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衛娜
摘 要:本文針對霧霾的解決方案分別從政府治理和第三方治理進行分析,最后總結出第三方治理的優越性,盡管第三方治理在我國的實踐并不成熟,但希望此次第三方治理機構的引入能夠在霧霾防治中充分的發揮作用。
關鍵詞:霧霾治理;政府力量;第三方治理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全國多地霧霾籠罩,PM2.5頻頻爆表,污染已由最嚴重的京津冀地區向全國各地擴散, 造成這種大面積持續時間較長霧霾天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就是人為因素。
眾所周知,環境問題事關人類的生存和健康,霧霾造成空氣質量下降,影響生態環境,因此,如何應對霧霾已成為全民關注的問題,針對此問題,我黨在2013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環境治理新方案—引入第三方治理,這也是我國環境治理問題上的一個新的突破點。
二、第三方治理概述
(一)何為第三方治理。近年來,第三方在政府治理實踐中的作為日益引起廣泛關注,在一些發達方國家搞得風生水起,其中得失利弊,值得我們總結借鑒。第三方,一般是指獨立于政府外的民間團體、公益組織和咨詢結構等。第三方參與政府治理,一般表現為把市場原則注入政府實踐,將政府服務內容細化外包,交給專業的機構來加以處理。
(二)第三方治理的前提條件。第三方參與治理,離不開幾個首要前提:一是第三方治理機構自身擁有理性成熟,公共意識和較強的參與能力;二是政府的支持配合,政府機構與第三方治理機構目標一致,并擁有堅實合作基礎;三是相應的制度體系,約束和指導政府與第三方的行為。
(三)第三方治理的必要性。(1)政府部門采取的措施。在第三方治理的理念提出之前,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門協同企業,共同應對環境問題,為此,我國各政府部門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其次,堅持清潔能源發展戰略。再次,加大揚塵污染控制力度。第四,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第五,建立PM2.5監測體系。(2)政府部門在霧霾治理中的不足。在上一部分論述中,我們總結出了政府針對霧霾治理采取的一些措施,然而,受制于治理理念和治理技術等原因,我國環保監督管理體系混亂、調控手段不健全等問題,相關立法在實施過程中并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政府部門在霧霾防治過程中往往力不從心。我國政府治理主要通過環保機關來進行治理,而環保執法面臨著諸多問題,如執法受阻,執法效率低下,執法監管不嚴等。(3)引入第三方治理的必要性。隨著現代化的逐步推進,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政府治理遭遇的困境與挑戰也越來越多。傳統的一元主導治理模式,在處理關乎階層切身利益問題上,往往掣肘頗多、效率低下。加之,解決公共問題需要廣泛依靠協作關系,遠遠不能只依靠政府本身。因此,如何在繼承傳統模式基礎上,加以變通,納入新鮮理念,吸引多方力量,參與公共權利使用與運行,實現政府職能轉型,轉換治理模式,便是緊迫而重大的時代課題。
三、霧霾防治新突破—引入第三方治理
2013年11月9號至12號召開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第五十三條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在這次會議中,我國找到了環境治理的突破點—推行第三方治理。將過去的“誰污染,誰治理”的模式升級為“誰污染、誰付費”的模式,在企業中廣泛推行“把污染權交給第三方”的管理模式。在過去 “誰污染,誰治理” 的政策導向中,企業自行治理污染問題,但是企業缺乏專業的技術儲備和專業人才,那么正是這樣的政策為企業偷排、超排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給行政部門嚴格執法帶來了難題,增加了執法成本和執法難度。第三方治理對于霧霾防治來說是一個新突破,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制度安排。下邊我們分析一下第三方治理的具體運營模式。
(一)第三方治理的運營模式。第三方治理模式已經在電力行業進行了逐步的嘗試,這種運營模式是治理環境污染的必然趨勢,是通過市場之手提高環境治理質量實現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必將得到廣泛認同和深入推廣,下面以導致霧霾的主要原因之一廢氣排放治理為例,具體分析一下政府直接運營管理模式和引入第三方治理的運營模式相對比分析。
(1)政府直接運營管理模式。在這種運營治理模式中,實際上是行政主管部門協同配合環保部門對造成污染的企業進行管制,例如罰款、責令限期改正等措施,責令污染企業自行解決治理問題,政府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但實踐證明,由于法律條款的不明確性、環保部門執法力度較弱、監管不嚴以及企業缺乏專業的技術和專業人才等問題的出現,導致直接運營治理的結果就是不治理,這種“誰污染,誰治理”的政策導向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為企業偷排、超排提供了便利。
(2)第三方運營治理模式。在引入第三方的治理模式中,行業主管部門協同環保部門對造成污染的企業進行監管,由造成污染的企業支付費用,由環保部門通過招投標等措施雇用專業的環保公司對企業造成的污染進行治理,政府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
