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節目版權空心化”趨勢明顯。“節目版權空心化”的表現是,節目整體由傳統媒體制作完成,但組成節目的素材版權仍歸作者享有,傳統媒體只能將節目用于線上一次性播出,無法將節目用于線下二次開發。傳統媒體制作節目時的巨額投入,換來的卻是一次性使用,從版權角度來看是極不劃算的。“節目版權空心化”與傳統媒體長期以來“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的慣性思維,和僅以收聽率/收視率考核制作人的評價機制密不可分,歸根結底還是單一廣告經營模式帶來的弊端。節目制作部門一旦長期淪為“代工工廠”,生產貼牌的產品,最終抹殺的是傳統媒體的自主創新能力。當代工成為常態,節目生產將成為艱難的維持,傳統媒體的生存令人堪憂。
2.版權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由于我國開展著作權保護較晚,加入相關國際條約只有20多年的時間,國內廣電媒體版權意識相對淡薄。之所以國內傳統媒體近年來積極開展版權管理工作,大部分是迫于國家對版權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強,尤其是2010年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錄音制品支付報酬暫行辦法》,開啟了廣電媒體使用音樂的付費時代,改變了多年的廣電利益分配格局,預示著更多權利人將拿走“廣電的奶酪”。版權管理工作開局倉促,缺乏內生動力,致使制度缺失,尤其是版權管理制度、版權激勵制度和版權開發制度的空白,阻礙了版權價值的迅速轉化變現。
3.網絡侵權泛濫。網絡盜播、盜鏈現象屢見不鮮,在互聯網廣告收入呈幾何增長的同時,傳統廣電媒體卻面臨著開機率普遍下降和廣告增收遲滯的局面,新媒體已經對傳統廣電媒體構成了實質性的威脅。
(李登清 李佺 許玲文,摘自2014年第6期《中國廣播電視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