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學生學習語文分為兩個系統的話,那就是輸入系統和輸出系統。輸入系統集中在閱讀部分,輸出系統集中在寫作部分,周圍輔以生活這個大語文概念,這就是一個完整復雜的語文學習體系。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輸入系統是輸出系統的基礎。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建設閱讀這個輸入系統呢?
一、抓課本,重自讀,為講課張本
“文本、文本”,文章、課文就是根本。課文是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提高閱讀能力的載體,是學習語文最重要的窗口。語文離開了課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根本就是在構建虛華的空中樓閣。筆者也聽了不少的語文研討課,多是在課文的講解上下功夫,先由教師拋出幾個問題,再圍繞著幾個問題講,其間還要加上點兒探究的花絮,比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仿佛教師更重視課堂結構的完整,更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人數和課件的使用等等。總之,很熱鬧,聽課老師不寂寞。但是,離開了課文,光憑幾個問題真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老師都是太急于求成了,在課堂上不自覺中就占用了學生大量時間,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上成了個人風采展示課。
要想抓住文本當然靠讀。語文的人文性靠讀,語文的工具性靠以讀來帶。
閱讀教學首先要強調學生的自讀書,這是學生閱讀理解的基本途徑和方法。只有自讀才能思考,有思考才能有所悟,有所悟才會有提高。“讀”是說的儲備,是寫的基礎,多讀能迅速有效地培養語感,多讀能促進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多讀有利于識記生字,理解詞句,多讀可以品味詩詞歌賦的語言之妙、意境之美,多讀可以學習布局謀篇之法。
那么,如何訓練學生自讀呢?一定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自學的過程正是學生主動拿取的過程。一篇文章,在學生沒有充分預習的情況下,教師不要講課。如果說學生讀書只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教師就開始授課,學生就會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學習很被動,遇到淺顯的內容和老師呼應一下了事,而老師們的辛苦勞動就會付之流水。每一個學生自讀時都是通過自己的大腦,運用一定的讀書方法和思維方法,獨立地學習課文,理解內容,獲取知識并形成技能。
訓練學生自己讀書時,首先要解決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問題。教師統得過死,教得過細,求穩怕亂是不能訓練到位的,教師要毫不吝嗇地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要敢于留給學生較為充裕的自學時間。剛開始訓練學生自讀一定要慢要細,一遍遍在教師的指導下來讀。教師指導閱讀設置的問題要具體。比如,第一遍閱讀,掃清字詞障礙;第二遍閱讀,了解課文內容;第三遍閱讀,思考文章中心;第四遍閱讀,歸納自讀所學,提出不懂之處等。難懂的文章不妨一段一段或一句一句地讀,只有讓學生徹底掌握文章內容,才能談到對文章進行分析。學生學到的知識,一定是自己思考、自己發現、自己總結的結果。教師滿堂灌的東西不會在學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好多教師都埋怨學生,說了多少遍都記不住,試問沒經過思考的東西怎么能留下痕跡呢?慢慢的學生掌握了自己讀書的方法,就可以加快速度或把自讀任務放在課下完成了。
充分的自讀使學生帶著對課文的初步理解與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師,向教師求教,而不是教師帶著已經準備好的、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學生,把結果講給學生聽。這樣的教學使“以學生為主體”不再是一句空話,一句時髦的口號,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二、深備課,講方法,儲備知識
教師對一篇課文,想讓學生復習哪些知識,掌握哪些知識,體驗哪些感受,提高哪些認識要做到心中有數,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自學的程度有一定了解。教師備課時不要先翻閱教參,局限了自己的思路。要自讀以便了解學生的學路,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上課時學生反映的問題。強調學生自讀,學法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將閱讀過程中如何操作的有關知識和實現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關技巧教給學生,使學生對閱讀理解的操作過程做到心中有數。就拿教答題技巧來說,教師要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理解說出來,并且大膽地說出來,教師了解了學生的思路、答題的差距后,加以引導補充,學生才能領悟,從而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教師在備課之初要離開教參,打開思路,沖破固化的理解,讓鮮活的思想進來,然后再結合教參,使自己的教學思路更清晰更適合學生。這樣才不會偏執,才能活用教學方法,上“活”課堂。
另外,作為一個語文教師,要不斷吸取新的知識,緊跟時代,做好堅實的知識儲備。
三、重引導,誘發現,指導所學
語文的教學目標就在課文中,從課文中發現目標更能體現學生學習的思維過程。發現目標是學生自讀課文后發現語文知識,主動拿取的過程,是對前面學習的語文知識的運用,是學生自讀書的痕跡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思維歷程,及時調整教學,引導、糾正,完成新的教學任務。
上課的過程,也就是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交流,解決問題,發現新知識的過程。通過自讀,學生會學到、感受到好多知識:生字,新詞,優美的語言,別樣的開頭,余韻的結尾,發人深省的故事,品質高尚的古人等,這些都可以拿來和別人分享(當然,學生的所學也會因基礎不同而異)。上課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的學路。比如,當一個學生總結他的學習所得時,教師可以追問一步:你是怎么發現的?為什么你會這么說?這樣,你就了解了學生的思路,(同時,你也把關注傳達給了學生)其他學生也會受到啟發,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法。在學生需要引導的時候及時引導,當發現疑難問題,學生困惑的時候,教師要適時點撥,并且廣泛舉例將問題講透。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體現主導的價值,讓緊張、有序的課堂,充滿著跳動活潑的思維。
四、有愛心,重表達,規范課堂語言
(一)課堂氣氛寬松而有序
“讀”讓學生對文本有所領悟,“悟”讓學生有話可說,“寬松”讓學生都敢說,“有序”防止個別學生亂說。課堂說話要有條理、完整,努力用簡潔的語言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
(二)課堂用語簡潔而優美
筆者曾聽過一位特級教師講課,講的是一篇說明文《蘇州園林》,那簡直是一種享受。說話干脆利落,語言簡潔、用詞準確,分析、引導恰如其分。這樣的老師讓人敬佩,這樣的課堂給人美的熏陶。
教師要根據不同情況運用不同的語言進行教學。語言的古板、晦澀、千篇一律必然會導致教學的失敗。低年級學生的教學語言應該既生動、形象又活潑、風趣。饒有情趣的語言能使學生全神貫注,打動學生的心靈。形象有趣的語言則可把深奧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使學生產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容”之感。
教師在錘煉自己教學語言的同時,也要指導、規范學生的答題用語,力求完整、流暢、簡潔明了。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需要教師站起身來學,俯下身來教,從學生的視角找思路、去引領,從教師的角度去點撥、去傳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通“輸入系統”,逐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他們養成讀書的習慣,為他們建設高效的“輸出系統”服務,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學習語文、應用語文。
(吳中君 江蘇省睢寧縣朱集中學 221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