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試教育中,教師、學生都圍繞著考試這根指揮棒,不分白天黑夜地在題海中作戰。這樣的應試教育雖然為國家輸送了一批高智能型的人才,但是這種教育具有極大的片面性。因為它只注重智力的開發,忽略了人格的發展,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思想素質、心理素質和健康成長的教育,阻礙了人才的全面發展,是不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的。在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今天,加強學生品性教育是當務之急,是各學科教學不容推辭的職責,尤其是初中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品性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強品性教育是《標準》所規定內容的需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在“總體目標與內容”里提出了對學生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以便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語文課程的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品性教育是突出人文性的一個方面。古人說“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說明了語文教育要做到文道統一。那種重“文”輕“道”的做法是極其錯誤的。
二、加強品性教育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中學生社會閱歷淺、心理和身體尚不成熟,如果放松品性教育,勢必會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對學生加強品性教育是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不容忽視的一項重大任務,尤其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更肩負著不容推卸的職責?!按笳Z文”教學觀認為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況且我們對學生加強品性教育,就是要在學生中廣泛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對學生加強社會公德、基礎文明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前一段時間,公安機關對東莞市的“黃、賭、毒”進行了清掃,體現了新一屆領導班子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決心。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品性教育是社會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
三、加強品性教育是教材具有思想性的反映
進入新世紀以來,各省市出現了各種不同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不管哪種版本的教材,所選課文文質兼優,既有傳統名篇佳作,又充滿了時代氣息,對道德文明教育十分有益。我們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突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傳播。在對這些篇目進行教學時,無不滲透著德育的內容和閃爍著思想的火花。例如,學習《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等課文,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民族自豪感;學習《散步》《我的母親》《我的老師》《秋天的懷念》等課文,要培養學生孝敬父母、學會感恩的思想感情;學習《敬業與樂業》《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等課文,要教育學生做一個忠于職守、誠實守信的人;學習《岳陽樓記》《出師表》等課文,要教育學生具有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美德;學習《愛蓮說》《陋室銘》《魚我所欲也》等課文,要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等等。總之,初中語文教材體現出語文教學對傳統道德的繼承和現代精神文明的傳播。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是語文教材所選課文具有思想性的反映。
四、加強品性教育是語文教學任務的需要
語文教學任務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即通過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培養學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2013年由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引起了全社會的強烈反響,其原因就是很多中國人竟然不會寫一些常用的漢字!嚴峻的現實警醒中國人尤其是那些年輕人:別在社會經濟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作為中學生,我們更應該學好漢字,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正是由于這一特殊性的存在和需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五、加強品性教育是語文教學藝術特征的體現
作為一門藝術的語文教學和其他任何一門藝術一樣都具有自身的主要特征,這就是形象性、情感性、創造性、審美性、應變性、激疑性。在這些主要特征中,情感性和審美性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品性教育正是語文教學藝術的情感性和審美性特征的體現。
綜上所述,無論是社會的需要、時代的需要、歷史的需要,還是語文學科特殊性的需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品性教育對于學生全面健康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轉軌中,要對學生加強品性教育,就不可低估和忽視初中語文教學所起的作用。
(王明文 江蘇省新沂市邵店中學 2214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