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學是我國傳統的語言學之一,與文字學、音韻學統稱為小學,文字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字形,音韻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字音,訓詁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字義。訓詁的“訓”字,《說文·言部》:“訓,說教也。”段注:“說釋而教之。”“詁”字,《說文·言部》:“詁,訓故言也。”段注:“故言者,舊言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故,即詁也。訓故者,順釋其故言也。”所以,訓詁學主要研究的是古代書面語,對古語進行解釋。
文言文是中學語文的重要板塊,我們在閱讀和講授文言文時最大的難點就在于詞匯,訓詁學的研究對象就是古代的字義和詞義,所以,訓詁學對文言文的教學至關重要,下面試著從四個方面談談訓詁學對文言文教學的作用。
一、運用形訓,建立詞義和字形的聯系,直觀其形象
形訓,是訓詁的重要方法,又稱以形索義,就是通過分析漢字的形體結構來解釋字義,這種訓詁方法是根據漢字的特點而建立起來的。
漢字是一種以象形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其形體和意義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造字時字的基本意義往往可以從字形的分析中顯示出來。而且古代漢語以單音節為主,用漢字記載的古代漢語書面語言,基本上一個字就是一個詞。因此,古代漢語書面語言里的詞,除了有音、義兩個要素外,還有一個“形”的外在要素,這就是形訓的理論根據。例如:
(一)蘇教版高中語文《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元”字,在這里是“腦袋”之義,這個字的古字形是“”,本義是頭,下面是個人形,上面的圓形指示人的頭部。“喪其元”就是丟腦袋。這一字形形象而生動,令人過目不忘。
(二)文言文中的常見詞“及”。“及”字的古字形是“”,整個字形像一支手把人抓住,其本義是“追趕上”,引申為“達到”,再引申為“到那個時候”、“趁這個時候”、“趁著”,再引申為“涉及”、“到”、“與”等等。
(三)蘇教版高中語文《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走”古義是“跑”,這里應解釋為“逃跑”,很多學生往往受今義的影響理解為“行走”。“走”古字形作“”,像人跑時兩手大幅度擺動,與現在的“行走”義不同。而“行”的古文字形作“”,本義是“道路”。“行”供人行走,因而引申為“行走、行進”。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如果能展示出“走”和“行”的古字形,學生便能更好地理解并加以區別這兩個字的古義了。
二、運用聲訓,建立詞義和字音之間的聯系,有效掌握通假現象
聲訓,又稱音訓、因聲求義,是通過漢字聲音線索的分析來探求和詮釋詞義的訓詁方法,被釋詞與用來解釋的詞之間往往音同或音近,或雙聲或疊韻。中學文言文中通假現象普遍存在,辨識通假字歷來是中學文言文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教學環節,同時也是一個教學難點。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運用聲訓幫助掌握通假現象。例如:
(一)《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歸”通“饋”,贈送。“歸”與“饋”韻部相同,聲母相近,是疊韻通假關系。
(二)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中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課文未給“借”字作注,其他古文選本也未注。我們通常的理解就把“借”理解為普遍的“借進”義,聯系語境,歸有光為什么要把借來的書裝滿自己的書架呢?細細想來不合情理。《詩經·大雅·抑》:“借日未知。”《漢書·霍光傳》引《詩》作“籍”,“籍”的本義是古代祭祀朝聘時陳列禮品的墊物。《說文》:“藉,祭藉也。”如《文選·孫綽〈游天臺山賦〉》:“藉萋萋之纖草。”李善注:“以草薦地而坐曰藉。”[1]“借”上古屬鐸部精紐,“籍”上古屬鐸部從紐,“借”與“藉”為疊韻通假。“借書滿架”就是“置放的書排滿了書架”。
三、運用訓詁學的知識可以訂正中學文言文教材中錯誤的注釋
根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學始終將字詞教學確立為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對字詞理解的準確與否至關重要,有時會直接影響到對整個句子乃至全篇的認識和理解。中學課本里的文言文注釋絕大多數是正確可靠的,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訂正。例如:
(一)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課文解釋“縣官”為“官府”。這種解釋顯然不準確,據考察,“縣官”一詞出自漢代,最初是對天子的稱呼。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縣官,謂天子也。所以謂國家為縣官者,《夏官》王畿內縣即國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縣官也。”又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后來也泛稱朝廷,如《史記·景帝本紀》:“令內史郡不得食馬粟,沒入縣官。”[2]《漢書·食貨志》中晁錯的《論貴粟疏》:“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3]
(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孔雀東南飛》:“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舉手長勞勞”課文注釋:“舉手告別,憂傷不止。”[4]注釋將“舉手”就理解為今天所說的“舉手”,對嗎?《漢語大詞典》解釋“手”其中一個義項是通“首”。《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陳知其罪,授手于我。”洪亮吉詁:“惠棟曰:‘手,古首字。……今案《家語》作‘授手于我。”由此可知這里的“舉手”應是“舉首”,就是“抬頭”。
四、運用訓詁學知識可以指導我們弄清文言文中詞語的確切含義
語言是發展變化的,詞匯和詞義也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在中學文言文課文中,某些注釋雖無大錯,但仔細推敲起來卻總覺勉強,利用訓詁學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弄清課文中詞語的確切含義。例如:
(一)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間”課文注釋為:“小路,名詞作狀語,從小路。”[5]《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懷其寶,間行已去。”司馬貞《史記索引》:“間行,猶微行也。”《史記·陳涉世家》:“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史記·魏公子列傳》:“侯生乃屏人間語。”《史記》中的“間”用在動詞前面常作“暗中、秘密”的意思。所以“間至”譯為“暗中回到”更好。
(二)人教版語文必修三《師說》:“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師襄”課本注釋為:“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孔子向他學過彈琴。”[6]這個注釋不是很準確,按這樣的注釋,學生很容易認為“師襄”是姓“師”名“襄”的人。這里的“師”應該是樂官的稱謂,翻譯為“一個叫襄的樂師”。在這篇課文中提到了“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春秋時期,“師”原指“樂官”,例如《太平廣記·王子年拾遺記》中提到的“師延”、“師曠”、“師涓”等,這三位都是當時的樂官,但他們都不姓“師”。這里注釋應該注明這種特殊身份,以免引起學生的誤解。
注釋:
[1]李善等.六臣注文選[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2]司馬遷.史記·孝景帝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82:448.
[3]班固.漢書·食貨志[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4]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楊帆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4007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