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飛
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征程中,努力建設社會公正既具有重要的工具性意義,又符合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在建立社會公正體系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要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普遍受益原則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一個根本性的原則:人人共享,普遍受益。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實現普遍受益為原則。
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對社會公正的要求之一就是平等地對待各個社會階層的成員,杜絕社會財富和政治權力向少數人、少數階層集中。建設和諧社會,就是要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盵5]實現普遍獲益目標,首先,要使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條件得到維護和滿足。我們應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過財政或其他社會渠道直接援助社會的弱勢群體,使其基本生活條件和尊嚴得到切實保障,能夠享受到文明進步的成果。其次,始終關注社會成員的就業、教育和社會保障等幾個影響人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就業意味著擁有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意味著能夠平等地介入社會生活,意味著人生和事業上有一個基本的發展平臺;教育是社會化的必要手段,必要的文化素質可以協助人們獲取生活中其他的有益的東西;完善的保障機制可以解除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后顧之憂,將生活中遇到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降到最低限度。這些措施有助于總體利益的最大化,也為人們平等參與社會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再次,以公共利益為原則還體現在每個社會成員的生活水平能隨著改革的推進而不斷提高。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雖然財富和收入的分配無法做到平等,但它必須合乎每個人的利益”,“我們不能根據處在某一地位的人們的較大利益超過了處在另一地位人們的損失額而認為收入或權力方面的差別是正義的”。[6]孫立平認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們經濟增長取得的成果與人們的生活水平之間,經濟增長與生活狀況的改善之間,出現了“斷裂”。我們距離共同富裕還有很大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使“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盵7]
二、要注重國情,量力而行,堅持實事求是原則
早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是千百年來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但是公正的人道尺度只有和歷史尺度相統一,社會公正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公正的觀念以及制度規則的建構既要與時俱進,又不能超越我們改革的實際。起點的平等、規則的公正、基本權利的平等、按貢獻分配、按需要分配等只有與人們的生活密切關聯時才有實在的意義。
堅持實事求是原則,首先要立足于改革中突出的、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公正不是抽象的、脫離具體時代和社會生活的。我們構建和諧社會、關注社會公正必須正視并解決改革過程中突出的、人們所關注的社會問題,不能脫離我國實際去照搬照抄外國的理論和原則,也不能搞擦邊球,回避問題。目前我們的社會公正在許多領域尤其在收入分配、城鄉差別等方面面臨著很大挑戰。近二十年來,我國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城鄉之間的人均收入差距就呈現出擴大趨勢。當前我國基尼系數已超過0.48,已經嚴重超出0.4的國際警戒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正常的職業差別外,還包括政策對不同地區的傾斜、城鄉二元體制以及不同群體在市場經濟中起點的不平等等因素。 另外,性別不平等造成的教育機會、就業機會等方面的性別歧視。此外,權力運行所引發的各種形式的腐敗,也極大地降低了國人對包括社會公正在內的社會和諧度的感受和評價。構建和諧社會既然要以提高社會公正為重要目標,就必須改善和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優化社會秩序。
堅持實事求是原則還要協調理想的公正與現實公正的關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是社會公正的道德前提,也是和諧社會的理想目標。理想的公正往往是社會中的個體依據自己所認同的道德觀對生活關系、社會結構社會組織進行的價值評價和期望。這種評價往往帶有個人色彩,帶有個人所處群體或階層影響的痕跡,因而具有片面性和主觀性,與生產力發展水平可能是相脫離的?,F實公正則是基于當前的經濟、社會關系的,是不同階層、群體通過博弈而達成的重疊共識。理想公正與現實公正存在著一定距離。這一距離的存在是社會公正原則實現的一個障礙,解決不好會拉大二者之間的差距,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滿,進而影響社會穩定。如果協調的好的話,不僅不成為障礙,反而能夠提高公正原則的實現程度,促進社會和諧。
三、要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堅持法治化原則
健全的法制和法律體系是社會公正的主要體現,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保證。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一個目標,和諧社會所建設的是一個文明和開放的社會。在開放的社會里,互不相識的人們之間的經濟、社會交往不可能依賴個體的人格,必須通過法律和制度為人的行為設定邊界,規范人們的權利義務關系。法律公正本身就是公正原則的重要內容之一,公正原則在法律中的功能發揮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公正原則的實現程度。而且,法律公正是保證社會公正原則在其他領域實現的前提條件。依靠一套健全、嚴密、完整的法規體系能夠規范不同主體的活動,明確其權利義務關系,有利于依法行政,避免國家權力的過渡干預。吳敬璉認為:“現代市場經濟從經濟本身出發,它需要法律,如果沒有法制可依,這個蛋糕就做不大,甚至做了一個餿蛋糕?!?/p>
從制度層面講,和諧社會就是法治社會。在我國當前的改革進程中,社會主義法制亟需健全。因此,胡錦濤在就任國家主席的講話中將“發揚民主,依法辦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定不移地維護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和原則,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當作一個首要的目標。法治化體現了政治文明的方向,也具有豐富的內涵。首先,法律規則要以公正為道德前提,體現權利與義務的平等。簡單說,就是法必須是良法。法治并不簡單等同于各種事情、各種社會行為都有一種法律來調節。法律有優劣之分,法治有著更高的要求,只能是善的。憲法、法律必須體現人的尊嚴,保障人民的權利。其次,司法必須是公正的。在我國現行的制度中存在著幾個突出問題,即司法權力地方化、審判活動行政化和法官職業大眾化,人民法院缺乏依法審判的獨立性。再次,要進一步培育法律意識。傳統社會一直將法律視為統治的工具,這種情況在生活中突出表現為特權意識,義務本位,解決矛盾和糾紛的途徑往往靠關系而非法律。為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強化人們對法律的認知,讓公民在法律的必然性與自我的更高追求的結合點上,把握自身發展和行為選擇的方向,不斷超越自我,走向自由。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P9.
[2][6]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P3,P57-60.
[3]羅豪才.吳擷英.資本主義的憲法與政治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第176-182.
[4]張玉林.中國城鄉教育差距[J].戰略與管理,2002(6):P62-66。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二版第一卷.P243.
[7]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P19.
[8]江平.吳敬璉.關于法律與市場經濟的對話[N].社會科學報,200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