(二)第三方運營治理模式的優越性。第一,采用第三方運營治理的模式,一方面,企業通過對自身發展造成的污染向專業環保公司支付費用從不熟悉的環境保護、污染治理中解脫出來,把全部精力放在擴大生產和銷售上,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專業環保公司具有專業化的治理設施和專業人才,通過專業化的治理降低了治理的成本,提高了達標排放率,同時,引入第三方治理的運營模式向環保產業注入大量資本,刺激了環保產業的發展。第二,環保部門通過市場競爭機制選擇第三方運營治理,雙方簽訂合同,在合同中約定各自的責任、權利和義務,雙方嚴格遵守履行合同,環保部門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環保執法部門由于監管對象集中可控而降低了執法成本。
結束語:政府治理失靈決定了政府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并與其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以便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徹底地解決環境問題,同時,第三方作為獨立的一個社會治理主體也是制衡政府和市場的不可或缺的力量。盡管這方面實踐在別的國家已小有所成,但我國相關的引進經驗和原創成果還很匱乏,希望此次第三方治理在霧霾防治中能夠充分的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肖夢然 .霧霾防治的環保執法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3,(下).
[2] 孟力,周濤.張珊珊等根治霧霾 刻不容緩[J].天津經濟2013,(3).endprint
摘 要:本文針對霧霾的解決方案分別從政府治理和第三方治理進行分析,最后總結出第三方治理的優越性,盡管第三方治理在我國的實踐并不成熟,但希望此次第三方治理機構的引入能夠在霧霾防治中充分的發揮作用。
關鍵詞:霧霾治理;政府力量;第三方治理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全國多地霧霾籠罩,PM2.5頻頻爆表,污染已由最嚴重的京津冀地區向全國各地擴散, 造成這種大面積持續時間較長霧霾天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就是人為因素。
眾所周知,環境問題事關人類的生存和健康,霧霾造成空氣質量下降,影響生態環境,因此,如何應對霧霾已成為全民關注的問題,針對此問題,我黨在2013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環境治理新方案—引入第三方治理,這也是我國環境治理問題上的一個新的突破點。
二、第三方治理概述
(一)何為第三方治理。近年來,第三方在政府治理實踐中的作為日益引起廣泛關注,在一些發達方國家搞得風生水起,其中得失利弊,值得我們總結借鑒。第三方,一般是指獨立于政府外的民間團體、公益組織和咨詢結構等。第三方參與政府治理,一般表現為把市場原則注入政府實踐,將政府服務內容細化外包,交給專業的機構來加以處理。
(二)第三方治理的前提條件。第三方參與治理,離不開幾個首要前提:一是第三方治理機構自身擁有理性成熟,公共意識和較強的參與能力;二是政府的支持配合,政府機構與第三方治理機構目標一致,并擁有堅實合作基礎;三是相應的制度體系,約束和指導政府與第三方的行為。
(三)第三方治理的必要性。(1)政府部門采取的措施。在第三方治理的理念提出之前,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門協同企業,共同應對環境問題,為此,我國各政府部門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其次,堅持清潔能源發展戰略。再次,加大揚塵污染控制力度。第四,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第五,建立PM2.5監測體系。(2)政府部門在霧霾治理中的不足。在上一部分論述中,我們總結出了政府針對霧霾治理采取的一些措施,然而,受制于治理理念和治理技術等原因,我國環保監督管理體系混亂、調控手段不健全等問題,相關立法在實施過程中并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政府部門在霧霾防治過程中往往力不從心。我國政府治理主要通過環保機關來進行治理,而環保執法面臨著諸多問題,如執法受阻,執法效率低下,執法監管不嚴等。(3)引入第三方治理的必要性。隨著現代化的逐步推進,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政府治理遭遇的困境與挑戰也越來越多。傳統的一元主導治理模式,在處理關乎階層切身利益問題上,往往掣肘頗多、效率低下。加之,解決公共問題需要廣泛依靠協作關系,遠遠不能只依靠政府本身。因此,如何在繼承傳統模式基礎上,加以變通,納入新鮮理念,吸引多方力量,參與公共權利使用與運行,實現政府職能轉型,轉換治理模式,便是緊迫而重大的時代課題。
三、霧霾防治新突破—引入第三方治理
2013年11月9號至12號召開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第五十三條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在這次會議中,我國找到了環境治理的突破點—推行第三方治理。將過去的“誰污染,誰治理”的模式升級為“誰污染、誰付費”的模式,在企業中廣泛推行“把污染權交給第三方”的管理模式。在過去 “誰污染,誰治理” 的政策導向中,企業自行治理污染問題,但是企業缺乏專業的技術儲備和專業人才,那么正是這樣的政策為企業偷排、超排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給行政部門嚴格執法帶來了難題,增加了執法成本和執法難度。第三方治理對于霧霾防治來說是一個新突破,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制度安排。下邊我們分析一下第三方治理的具體運營模式。
