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磊
關鍵詞:原發性痛經;中藥內服;外敷
中圖分類號:R271.1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4-0039-02
原發性痛經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具有反復發作,纏綿不愈的特點,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本研究采用中藥內服與外敷治療原發性痛經患者91例,并與口服西藥治療70例對照觀察,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3年2月門診確診為痛經者161例,均為未婚或已婚未生育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2組,治療組91例,年齡14~33歲,平均(20.28±5.77)歲,未婚77例,已婚14例;病程4個月~19a,平均(7.74±6.21)a。對照組70例,年齡15~31歲,平均(21.17±6.39)歲,未婚53例,已婚17例,病程6個月~18a,平均(6.75±5.26)a。全部患者經婦檢(未婚者做肛檢),結合B超檢查,排出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者。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1]。①原發性痛經多見于青春期少女,初潮后1~2年內發病。②正值經期或經期前后7天內下腹痛明顯,影響正常工作、生活。③疼痛多呈陣發性、痙攣性,或脹痛伴下墜感。疼痛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門、陰道及大腿內側。④痛甚者可伴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發涼,惡心嘔吐,甚至昏厥等。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2.1.1中藥內服方自擬經痛消一號:柴胡15g,延胡索10g,當歸15g,川芎6g,丹參10g,桃仁10g,烏藥10g,制香附10g,小茴香10g,白芍15g,肉桂10g,生甘草6g。兼氣虛者加黃芪20g;兼氣郁者加郁金10g;兼濕熱者加茯苓20g,佩蘭10g;兼腎虛者加菟絲子15g。以上諸藥,水煎400mL,分2次口服,每日1劑。月經來潮前5d~經行第3d服用。
2.1.2中藥外敷方自擬經痛消二號:小茴香20g,三棱20g,延胡索20g,川芎15g,丹參20g,當歸l5g,透骨草20g,肉桂10g。將諸藥研成細粉,加入適量溫水調均,踏于兩層紗布間,囑患者取仰臥位,敷于患者下腹部,同時將TDP治療頭距離腹部皮膚30cm~40cm局部照射,以患者感覺溫熱為準,每日1次,每次30min。經行第1~3d外敷治療。
2.2對照組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中國藥科大學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217)每次50mg,每日2次,口服。痛經發作時開始服用,疼痛停止。
以上各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1個月為1療程,3個療程結束后,判斷療效。停藥3個月隨訪。
3觀察指標
疼痛程度VAS評分采用視覺模擬標度尺(VAS法)量化患者的主觀疼痛程度。VAS指數0為無痛,1~3分為輕度,4~6分為中度,7~10分為重度疼痛[1]。
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5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5.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治愈:疼痛消失,連續3個月經周期末見復發;好轉:疼痛減輕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見改善。
5.2治療結果見表1~2。
6討論
原發性痛經是指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下腹部疼痛、或伴腰骶酸痛,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1]。是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F代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發生主要與月經時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關[3]。使子宮平滑肌過強收縮,血管攣縮,造成子宮缺血,乏氧狀態而出現痛經。西醫多采用鎮痛、鎮靜、解痙等藥物對癥治療。
