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叔湘先生在《怎樣跟中學生講語法》一文中說:“跟中學生講語法,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边@話是上世紀80年代說的,但在今天仍有指導意義。《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就多次提到“語感”,并且對語法等知識內容作了如下的教學建議:“指導與點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識字、寫字、閱讀與表達,形成一定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良好的語感,而不在于對知識系統的記憶?!边@些建議與呂叔湘先生的論述是一致的。
語感是“對于語言文字靈敏的感覺”(葉圣陶《文藝作品的鑒賞》)。語感與一個人的年齡、性別、職業、家庭、教育背景、生活經歷等等都有關系;而作為語言結構規律的語法,也與語感密切相關。把語言的結構規律弄清楚了,對語言文字靈敏的感覺也會加強?!拔覀兊膶嵺`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保珴蓶|《實踐論》)語法是能夠促進語感的發展的。
既然如此,我們在教學中就有必要借助語法,來促進學生的語感發展。在教學中,我們只是在必要的時候才借助語法。
一、學生有疑難的時候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一般情況下,如果學生沒有什么疑難,教師可以不講;當學生有疑難時,才需要進行必要的講解。
(一)借用語法分析,促進學生對語音的敏感。比如一些學生喜歡模仿某些名人把“因為”讀成yīnwéi,這是不對的,也可以說是對語音的不敏感,當然要糾正。如何糾正?可以利用語法分析:“因為”是并列關系的合成詞;“因”和“為”意思是相同的,都是表示原因;而“為什么”的“為”就是表示原因的,讀作wèi。所以“因為”的“為”讀wèi。這樣,學生就會對“因為”的讀音有正確的認識。又如“窗明幾凈”的“幾”,有學生總喜歡讀為jǐ,這時也可以利用語法分析,使學生知道“幾”在這里是名詞,表示小桌子,應讀jī。
(二)借用語法分析,促進學生對詞義的敏感。如成語“求全責備”,有的學生把“責備”誤解為現代漢語“批評指摘”的意思。有一定語感的學生就會意識到不是這樣,但又說不清楚。這時就需要教師的指導,使學生的語感能更進一步??梢哉f“求全責備”是并列結構,而其中,“求全”是動賓結構,“責備”也是動賓結構。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責備”的意思:苛責完備。類似的情況,如“令行禁止”的“禁止”、“登峰造極”的“造極”、“勢均力敵”的“力敵”、“茹毛飲血”的“茹毛”等也可如此解決。
(三)借用語法分析,促進學生對語法的敏感。文言文語句的動賓關系很復雜,影響到學生的翻譯;利用一些語法知識分析動賓之間的語義關系,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如《滿井游記》里面的“曝沙之鳥”,學生根據課文注解也能翻譯“曝沙”,但是很容易遺忘。這時就可以聯系《三峽》“朝發白帝”的“發白帝”和《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出淤泥”“濯清漣”:它們都是動詞+表示地點的賓語,動詞后的賓語表示動作發生的地點,翻譯的時候可補上介詞。這樣,學生就能比較容易地把“曝沙”翻譯成“在沙灘上曬太陽”。
二、學生雖無疑難,但沒有真正弄懂的時候
有時候,學生對某些問題沒有疑問,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弄懂,這說明學生語感不夠靈敏,需要促進。這時候教師就要無疑而問了。如王維《終南別業》的頸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語文版八年級(下)《語文》課本把“坐”解釋為“正,恰好”。學生見課本如此注解,就以為沒問題了。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對仗知識進行講解:《終南別業》是一首律詩,而律詩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樣學生就知道“坐”應該是“坐下”的意思。對仗雖說是修辭問題,但其中的“結構一致”卻是語法方面的內容。又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其中的“感時”,許多學生都沒有疑問,而實際上很多學生會把“感時”誤解為“感傷的時候”。這時就要有意地問學生“感時”的意思,并結合上下句結構一致的知識,糾正學生錯誤的語感。
再如,嚴文井先生《小溪流的歌》題記里有一句話:“小溪流有一個歌,是永遠唱不完的?!焙芏鄬W生也不會認為有什么問題,這時可以拿出來討論。如果學生不敢挑名家的錯,教師就可利用語法分析,指出文中量詞用得不當,讓學生知道“一首歌”的搭配才是正確的。
要借助語法來促進語感,學生就要具備必要的語法知識。如果只是教師具備語法知識,學生對語法一無所知,那么師生之間就不可能平等地對話,所謂的借助語法也只能成為空談。講解語法不必“系統、完整”,但求簡明、實用。比如講解定語、狀語、補語,我們不必嚴格按照語法書上的定義去講,可以從小學的擴句說起,學生小學階段已學過擴句,知道加上一些“……的”“……地”“得……”可以使句子更具體、更生動。然后跟學生說:“……的”是定語,“……地”是狀語,“得……”是補語。學生就能在較短時間內把握定、狀、補這些句子成分。又如講“雖然”和“即使”的區別,有的教師會說“雖然”表示轉折關系,“即使”表示假設關系。但這樣實用意義不大??梢赃@樣說:“雖然”后面接既成事實的內容,“即使”后面接未成事實的內容。這樣實用意義大一些。
近年來,中學語文教學中出現淡化語法教學的傾向,甚至于淡化到接近取消的地步。淡化是可取的,但過于淡化則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充分發揮語法應有的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語感的發展。
(廖英杰 廣東省韶關市第九中學 5120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