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想象的果實,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可是在我們的詩歌教學中,卻往往局限于對主題、思想內容的分析和對字詞的解釋,忽略以想象力為重點的藝術分析。培根說:“讀詩使人靈秀?!币驗樽x詩可以豐富語言,發展想象力和審美能力。一首精彩的短詩,雖寥寥數語,卻抵得上千言萬語。因此我們認為,惟有結合詩歌本身的藝術特點進行詩歌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
一、評詩要重意境分析
詩人寫詩常常追求詩的意境,評詩也要著重分析意境。教師評詩要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展現出詩的藝術畫面,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歷其境,體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交通,從而喚起自身的生活聯想,引發自身的激蕩情懷,在腦海中產生具體的表象。
試看(唐)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詩歌中能夠觸發學生想象的誘導物是恬靜的農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主客情誼,我們便可以抓住這兩個因素點燃學生想象的火花。
在描寫恬靜秀美的農村風光方面,詩人善于吸取繪畫中布局、構圖的技法,對景物作恰到好處的調度,做到遠近得體,疏密相間,使得情景如畫。我們可啟發學生展開空間想象,體味綠樹與青山的遙遙相伴,谷場與菜圃的互相搭配,農屋與田野的參差錯落,以及其他各種景物的對照映襯等等。
在體現淳樸誠摯的主客情誼方面,詩人善于用看似平淡的描述顯示老朋友間的融洽氣氛。我們可啟發學生想象老朋友間熱情相邀,把酒閑談,臨別依依,約定會期的情景,使學生感受到那愉悅輕松的心情。
經過這樣的步步引發,學生的思維閘門被打開,“化入”到詩作中,跟著詩人到清幽恬靜的山村田園中去漫游,在腦海中就呈現出韻味無窮的意境:近處,綠樹環繞;郭外,青山逶迤,知心的老友們在屋里靠窗的地方喝著酒,談著農事。窗外,風兒陣陣,不時送來泥土和莊稼的氣息……好一派恬靜安詳的景象!
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再現詩中情景
教好詩歌除了教師在評詩時注重分析意境外,最重要的是要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詩人寫詩時的情感活動和想象活動的流程,從而創造性地、逼真生動地再現出特定的情境來。教師不僅要自己講述,更重要的是要啟發學生去想,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事實上,真正的好詩意境是講不盡的,詩意是在“不言之中”的。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而不必拘泥于某種教學模式。記得在教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一詩時,因為當時正是早春時節,筆者一改以往描述分析的老套,將作品交給學生,讓他們反復朗讀之后,提出幾個常識問題讓學生聯系已有經驗回答,然后便帶學生到公園里游覽了一遍,途中提醒他們注意觀察?;氐浇淌液?,筆者給學生布置了一份作業:賞析《錢塘湖春行》??梢杂米鳟嫷男问?,也可以用寫文章的形式。結果學生們的反應異常熱烈,沙沙沙就動起筆來,如有神助。臉上自信的笑意取代了往日咬著筆桿冥思苦想的煩惱。這一課的教學使筆者深深地體會到,教學詩歌時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發展的空間,引導誘發學生發揮無限的想象力去進行再創造,他們才能從中得到美的享受,才能充分展示自己豐富的個性。而學生參與、創造、再現出來的情境,才是最鮮活,最持久的。
三、語言訓練,不斷培養想象力
學生想象力的培養,還可以憑借語言訓練來完成。詩歌的語言凝練、耐人尋味,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歌進行擴寫、改寫或續寫。這種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要選準能啟發學生想象力的“觸發點”,這“觸發點”可以是詩歌中未展開的略點、隱點,也可以是情節發展趨勢的續接點,或者是人物心理邏輯的必然軌道……例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寫到“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就結束了,這時可引導學生想象詩人在送別友人之后如何回憶和眷戀與友人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以及惆悵不能歸京的種種思想活動,進行續寫。在這種“再造作文”的過程中,學生要通過想象,把原作中“未出場”的人、事、物、景及某些有內在聯系的生活現象進行藝術概括,熔鑄到一個生動、具體的典型形象或典型環境中去,所以這種訓練不僅有開發思維之能,更有培養學生想象能力之功。
總之,詩人寫詩,不可“專作理語”;教師講詩,也不能專講道理。離開詩中的具體形象進行說教,必然蒼白無力。用理論文字給詩歌藝術作注腳,必然導致機械、呆板、枯燥無味,甚至把完整的藝術形象搞得支離破碎。想象力是學生閱讀和寫作中的思想的翅膀,我們應當千方百計地讓這翅膀長得豐滿一些,矯健一些,飛得更高一些。
參考文獻:
[1]韋志成.語文教學情境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在梅.用聯想開啟中學作文教學之門[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曾敏麗 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梅州中學 514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