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學海
化學基本概念是中學化學基礎知識的主要構成之一,是化學教學中最關鍵、最中心的內容。化學概念是在提示物質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合成的過程中發(fā)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它反映化學現象的基本屬性。概念的形成是通過實驗、觀察以及對物質現象的分析抽象概括而形成的。離開化學概念,學生就不能從本質上把握物質的屬性,也就不能真正掌握物質變化的內在聯系及規(guī)律性。教學中必須要根據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把握物質的本質屬性,建立化學概念。每一概念的建立,學生的智力都得到開發(fā),能力得到提高。本文從化學概念教學出發(fā),論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化學概念可分為以下六類,各類之間相互關系密切,對能力的要求與培養(yǎng)各有所側重。
1.“組成”類概念,如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懸濁液、乳濁液、溶液、溶質和溶劑、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酸、堿、鹽、各類有機物等。對于這類概念,學生較易理解。
2.“性質”類概念,如物理性質(密度、溶解液等)、化學性質(酸堿性、氧化性、還原性、pH值等)。這類概念多數憑借直觀手段來教學。
3.“變化”類概念,如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溶解和結晶、風化和潮解、中和反應、氧化與還原反應、催化反應、各類有機化合物的典型反應等。這類概念與性質緊密相連。
4.“結構”類概念,如分子、原子、離子、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化學鍵、同分異構現象等。這類概念提示了物質的結構層次,要更多地依靠抽象思維來形成。
5.“化學量”類概念,如原子量、分子量、摩爾、氣體摩爾體積等。這類概念與物質的微觀特征緊密相關,要依靠抽象思維來獲得。
6.“化學用語”類概念,如元素符號、分子式、離子式、化學方程式、結構式、結構簡式等。這類概念是基于物質及組成、結構、性質的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
以上概念中,前三類多數要通過對各種實驗現象的分析、抽象、概括獲得,是培養(yǎng)觀察能力的重要途徑。后三類概念主要是通過分析實驗所得數據,運用抽象思維、空間構思,提出假設論證或借助于模型來理解形成的,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一種途徑。
一、在概念的形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學生認識物質的開始。教學中讓學生觀察的主要對象是實驗、實物和模型;主要內容是物質的形、色、態(tài)、味等物理特征以及化學變化所發(fā)生的各種現象,如氣體的生成和吸收、沉淀的析出或溶解,以及變化所產生的光、熱、色、態(tài)、味;主要途徑有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邊講邊實驗、觀察周圍物質的化學現象、化學課外興趣活動小組、實物、模型、圖表等;主要目的是通過上述途徑,使學生直觀地感知所研究的化學現象,形成對有關現象的清晰的感覺、知覺、表現,獲得感性認識和實驗技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培養(yǎng)學生探索化學現象根源的潛在動力,以形成正確的、真正理解的概念。
培養(yǎng)觀察能力的要求:1.觀察要做到敏銳、仔細、快速、正確。對于微小的變化觀察要敏銳,如切開的金屬鈉表面在空氣中很快地由銀白色光亮的色澤變?yōu)榛野担蛔屑毷侵赣^察應全面,如鎂在空氣中燃燒,學生很容易被耀眼的強光所吸引,而這個實驗的觀察重點是有白色固體的生成,只有觀察仔細才能把握物質變化的全部內容;化學反應往往在短時間內完成,要求眼、手緊密配合,如在酸堿中和滴定時,判斷等當點指示劑顏色的變化,既要仔細又要快速,否則中和將失敗;正確的表達是觀察結果的反映,如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學生將觀察到鐵絲的劇烈燃燒,火星四射,而沒有火焰。2.有的放矢地進行重點選擇性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從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現象中抓住物質的本質屬性的能力,養(yǎng)成從所觀察的現象中分辨出哪些是主要的現象,屬于本質的方面,從而排除那些非本質的現象。例如,氨的催化氧化,向盛有氨水的錐形瓶中,通過導管放入空氣,可看到氨水中有氣泡冒出,再將燒紅的鉑絲放入錐形瓶中接近液面,可看到瓶中有棕色氣體出現,而且越靠近錐形瓶口,氣體棕色加深,鉑絲保持紅熱。在這錯綜復雜的現象中,引導學生重點選擇觀察瓶內氣體顏色有什么變化,分辨出哪些是屬于本質方面的變化,引導學生更加仔細地觀察,啟發(fā)學生通過分析、思維進行解釋,得出氨催化氧化生成無色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繼續(xù)氧化生成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教師對觀察的目的要求越明確,學生觀察過程中隨意成分越小,選擇性越集中,觀察化學變化現象的效果就越好,也越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興趣。3.