原發性痛經無論是何種原因引起,皆存在胞宮氣血流通不暢,氣滯血瘀,經脈不通,不通則痛。女子以血為本,以氣為用,氣血失調,瘀滯才能形成,主要病機為胞宮瘀血凝滯,其“瘀”為病機之關鍵。正如《血證論·經血》所云:“若無瘀血,則經自流通,安乃無恙”。而青春期少女,正值生長發育階段,腎氣未充,天癸初至,腎陽相對不足,陽氣的溫煦功能較弱,加之年輕人嗜食生冷之品,寒從內生,或冒雨涉水,外感寒邪,加重了胞宮氣血凝滯。因此臨床上氣滯血瘀兼寒凝胞宮多見。治療上宜遵循“通則不痛”的理論,經前經期以“通”為主。治宜理氣活血,化瘀止痛,佐以溫經通絡。方中柴胡、延胡索兩藥皆入肝經,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力佳,延胡索為活血行氣止痛之要藥,《本草綱目》曰其“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贝ㄜ骸⑻胰?、丹參活血祛瘀;烏藥行氣止痛,溫腎散寒;香附、小茴香理氣止痛;當歸生血活血;白芍柔肝止痛;生甘草緩急止痛;透骨草活血利氣;三棱破血中之氣滯;肉桂散寒止痛。外用藥物熱敷下腹部,刺激腧穴,藥物通過皮膚毛孔滲透達皮下,由經絡循行,溝通表里,直達病所,通利血脈而祛瘀滯。TDP照射一方面起到對外敷藥物的保溫作用,另一方面其熱效應能促進盆腔局部組織血液循環,促進藥物的吸收,加強了化瘀止痛的作用?,F代藥理研究證實,川芎、當歸能解除子宮平滑肌痙攣[4],使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降低血液粘滯性,改善子宮平滑肌的營養和缺氧狀態。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藥內服及外敷合用治療原發性痛經,通過行氣活血、溫經散寒,使子宮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并增加其供血供氧,從而使經脈疏通,氣血流暢,經血排出通暢,痛經漸消,療效持久。對照組用非甾體抗炎藥治療痛經,短期控制癥狀、降低疼痛指數也有較好效果,但僅為對癥治療,很少能獲得3個月持續療效,治愈率顯著低于治療組。本研究證實,中藥內外合用治療原發性痛經具有較好的遠期療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藥學會婦產科分會.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6.
[2]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3]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18.
[4]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4:172~587.
(收稿日期:2014-03-11)endprint
關鍵詞:原發性痛經;中藥內服;外敷
中圖分類號:R271.1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4-0039-02
原發性痛經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具有反復發作,纏綿不愈的特點,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本研究采用中藥內服與外敷治療原發性痛經患者91例,并與口服西藥治療70例對照觀察,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3年2月門診確診為痛經者161例,均為未婚或已婚未生育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2組,治療組91例,年齡14~33歲,平均(20.28±5.77)歲,未婚77例,已婚14例;病程4個月~19a,平均(7.74±6.21)a。對照組70例,年齡15~31歲,平均(21.17±6.39)歲,未婚53例,已婚17例,病程6個月~18a,平均(6.75±5.26)a。全部患者經婦檢(未婚者做肛檢),結合B超檢查,排出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者。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1]。①原發性痛經多見于青春期少女,初潮后1~2年內發病。②正值經期或經期前后7天內下腹痛明顯,影響正常工作、生活。③疼痛多呈陣發性、痙攣性,或脹痛伴下墜感。疼痛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門、陰道及大腿內側。④痛甚者可伴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發涼,惡心嘔吐,甚至昏厥等。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2.1.1中藥內服方自擬經痛消一號:柴胡15g,延胡索10g,當歸15g,川芎6g,丹參10g,桃仁10g,烏藥10g,制香附10g,小茴香10g,白芍15g,肉桂10g,生甘草6g。兼氣虛者加黃芪20g;兼氣郁者加郁金10g;兼濕熱者加茯苓20g,佩蘭10g;兼腎虛者加菟絲子15g。以上諸藥,水煎400mL,分2次口服,每日1劑。月經來潮前5d~經行第3d服用。
2.1.2中藥外敷方自擬經痛消二號:小茴香20g,三棱20g,延胡索20g,川芎15g,丹參20g,當歸l5g,透骨草20g,肉桂10g。將諸藥研成細粉,加入適量溫水調均,踏于兩層紗布間,囑患者取仰臥位,敷于患者下腹部,同時將TDP治療頭距離腹部皮膚30cm~40cm局部照射,以患者感覺溫熱為準,每日1次,每次30min。經行第1~3d外敷治療。
2.2對照組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中國藥科大學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217)每次50mg,每日2次,口服。痛經發作時開始服用,疼痛停止。
以上各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1個月為1療程,3個療程結束后,判斷療效。停藥3個月隨訪。
3觀察指標
疼痛程度VAS評分采用視覺模擬標度尺(VAS法)量化患者的主觀疼痛程度。VAS指數0為無痛,1~3分為輕度,4~6分為中度,7~10分為重度疼痛[1]。
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5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5.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治愈:疼痛消失,連續3個月經周期末見復發;好轉:疼痛減輕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見改善。