(一)第三方治理的運營模式。第三方治理模式已經在電力行業進行了逐步的嘗試,這種運營模式是治理環境污染的必然趨勢,是通過市場之手提高環境治理質量實現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必將得到廣泛認同和深入推廣,下面以導致霧霾的主要原因之一廢氣排放治理為例,具體分析一下政府直接運營管理模式和引入第三方治理的運營模式相對比分析。
(1)政府直接運營管理模式。在這種運營治理模式中,實際上是行政主管部門協同配合環保部門對造成污染的企業進行管制,例如罰款、責令限期改正等措施,責令污染企業自行解決治理問題,政府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但實踐證明,由于法律條款的不明確性、環保部門執法力度較弱、監管不嚴以及企業缺乏專業的技術和專業人才等問題的出現,導致直接運營治理的結果就是不治理,這種“誰污染,誰治理”的政策導向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為企業偷排、超排提供了便利。
(2)第三方運營治理模式。在引入第三方的治理模式中,行業主管部門協同環保部門對造成污染的企業進行監管,由造成污染的企業支付費用,由環保部門通過招投標等措施雇用專業的環保公司對企業造成的污染進行治理,政府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
(二)第三方運營治理模式的優越性。第一,采用第三方運營治理的模式,一方面,企業通過對自身發展造成的污染向專業環保公司支付費用從不熟悉的環境保護、污染治理中解脫出來,把全部精力放在擴大生產和銷售上,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專業環保公司具有專業化的治理設施和專業人才,通過專業化的治理降低了治理的成本,提高了達標排放率,同時,引入第三方治理的運營模式向環保產業注入大量資本,刺激了環保產業的發展。第二,環保部門通過市場競爭機制選擇第三方運營治理,雙方簽訂合同,在合同中約定各自的責任、權利和義務,雙方嚴格遵守履行合同,環保部門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環保執法部門由于監管對象集中可控而降低了執法成本。
結束語:政府治理失靈決定了政府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并與其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以便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徹底地解決環境問題,同時,第三方作為獨立的一個社會治理主體也是制衡政府和市場的不可或缺的力量。盡管這方面實踐在別的國家已小有所成,但我國相關的引進經驗和原創成果還很匱乏,希望此次第三方治理在霧霾防治中能夠充分的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肖夢然 .霧霾防治的環保執法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3,(下).
[2] 孟力,周濤.張珊珊等根治霧霾 刻不容緩[J].天津經濟2013,(3).endprint
摘 要:本文針對霧霾的解決方案分別從政府治理和第三方治理進行分析,最后總結出第三方治理的優越性,盡管第三方治理在我國的實踐并不成熟,但希望此次第三方治理機構的引入能夠在霧霾防治中充分的發揮作用。
關鍵詞:霧霾治理;政府力量;第三方治理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全國多地霧霾籠罩,PM2.5頻頻爆表,污染已由最嚴重的京津冀地區向全國各地擴散, 造成這種大面積持續時間較長霧霾天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就是人為因素。
眾所周知,環境問題事關人類的生存和健康,霧霾造成空氣質量下降,影響生態環境,因此,如何應對霧霾已成為全民關注的問題,針對此問題,我黨在2013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環境治理新方案—引入第三方治理,這也是我國環境治理問題上的一個新的突破點。
二、第三方治理概述
(一)何為第三方治理。近年來,第三方在政府治理實踐中的作為日益引起廣泛關注,在一些發達方國家搞得風生水起,其中得失利弊,值得我們總結借鑒。第三方,一般是指獨立于政府外的民間團體、公益組織和咨詢結構等。第三方參與政府治理,一般表現為把市場原則注入政府實踐,將政府服務內容細化外包,交給專業的機構來加以處理。
(二)第三方治理的前提條件。第三方參與治理,離不開幾個首要前提:一是第三方治理機構自身擁有理性成熟,公共意識和較強的參與能力;二是政府的支持配合,政府機構與第三方治理機構目標一致,并擁有堅實合作基礎;三是相應的制度體系,約束和指導政府與第三方的行為。
