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旭 程遼 王小兵
摘 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對學校、學生以及社會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尤其是網絡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運用,給高校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本文以對大數據時代概念特征的闡釋,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適應和創新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政治教育;適應創新;路徑分析
引言:大數據時代是對整個社會各行各業的信息技術發展的一次革新,政府、企業、學校、個人等無不被包含在其中。對于以接受新興事物思維較快的大學生組成的高校而言,其一直都是走在時代發展的前沿,有著快于其他社會組織的成長發展,但也同樣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如何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已經成為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任務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大數據時代的概念意義以及發展特征
雖然到目前為止,專家學者還不能準確的對大數據進行定位。但就以社會目前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綜合概括出——大數據是一種網絡數據技術,是一種“價值觀與方法論”。也就是對一些事情的分析必須要建立在大型的數據庫的基礎之上,才能實現對事件未來發展走向的預測和認知,同樣地,其也可以有效改變數據分析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形成兩者之間的有效交流溝通。就現階段而言,大數據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科研數據、網絡數據和感知數據。以IBM公司和互聯網的IDC數據應用特征來對現如今的大數據特征進行概括,主要有以下四個,即為大量化、多樣化、快速化、真實性(價值高),也就是人們一般所形容的“4V”特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適應與創新路徑分析
1.形成思想行為預警機制
高校網絡數據信息的分析的主要作用就是對大學生思想行為未來發展趨勢的提前判斷、預測。因此,以現代網絡科技的實際應用為基礎,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建立起行為預警機制,可以有效幫助教師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發展的動態。例如,教師可以以大學生經常使用的QQ空間、人人網、微博、朋友圈等社交軟件入手,對學生的心理情緒變化進行把握,再通過大數據信息分析技術,尋找出一階段內情緒起伏較大的學生,加強對其的關注和心理上的引導,避免不必要的悲劇發生。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云課堂”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教學基本上還是停留在“滿堂灌”、“填鴨式”的模式上,學生缺少對課堂的參與熱情和知識學習的自主性。尤其是在大數據時代下,大學生的就更加容易產生對課堂教學的排斥性,導致整體的教學質量低下。因此,建立網絡在線教育課堂,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彌補自身發展不足的課堂教學,健全和完善其自身的人格發展。例如,以大數據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云課堂”,讓學生隨時隨地解決自身存在的困惑或者問題,轉被動學習為主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個性化教學質量。
3.創新思想政治教學的工作方式
針對大數據時代中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得到適應與創新,首先其教師的教學方法就必須要進行及時的創新。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師可以通過對大學生的校園卡的電子消費數據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從而有效掌握其在不同時期的消費心理,可以有效歸納出大學生的心理變化;教師還可以對每個專業過往學生的就業信息數據分析,結合當今社會的崗位需求數據分析,輔助并完善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等等。以思想政治的數據化創新教育工作方式,是大數據時代對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的教學服務水準的一種提升。
4.不斷提高相應的技術制度保障
首先,要對高校的數據信息的管理建立起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這主要是針對網絡發展背景下人們的隱私到不到保障的基礎之上提出的。如,社會中發生的較多的QQ號被盜、人肉搜索等事件。而高校的網絡數據信息所存儲的主要是每一個大學生的重要信息,一旦發生泄漏,則會引起較大范圍內的恐慌。合理的界定并制定相應的制度對學生的隱私進行保障,對高校思想工作的正常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也更加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教學目標的實現。其次,以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發展情況為基礎,綜合大數據時代對教育工作的要求,構建并完善一套適合高校工作的標準化流程。例如,在高校每學期的學生報到環節上,就可以將各書院上報的信息進行網絡技術的匯總分析每年的數據變化,及其產生的原因,從而達到對每個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性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數據”已成為社會進步發展下產生的又一重要的熱點流行詞匯,成功的對各行各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對于社會實用人才的培養基地而言,其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積極通過對大學生思想行為所產生的“大數據”分析,可以有效地使教師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宏觀掌控變為對個體細節心理變化的了解,使教師真正走進每一個學生的內心,以獨具個性化的教學為每一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服務,從而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教化作用。
參考文獻:
[1] 鄔賀銓. 大數據時代的機遇與挑戰[J]. 求是. 2013(04)
[2] 陳世卿. 創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J]. 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07(02)
[3] 楊金榮. 加強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探微[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10(08)
作者簡介:王晨旭(1979.2-),四川涼山人,碩士,重慶科技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程遼(1976.2-),重慶開縣人,碩士,重慶科技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王小兵(1976.7-),四川鄰水人,碩士,重慶科技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