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留羊
一、初中化學錯題集的建立
1.建立初中化學錯題集的內因探究。學習成績與解題數量、解題時間并不一定成正比。學生屢做屢錯是不良的解題習慣,是學生化學知識結構的殘缺和對化學知識、化學原理的不理解等多種因素造成的綜合結果。要根治這一“頑癥”,教師必須在“精練”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科學地整理化學錯題集。
2.建立初中化學錯題集的策略研究。初中化學錯題集的建立,就是采用適當的手段,設法將學生在作業練習及階段性測試中所呈現的典型性錯誤挖掘出來,并按一定流程:錯題分類→錯題“瘦身”→分析致錯因子→標明正解→對比歸納、舉一反三,最后整理成集的過程。
3.建立初中化學錯題集的方法指導。建立初中化學錯題集,可根據先易后難的原則,按章節順序進行整理,或按題型分類整理。這樣做,既可兼顧到知識的連貫性,又能使學生形成知識網絡,把握知識整體。學生預先準備一本活頁本,用于建立化學錯題題集。活頁的作用是便于及時增添各類錯題插頁。
【例1】[原題出處]2012年揚州中考正卷第26題(限于篇幅,原題不再完整錄入)。
[錯題分類]分析推理及實驗探究計算。
[錯題“瘦身”]Ⅰ.制備碘酸鉀(4)用冰水洗滌過濾所得KIO3晶體,其原因是。
Ⅱ.測定碘含量(7)步驟2實驗的目的是,(8)若步驟3所得溶液顏色與3號試管一致,則100mL該食鹽溶液中含有碘酸鉀mg,該食鹽中碘含量為mg/kg,(填“符合”或“不符合”)揚州地區要求。
[致錯因子]錯解:Ⅰ.(4)除去雜質。原因:1.答案模糊且不全面;2.未能考慮冰水溫度較低(0℃),可減少產品的損失。Ⅱ.(7)和(8)不會寫。原因:題目較難,當時難以理解。
[錯題正解]Ⅰ.(4)除去碘酸鉀表面的可溶性雜質,并減小洗滌時碘酸鉀的損失。Ⅱ.(7)得到不同濃度碘液的顯示標準;(8)0.42825.4符合。
[解題過程]因步驟3所得溶液顏色與3號試管一致,經比較得:步驟3所得溶液中10滴食鹽溶液中KIO3的質量與3號試管內20滴KIO3溶液的KIO3質量相等。據題意,100mL=0.1L,100mL該食鹽溶液中含有碘酸鉀(KIO3)的質量為:2.14×10-3g/L×0.1L×(20滴/10滴)=4.28×10-4g=0.428mg。又100mL該食鹽溶液中含有食鹽質量:100g/L×0.1L=10g,其中KIO3質量=0.428mg。折算成碘(元素)的質量:0.428mg×127/214=0.254mg,1kg食鹽中碘(元素)的質量:0.254mg×1000g/10g=25.4g,介于18~33mg/kg范圍內,符合揚州地區要求。
[對比歸納]通過對比,步驟3所得溶液中10滴食鹽溶液中KIO3的質量與3號試管內20滴KIO3溶液的KIO3質量相等。這一等量關系的建立是求算KIO3質量的關鍵,至于KIO3中I(元素)的質量也可通過其他方法(如關系式法)計算。
二、初中化學錯題集的科學使用
初中化學錯題集是初中生練習、測試中呈現的疑問和思維盲點的高度濃縮。它的建立,不僅為學生化學素養的提高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而且學生對該題集的溫故過程也是對題集的科學使用,最終可使化學成績提高的目標達成。
1.周閱周新,及時強化。艾賓浩斯指出:遺忘過程先快后慢。據此,每周整理的錯題“檔案”,當天或次日必須瀏覽、思索,待到下周整理好新一輪的錯題后,除了及時復習本輪新錯題外,仍需再次消化、吸收上周(上一輪)舊錯題的“營養”,推陳出新、交替進行;特別是在重要的階段性考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中考模擬考試等)來臨前,更應“掃雷式”地處理錯題,查缺補漏,以達到事半功倍、高效強化舊知、提高解題能力的目的。
2.先易后難,逐步提高。實踐表明,學生率先突破的是較易題和中等難度題,這里有很大的“上分”空間,也是后進生、中等生提升自信心的捷徑。待他們化學學習成績穩定提高后,再逐步關注中難題,實現“螺旋式”上升。
3.由厚到薄,持之以恒。初中化學錯題集經過6、7個輪回的處理,體態逐漸“豐腴”,滾動翻看耗時越來越長。學生可對它進行“減肥”:將已經完全掌握,不犯二錯的錯題題號用紅筆或記號筆刪除(錯題題目和其他內容不要刪除,以備將來查閱)。與此同時,隨著學生化學成績的提高,新的錯題類型、數量都有大幅減少,題集內容將由厚到薄,更有利于學生的整理與運用。
值得一提的是,整理錯題集應避免一個誤區:貪多求全,逢錯必收。虛假解題(抄襲作業)會導致學生解題時反復出現錯誤,由此產生的錯題屬偽錯題,這些錯題并未經過學生本人的思考,不能作為第一手資料在錯題集中錄入。否則,不僅費時耗力,而且會對真正的錯題造成干擾,結果適得其反。
[課題項目]本文系揚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利用錯題資源的策略研究(G11/P/301/2012/02/)階段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