下肌群也未發生失用性萎縮,通過吞咽功能訓練以及科學的進食訓練等,能促進吞咽及構音器官血液循環,改善咽部肌肉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并反射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使神經網絡重組[5],從而促進吞咽功能恢復。
從表3觀察,2組患者吞咽障礙療效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了康復護理的重要性。所以護理工作必須早期及時地介入康復小組,要配合治療師早期進行吞咽功能障礙評定,按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每天對觀察組患者一對一進行系統的吞咽功能訓練,并及時進行評估,詳細了解每位患者吞咽狀況,及時調整訓練方案,以達到最佳訓練效果。由于康復護士的參與增加了吞咽訓練的頻率,有效強化吞咽反射,患者吞咽功能明顯改善。本組26例患者經過訓練后總有效率為84.62%,可見通過早期積極的康復訓練,能明顯改善和促進吞咽功能的重建與恢復。同時也要重視對腦卒中患者精神情緒變化的監控,注重患者的心理護理有利于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和提高生存質量[6]。
總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是一個系統化的整體治療過程,且仍在不斷完善中,它不僅需要患者、家屬、醫師與治療師的多方配合和共同努力,并且也需要護士的共同參與,才能取得滿意效果,才能更好體現以人為“本”的優質護理。
參考文獻:
[1]趙名娟,張金濤.腦血管疾病吞咽障礙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2):143-145.
[2]任美針,王玉君,王宗蘭.喉部分切除術后并發誤咽患者的康復護理[J].護理學報,2007,14(7):74-75.
[3]賀維亞,魯廣秀,蔣建華.腦梗死合并吞咽困難的康復治療[J].中國臨床康復,2003,7(16):2364.
[4]周巧萍,安珍.腦卒中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護理[J].西部醫學,2008,20(6):1326-1327.
[5]趙婧,李穎.腦卒中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訓練[J].吉林醫學,2008,29(13):1072-1073.
[6]黃建瓊,甘運芬,龍成超.腦卒中患者心理護理體會[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8,5(4):121.
(收稿日期:2014-01-20)endprint
2.2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見表1。經統計學檢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2組病例治療前吞咽功評定分布對比
組別n1級2級3級4級5級ZP
對照組2545853-0.7220.470
康復組2634973
注:2組數據采用Mann-Whitney秩和檢驗(Z檢驗),Z=-0.722,雙側近似P值=0.470>0.05,說明2組病例在功評定分布對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3治療3周后,康復組與對照組功能評定結果見表2。
表22組病例治療后吞咽功能評定分布對比
組別n1級2級3級4級5級ZP
對照組2576732-0.4680.039
康復組2687641
注:2組數據采用Mann-Whitney秩和檢驗(Z檢驗),Z=-0.468,雙側近似P值=0.039<0.05,說明2組病例治療后在功評定分布對比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治療3周后,康復組與對照組療效評定結果見表3。
表32組病例治療后療效評定分布對比
組別n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
對照組25910676.00
康復組26139484.62*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腦卒中后約50%的急性期患者出現吞咽障礙[3]。臨床表現主要為聲音嘶啞,構音障礙,吞咽困難,飲水嗆咳,流涎等;輕者影響營養的攝入和發音;重者造成患者營養不良,導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為解決吞咽障礙患者所需營養問題、水分的攝入,以往臨床工作中主要采用胃管鼻飼,但長期鼻飼飲食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造成多種并發癥,煩躁患者自拔胃管率高,不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復,同時也增加護士工作量。因此,加強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訓練有重要意義。康復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主要是根據神經促通術和神經元再塑原理[4],由于發病初期患者尚未忘記吞咽習慣,且咽下肌群也未發生失用性萎縮,通過吞咽功能訓練以及科學的進食訓練等,能促進吞咽及構音器官血液循環,改善咽部肌肉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并反射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使神經網絡重組[5],從而促進吞咽功能恢復。
從表3觀察,2組患者吞咽障礙療效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了康復護理的重要性。所以護理工作必須早期及時地介入康復小組,要配合治療師早期進行吞咽功能障礙評定,按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每天對觀察組患者一對一進行系統的吞咽功能訓練,并及時進行評估,詳細了解每位患者吞咽狀況,及時調整訓練方案,以達到最佳訓練效果。由于康復護士的參與增加了吞咽訓練的頻率,有效強化吞咽反射,患者吞咽功能明顯改善。本組26例患者經過訓練后總有效率為84.62%,可見通過早期積極的康復訓練,能明顯改善和促進吞咽功能的重建與恢復。同時也要重視對腦卒中患者精神情緒變化的監控,注重患者的心理護理有利于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和提高生存質量[6]。
總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是一個系統化的整體治療過程,且仍在不斷完善中,它不僅需要患者、家屬、醫師與治療師的多方配合和共同努力,并且也需要護士的共同參與,才能取得滿意效果,才能更好體現以人為“本”的優質護理。
參考文獻:
[1]趙名娟,張金濤.腦血管疾病吞咽障礙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2):143-145.