(三)第三方治理的必要性。(1)政府部門采取的措施。在第三方治理的理念提出之前,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門協同企業,共同應對環境問題,為此,我國各政府部門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深化工業污染治理。其次,堅持清潔能源發展戰略。再次,加大揚塵污染控制力度。第四,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第五,建立PM2.5監測體系。(2)政府部門在霧霾治理中的不足。在上一部分論述中,我們總結出了政府針對霧霾治理采取的一些措施,然而,受制于治理理念和治理技術等原因,我國環保監督管理體系混亂、調控手段不健全等問題,相關立法在實施過程中并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政府部門在霧霾防治過程中往往力不從心。我國政府治理主要通過環保機關來進行治理,而環保執法面臨著諸多問題,如執法受阻,執法效率低下,執法監管不嚴等。(3)引入第三方治理的必要性。隨著現代化的逐步推進,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政府治理遭遇的困境與挑戰也越來越多。傳統的一元主導治理模式,在處理關乎階層切身利益問題上,往往掣肘頗多、效率低下。加之,解決公共問題需要廣泛依靠協作關系,遠遠不能只依靠政府本身。因此,如何在繼承傳統模式基礎上,加以變通,納入新鮮理念,吸引多方力量,參與公共權利使用與運行,實現政府職能轉型,轉換治理模式,便是緊迫而重大的時代課題。
三、霧霾防治新突破—引入第三方治理
2013年11月9號至12號召開的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第五十三條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堅持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在這次會議中,我國找到了環境治理的突破點—推行第三方治理。將過去的“誰污染,誰治理”的模式升級為“誰污染、誰付費”的模式,在企業中廣泛推行“把污染權交給第三方”的管理模式。在過去 “誰污染,誰治理” 的政策導向中,企業自行治理污染問題,但是企業缺乏專業的技術儲備和專業人才,那么正是這樣的政策為企業偷排、超排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給行政部門嚴格執法帶來了難題,增加了執法成本和執法難度。第三方治理對于霧霾防治來說是一個新突破,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制度安排。下邊我們分析一下第三方治理的具體運營模式。
(一)第三方治理的運營模式。第三方治理模式已經在電力行業進行了逐步的嘗試,這種運營模式是治理環境污染的必然趨勢,是通過市場之手提高環境治理質量實現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必將得到廣泛認同和深入推廣,下面以導致霧霾的主要原因之一廢氣排放治理為例,具體分析一下政府直接運營管理模式和引入第三方治理的運營模式相對比分析。
(1)政府直接運營管理模式。在這種運營治理模式中,實際上是行政主管部門協同配合環保部門對造成污染的企業進行管制,例如罰款、責令限期改正等措施,責令污染企業自行解決治理問題,政府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但實踐證明,由于法律條款的不明確性、環保部門執法力度較弱、監管不嚴以及企業缺乏專業的技術和專業人才等問題的出現,導致直接運營治理的結果就是不治理,這種“誰污染,誰治理”的政策導向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為企業偷排、超排提供了便利。
(2)第三方運營治理模式。在引入第三方的治理模式中,行業主管部門協同環保部門對造成污染的企業進行監管,由造成污染的企業支付費用,由環保部門通過招投標等措施雇用專業的環保公司對企業造成的污染進行治理,政府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
(二)第三方運營治理模式的優越性。第一,采用第三方運營治理的模式,一方面,企業通過對自身發展造成的污染向專業環保公司支付費用從不熟悉的環境保護、污染治理中解脫出來,把全部精力放在擴大生產和銷售上,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專業環保公司具有專業化的治理設施和專業人才,通過專業化的治理降低了治理的成本,提高了達標排放率,同時,引入第三方治理的運營模式向環保產業注入大量資本,刺激了環保產業的發展。第二,環保部門通過市場競爭機制選擇第三方運營治理,雙方簽訂合同,在合同中約定各自的責任、權利和義務,雙方嚴格遵守履行合同,環保部門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環保執法部門由于監管對象集中可控而降低了執法成本。
結束語:政府治理失靈決定了政府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并與其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以便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徹底地解決環境問題,同時,第三方作為獨立的一個社會治理主體也是制衡政府和市場的不可或缺的力量。盡管這方面實踐在別的國家已小有所成,但我國相關的引進經驗和原創成果還很匱乏,希望此次第三方治理在霧霾防治中能夠充分的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 肖夢然 .霧霾防治的環保執法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3,(下).
[2] 孟力,周濤.張珊珊等根治霧霾 刻不容緩[J].天津經濟20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