對于“結構”類概念,通過觀察有關原子和分子結構的形象化圖形、模型,培養(yǎng)學生借助宏觀的圖像,從動態(tài)角度來觀察、想象微觀世界的運動,觀察與想象相結合,實現對某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化學基本概念是中學化學基礎知識的主要構成之一,是化學教學中最關鍵、最中心的內容。化學概念是在提示物質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合成的過程中發(fā)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它反映化學現象的基本屬性。概念的形成是通過實驗、觀察以及對物質現象的分析抽象概括而形成的。離開化學概念,學生就不能從本質上把握物質的屬性,也就不能真正掌握物質變化的內在聯系及規(guī)律性。教學中必須要根據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把握物質的本質屬性,建立化學概念。每一概念的建立,學生的智力都得到開發(fā),能力得到提高。本文從化學概念教學出發(fā),論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化學概念可分為以下六類,各類之間相互關系密切,對能力的要求與培養(yǎng)各有所側重。
1.“組成”類概念,如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懸濁液、乳濁液、溶液、溶質和溶劑、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酸、堿、鹽、各類有機物等。對于這類概念,學生較易理解。
2.“性質”類概念,如物理性質(密度、溶解液等)、化學性質(酸堿性、氧化性、還原性、pH值等)。這類概念多數憑借直觀手段來教學。
3.“變化”類概念,如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溶解和結晶、風化和潮解、中和反應、氧化與還原反應、催化反應、各類有機化合物的典型反應等。這類概念與性質緊密相連。
4.“結構”類概念,如分子、原子、離子、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化學鍵、同分異構現象等。這類概念提示了物質的結構層次,要更多地依靠抽象思維來形成。
5.“化學量”類概念,如原子量、分子量、摩爾、氣體摩爾體積等。這類概念與物質的微觀特征緊密相關,要依靠抽象思維來獲得。
6.“化學用語”類概念,如元素符號、分子式、離子式、化學方程式、結構式、結構簡式等。這類概念是基于物質及組成、結構、性質的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
以上概念中,前三類多數要通過對各種實驗現象的分析、抽象、概括獲得,是培養(yǎng)觀察能力的重要途徑。后三類概念主要是通過分析實驗所得數據,運用抽象思維、空間構思,提出假設論證或借助于模型來理解形成的,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一種途徑。
一、在概念的形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學生認識物質的開始。教學中讓學生觀察的主要對象是實驗、實物和模型;主要內容是物質的形、色、態(tài)、味等物理特征以及化學變化所發(fā)生的各種現象,如氣體的生成和吸收、沉淀的析出或溶解,以及變化所產生的光、熱、色、態(tài)、味;主要途徑有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邊講邊實驗、觀察周圍物質的化學現象、化學課外興趣活動小組、實物、模型、圖表等;主要目的是通過上述途徑,使學生直觀地感知所研究的化學現象,形成對有關現象的清晰的感覺、知覺、表現,獲得感性認識和實驗技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培養(yǎng)學生探索化學現象根源的潛在動力,以形成正確的、真正理解的概念。
培養(yǎng)觀察能力的要求:1.觀察要做到敏銳、仔細、快速、正確。對于微小的變化觀察要敏銳,如切開的金屬鈉表面在空氣中很快地由銀白色光亮的色澤變?yōu)榛野担蛔屑毷侵赣^察應全面,如鎂在空氣中燃燒,學生很容易被耀眼的強光所吸引,而這個實驗的觀察重點是有白色固體的生成,只有觀察仔細才能把握物質變化的全部內容;化學反應往往在短時間內完成,要求眼、手緊密配合,如在酸堿中和滴定時,判斷等當點指示劑顏色的變化,既要仔細又要快速,否則中和將失敗;正確的表達是觀察結果的反映,如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學生將觀察到鐵絲的劇烈燃燒,火星四射,而沒有火焰。2.有的放矢地進行重點選擇性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從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現象中抓住物質的本質屬性的能力,養(yǎng)成從所觀察的現象中分辨出哪些是主要的現象,屬于本質的方面,從而排除那些非本質的現象。例如,氨的催化氧化,向盛有氨水的錐形瓶中,通過導管放入空氣,可看到氨水中有氣泡冒出,再將燒紅的鉑絲放入錐形瓶中接近液面,可看到瓶中有棕色氣體出現,而且越靠近錐形瓶口,氣體棕色加深,鉑絲保持紅熱。在這錯綜復雜的現象中,引導學生重點選擇觀察瓶內氣體顏色有什么變化,分辨出哪些是屬于本質方面的變化,引導學生更加仔細地觀察,啟發(fā)學生通過分析、思維進行解釋,得出氨催化氧化生成無色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繼續(xù)氧化生成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教師對觀察的目的要求越明確,學生觀察過程中隨意成分越小,選擇性越集中,觀察化學變化現象的效果就越好,也越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興趣。3.對于“結構”類概念,通過觀察有關原子和分子結構的形象化圖形、模型,培養(yǎng)學生借助宏觀的圖像,從動態(tài)角度來觀察、想象微觀世界的運動,觀察與想象相結合,實現對某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化學基本概念是中學化學基礎知識的主要構成之一,是化學教學中最關鍵、最中心的內容。