5.2治療結果見表1~2。
6討論
原發性痛經是指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下腹部疼痛、或伴腰骶酸痛,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1]。是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F代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發生主要與月經時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關[3]。使子宮平滑肌過強收縮,血管攣縮,造成子宮缺血,乏氧狀態而出現痛經。西醫多采用鎮痛、鎮靜、解痙等藥物對癥治療。
原發性痛經無論是何種原因引起,皆存在胞宮氣血流通不暢,氣滯血瘀,經脈不通,不通則痛。女子以血為本,以氣為用,氣血失調,瘀滯才能形成,主要病機為胞宮瘀血凝滯,其“瘀”為病機之關鍵。正如《血證論·經血》所云:“若無瘀血,則經自流通,安乃無恙”。而青春期少女,正值生長發育階段,腎氣未充,天癸初至,腎陽相對不足,陽氣的溫煦功能較弱,加之年輕人嗜食生冷之品,寒從內生,或冒雨涉水,外感寒邪,加重了胞宮氣血凝滯。因此臨床上氣滯血瘀兼寒凝胞宮多見。治療上宜遵循“通則不痛”的理論,經前經期以“通”為主。治宜理氣活血,化瘀止痛,佐以溫經通絡。方中柴胡、延胡索兩藥皆入肝經,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力佳,延胡索為活血行氣止痛之要藥,《本草綱目》曰其“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贝ㄜ?、桃仁、丹參活血祛瘀;烏藥行氣止痛,溫腎散寒;香附、小茴香理氣止痛;當歸生血活血;白芍柔肝止痛;生甘草緩急止痛;透骨草活血利氣;三棱破血中之氣滯;肉桂散寒止痛。外用藥物熱敷下腹部,刺激腧穴,藥物通過皮膚毛孔滲透達皮下,由經絡循行,溝通表里,直達病所,通利血脈而祛瘀滯。TDP照射一方面起到對外敷藥物的保溫作用,另一方面其熱效應能促進盆腔局部組織血液循環,促進藥物的吸收,加強了化瘀止痛的作用?,F代藥理研究證實,川芎、當歸能解除子宮平滑肌痙攣[4],使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降低血液粘滯性,改善子宮平滑肌的營養和缺氧狀態。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藥內服及外敷合用治療原發性痛經,通過行氣活血、溫經散寒,使子宮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并增加其供血供氧,從而使經脈疏通,氣血流暢,經血排出通暢,痛經漸消,療效持久。對照組用非甾體抗炎藥治療痛經,短期控制癥狀、降低疼痛指數也有較好效果,但僅為對癥治療,很少能獲得3個月持續療效,治愈率顯著低于治療組。本研究證實,中藥內外合用治療原發性痛經具有較好的遠期療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藥學會婦產科分會.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6.
[2]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3]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18.
[4]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4:172~587.
(收稿日期:2014-03-11)endprint
關鍵詞:原發性痛經;中藥內服;外敷
中圖分類號:R271.1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4-0039-02
原發性痛經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具有反復發作,纏綿不愈的特點,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本研究采用中藥內服與外敷治療原發性痛經患者91例,并與口服西藥治療70例對照觀察,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3年2月門診確診為痛經者161例,均為未婚或已婚未生育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2組,治療組91例,年齡14~33歲,平均(20.28±5.77)歲,未婚77例,已婚14例;病程4個月~19a,平均(7.74±6.21)a。對照組70例,年齡15~31歲,平均(21.17±6.39)歲,未婚53例,已婚17例,病程6個月~18a,平均(6.75±5.26)a。全部患者經婦檢(未婚者做肛檢),結合B超檢查,排出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者。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1]。①原發性痛經多見于青春期少女,初潮后1~2年內發病。②正值經期或經期前后7天內下腹痛明顯,影響正常工作、生活。③疼痛多呈陣發性、痙攣性,或脹痛伴下墜感。疼痛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門、陰道及大腿內側。④痛甚者可伴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發涼,惡心嘔吐,甚至昏厥等。