[2]任美針,王玉君,王宗蘭.喉部分切除術后并發誤咽患者的康復護理[J].護理學報,2007,14(7):74-75.
[3]賀維亞,魯廣秀,蔣建華.腦梗死合并吞咽困難的康復治療[J].中國臨床康復,2003,7(16):2364.
[4]周巧萍,安珍.腦卒中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護理[J].西部醫學,2008,20(6):1326-1327.
[5]趙婧,李穎.腦卒中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訓練[J].吉林醫學,2008,29(13):1072-1073.
[6]黃建瓊,甘運芬,龍成超.腦卒中患者心理護理體會[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8,5(4):121.
(收稿日期:2014-01-20)endprint
2.2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見表1。經統計學檢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2組病例治療前吞咽功評定分布對比
組別n1級2級3級4級5級ZP
對照組2545853-0.7220.470
康復組2634973
注:2組數據采用Mann-Whitney秩和檢驗(Z檢驗),Z=-0.722,雙側近似P值=0.470>0.05,說明2組病例在功評定分布對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3治療3周后,康復組與對照組功能評定結果見表2。
表22組病例治療后吞咽功能評定分布對比
組別n1級2級3級4級5級ZP
對照組2576732-0.4680.039
康復組2687641
注:2組數據采用Mann-Whitney秩和檢驗(Z檢驗),Z=-0.468,雙側近似P值=0.039<0.05,說明2組病例治療后在功評定分布對比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治療3周后,康復組與對照組療效評定結果見表3。
表32組病例治療后療效評定分布對比
組別n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
對照組25910676.00
康復組26139484.62*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吞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腦卒中后約50%的急性期患者出現吞咽障礙[3]。臨床表現主要為聲音嘶啞,構音障礙,吞咽困難,飲水嗆咳,流涎等;輕者影響營養的攝入和發音;重者造成患者營養不良,導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為解決吞咽障礙患者所需營養問題、水分的攝入,以往臨床工作中主要采用胃管鼻飼,但長期鼻飼飲食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造成多種并發癥,煩躁患者自拔胃管率高,不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復,同時也增加護士工作量。因此,加強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訓練有重要意義。康復治療腦卒中吞咽障礙主要是根據神經促通術和神經元再塑原理[4],由于發病初期患者尚未忘記吞咽習慣,且咽下肌群也未發生失用性萎縮,通過吞咽功能訓練以及科學的進食訓練等,能促進吞咽及構音器官血液循環,改善咽部肌肉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并反射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使神經網絡重組[5],從而促進吞咽功能恢復。
從表3觀察,2組患者吞咽障礙療效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了康復護理的重要性。所以護理工作必須早期及時地介入康復小組,要配合治療師早期進行吞咽功能障礙評定,按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每天對觀察組患者一對一進行系統的吞咽功能訓練,并及時進行評估,詳細了解每位患者吞咽狀況,及時調整訓練方案,以達到最佳訓練效果。由于康復護士的參與增加了吞咽訓練的頻率,有效強化吞咽反射,患者吞咽功能明顯改善。本組26例患者經過訓練后總有效率為84.62%,可見通過早期積極的康復訓練,能明顯改善和促進吞咽功能的重建與恢復。同時也要重視對腦卒中患者精神情緒變化的監控,注重患者的心理護理有利于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和提高生存質量[6]。
總之,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康復護理是一個系統化的整體治療過程,且仍在不斷完善中,它不僅需要患者、家屬、醫師與治療師的多方配合和共同努力,并且也需要護士的共同參與,才能取得滿意效果,才能更好體現以人為“本”的優質護理。
參考文獻:
[1]趙名娟,張金濤.腦血管疾病吞咽障礙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2):143-145.
[2]任美針,王玉君,王宗蘭.喉部分切除術后并發誤咽患者的康復護理[J].護理學報,2007,14(7):74-75.
[3]賀維亞,魯廣秀,蔣建華.腦梗死合并吞咽困難的康復治療[J].中國臨床康復,2003,7(16):2364.
[4]周巧萍,安珍.腦卒中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護理[J].西部醫學,2008,20(6):1326-1327.
[5]趙婧,李穎.腦卒中吞咽障礙的早期康復訓練[J].吉林醫學,2008,29(13):1072-1073.
[6]黃建瓊,甘運芬,龍成超.腦卒中患者心理護理體會[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8,5(4):121.
(收稿日期:2014-0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