化學概念是在提示物質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合成的過程中發(fā)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它反映化學現象的基本屬性。概念的形成是通過實驗、觀察以及對物質現象的分析抽象概括而形成的。離開化學概念,學生就不能從本質上把握物質的屬性,也就不能真正掌握物質變化的內在聯系及規(guī)律性。教學中必須要根據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把握物質的本質屬性,建立化學概念。每一概念的建立,學生的智力都得到開發(fā),能力得到提高。本文從化學概念教學出發(fā),論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化學概念可分為以下六類,各類之間相互關系密切,對能力的要求與培養(yǎng)各有所側重。
1.“組成”類概念,如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懸濁液、乳濁液、溶液、溶質和溶劑、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酸、堿、鹽、各類有機物等。對于這類概念,學生較易理解。
2.“性質”類概念,如物理性質(密度、溶解液等)、化學性質(酸堿性、氧化性、還原性、pH值等)。這類概念多數憑借直觀手段來教學。
3.“變化”類概念,如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溶解和結晶、風化和潮解、中和反應、氧化與還原反應、催化反應、各類有機化合物的典型反應等。這類概念與性質緊密相連。
4.“結構”類概念,如分子、原子、離子、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化學鍵、同分異構現象等。這類概念提示了物質的結構層次,要更多地依靠抽象思維來形成。
5.“化學量”類概念,如原子量、分子量、摩爾、氣體摩爾體積等。這類概念與物質的微觀特征緊密相關,要依靠抽象思維來獲得。
6.“化學用語”類概念,如元素符號、分子式、離子式、化學方程式、結構式、結構簡式等。這類概念是基于物質及組成、結構、性質的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
以上概念中,前三類多數要通過對各種實驗現象的分析、抽象、概括獲得,是培養(yǎng)觀察能力的重要途徑。后三類概念主要是通過分析實驗所得數據,運用抽象思維、空間構思,提出假設論證或借助于模型來理解形成的,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一種途徑。
一、在概念的形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學生認識物質的開始。教學中讓學生觀察的主要對象是實驗、實物和模型;主要內容是物質的形、色、態(tài)、味等物理特征以及化學變化所發(fā)生的各種現象,如氣體的生成和吸收、沉淀的析出或溶解,以及變化所產生的光、熱、色、態(tài)、味;主要途徑有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邊講邊實驗、觀察周圍物質的化學現象、化學課外興趣活動小組、實物、模型、圖表等;主要目的是通過上述途徑,使學生直觀地感知所研究的化學現象,形成對有關現象的清晰的感覺、知覺、表現,獲得感性認識和實驗技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培養(yǎng)學生探索化學現象根源的潛在動力,以形成正確的、真正理解的概念。
培養(yǎng)觀察能力的要求:1.觀察要做到敏銳、仔細、快速、正確。對于微小的變化觀察要敏銳,如切開的金屬鈉表面在空氣中很快地由銀白色光亮的色澤變?yōu)榛野担蛔屑毷侵赣^察應全面,如鎂在空氣中燃燒,學生很容易被耀眼的強光所吸引,而這個實驗的觀察重點是有白色固體的生成,只有觀察仔細才能把握物質變化的全部內容;化學反應往往在短時間內完成,要求眼、手緊密配合,如在酸堿中和滴定時,判斷等當點指示劑顏色的變化,既要仔細又要快速,否則中和將失敗;正確的表達是觀察結果的反映,如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學生將觀察到鐵絲的劇烈燃燒,火星四射,而沒有火焰。2.有的放矢地進行重點選擇性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從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現象中抓住物質的本質屬性的能力,養(yǎng)成從所觀察的現象中分辨出哪些是主要的現象,屬于本質的方面,從而排除那些非本質的現象。例如,氨的催化氧化,向盛有氨水的錐形瓶中,通過導管放入空氣,可看到氨水中有氣泡冒出,再將燒紅的鉑絲放入錐形瓶中接近液面,可看到瓶中有棕色氣體出現,而且越靠近錐形瓶口,氣體棕色加深,鉑絲保持紅熱。在這錯綜復雜的現象中,引導學生重點選擇觀察瓶內氣體顏色有什么變化,分辨出哪些是屬于本質方面的變化,引導學生更加仔細地觀察,啟發(fā)學生通過分析、思維進行解釋,得出氨催化氧化生成無色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繼續(xù)氧化生成棕色的二氧化氮氣體。教師對觀察的目的要求越明確,學生觀察過程中隨意成分越小,選擇性越集中,觀察化學變化現象的效果就越好,也越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興趣。3.對于“結構”類概念,通過觀察有關原子和分子結構的形象化圖形、模型,培養(yǎng)學生借助宏觀的圖像,從動態(tài)角度來觀察、想象微觀世界的運動,觀察與想象相結合,實現對某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