2治療方法
2.1治療組
2.1.1中藥內服方自擬經痛消一號:柴胡15g,延胡索10g,當歸15g,川芎6g,丹參10g,桃仁10g,烏藥10g,制香附10g,小茴香10g,白芍15g,肉桂10g,生甘草6g。兼氣虛者加黃芪20g;兼氣郁者加郁金10g;兼濕熱者加茯苓20g,佩蘭10g;兼腎虛者加菟絲子15g。以上諸藥,水煎400mL,分2次口服,每日1劑。月經來潮前5d~經行第3d服用。
2.1.2中藥外敷方自擬經痛消二號:小茴香20g,三棱20g,延胡索20g,川芎15g,丹參20g,當歸l5g,透骨草20g,肉桂10g。將諸藥研成細粉,加入適量溫水調均,踏于兩層紗布間,囑患者取仰臥位,敷于患者下腹部,同時將TDP治療頭距離腹部皮膚30cm~40cm局部照射,以患者感覺溫熱為準,每日1次,每次30min。經行第1~3d外敷治療。
2.2對照組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中國藥科大學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217)每次50mg,每日2次,口服。痛經發作時開始服用,疼痛停止。
以上各組均連續治療3個月,1個月為1療程,3個療程結束后,判斷療效。停藥3個月隨訪。
3觀察指標
疼痛程度VAS評分采用視覺模擬標度尺(VAS法)量化患者的主觀疼痛程度。VAS指數0為無痛,1~3分為輕度,4~6分為中度,7~10分為重度疼痛[1]。
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5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5.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治愈:疼痛消失,連續3個月經周期末見復發;好轉:疼痛減輕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維持3個月以上;未愈:疼痛未見改善。
5.2治療結果見表1~2。
6討論
原發性痛經是指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下腹部疼痛、或伴腰骶酸痛,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1]。是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現代醫學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發生主要與月經時子宮內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關[3]。使子宮平滑肌過強收縮,血管攣縮,造成子宮缺血,乏氧狀態而出現痛經。西醫多采用鎮痛、鎮靜、解痙等藥物對癥治療。
原發性痛經無論是何種原因引起,皆存在胞宮氣血流通不暢,氣滯血瘀,經脈不通,不通則痛。女子以血為本,以氣為用,氣血失調,瘀滯才能形成,主要病機為胞宮瘀血凝滯,其“瘀”為病機之關鍵。正如《血證論·經血》所云:“若無瘀血,則經自流通,安乃無恙”。而青春期少女,正值生長發育階段,腎氣未充,天癸初至,腎陽相對不足,陽氣的溫煦功能較弱,加之年輕人嗜食生冷之品,寒從內生,或冒雨涉水,外感寒邪,加重了胞宮氣血凝滯。因此臨床上氣滯血瘀兼寒凝胞宮多見。治療上宜遵循“通則不痛”的理論,經前經期以“通”為主。治宜理氣活血,化瘀止痛,佐以溫經通絡。方中柴胡、延胡索兩藥皆入肝經,疏肝理氣,活血止痛力佳,延胡索為活血行氣止痛之要藥,《本草綱目》曰其“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川芎、桃仁、丹參活血祛瘀;烏藥行氣止痛,溫腎散寒;香附、小茴香理氣止痛;當歸生血活血;白芍柔肝止痛;生甘草緩急止痛;透骨草活血利氣;三棱破血中之氣滯;肉桂散寒止痛。外用藥物熱敷下腹部,刺激腧穴,藥物通過皮膚毛孔滲透達皮下,由經絡循行,溝通表里,直達病所,通利血脈而祛瘀滯。TDP照射一方面起到對外敷藥物的保溫作用,另一方面其熱效應能促進盆腔局部組織血液循環,促進藥物的吸收,加強了化瘀止痛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川芎、當歸能解除子宮平滑肌痙攣[4],使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降低血液粘滯性,改善子宮平滑肌的營養和缺氧狀態。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藥內服及外敷合用治療原發性痛經,通過行氣活血、溫經散寒,使子宮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并增加其供血供氧,從而使經脈疏通,氣血流暢,經血排出通暢,痛經漸消,療效持久。對照組用非甾體抗炎藥治療痛經,短期控制癥狀、降低疼痛指數也有較好效果,但僅為對癥治療,很少能獲得3個月持續療效,治愈率顯著低于治療組。本研究證實,中藥內外合用治療原發性痛經具有較好的遠期療效。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藥學會婦產科分會.中醫婦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6.
[2]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3]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18.
[4]王本祥.現代中藥藥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4:172~587.
(收稿日期:2014-03-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